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二节 头脑中的变化 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17-09-25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随着中国近代化的推进,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也随之发生变化。下列在历史上不可能发生的是(    )
    A、甲午战争时,清军用电报传递军情 B、《申报》刊载中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 C、1862年洋务派创办京师同文馆,使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 D、20世纪30年代的一天,上海居民坐汽车到电影院看电影
  • 2. 分清“史实”与“观点”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以下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
    A、19世纪中后期,西方发明的火车传入中国 B、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 C、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禁止缠足等法令 D、火车的出现改变了人类出行的方式,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 3. 2017年2月11日,上海市举办了“起步一中国现代出版”专题展,以纪念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创办120周年。下列图片中,适合展示的是(    )
    A、 土地改革房产证 B、 商务印书馆褒奖状 C、 小岗村“生死文书” D、 中共七大代表证
  • 4. 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下列不能反映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
    A、旗袍四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 B、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 C、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 D、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义深
  • 5. 报纸、杂志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进行舆论宣传的重要工具。下列表述有误的是( )
    A、鸦片战争后,在北京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中文报刊 B、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C、陈独秀等以《新育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 D、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
  • 6. 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登载了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子、东洋竹篮仔等”。这一现象说明了(    )
    A、自然经济的迅速瓦解 B、社会阶级分化的加剧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 7. 1905年,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圆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改行鞠躬礼。李叔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歌,整个仪式简朴感人。这一史实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
    A、断发易服 B、移风易俗 C、实业救国 D、践行民权
  • 8. 某班举行“中国社会生活变迁”讨论会,主持人出示了一组图片,请你判断其属于哪一时期(    )

                      

    轮船招商局        《定军山》剧照         剪辫子

    A、近代化探索时期 B、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C、新中国成立初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
  • 9. 下图所示为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饰亦效洋服,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    )

    A、作者对辛亥革命不认同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彻底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10. 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新事物和新思想在中国社会不断涌现。下表反映的是(    )


    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

    礼节

    叩头

    鞠躬、握手

    称呼

    大人、老爷

    先生、君、同志

    A、大众传媒的发展 B、社会习俗的变化 C、教育观念的更新 D、娱乐方式的丰富
  • 11. 在一部历史小说中,主人公出生于1850年,60岁去世。他的经历中不可能有的是(    )
    A、在商务印书馆任职 B、在申报上看到《辛丑条约》签订的消息 C、被强令剪掉辫子,并穿上了中山装 D、乘京张铁路火车赴京
  • 12. “学界开通到女流,金丝眼镜自由头。皮鞋黑袜天然足,笑彼金莲最可羞。”根据材料中描述的现象,判断此情景最有可能开始于(    )
    A、洋务运动后 B、新文化运动后 C、五四运动后 D、北伐战争后
  • 13. 晚清时期,各大中城市出现了西式的“番菜馆”“面包房”和“咖啡馆”,不少中国餐馆也开始经营西餐。天津《大公报》也说,“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这些现象说明这一时期(    )
    A、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西洋化 B、中国人崇尚外洋衣食 C、物质生活丰富奢侈 D、东西方物质文化交相混杂
  • 14. 2017年5月5日,中国成功试飞C919国产大飞机,实现了民用飞机100多项关键技术的集群式突破,充分体现了中国制造的水平和中国“智造”的能力,为几代中国人“实业救国”梦想增光添彩。近代中国提出并努力践行“实业救国”口号的是(    )
    A、严复 B、魏源 C、詹天佑 D、张謇
  • 15. 某导演筹拍电视连续剧《1908年北京故事),剧本中有以下场景,你认为其中明显的历史错误有几处?(    )

    ①几个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正在找客栈住宿

    ②何先生到东交民巷看望父母

    ③王先生在街上遇到两个京师大学堂的学生

    ④朋友相见多行握手、鞠躬礼

    ⑤清军到处搜捕革命党人,见到剪了辫子的就重点盘查

    A、两处 B、三处 C、四处 D、五处

二、材料解析题

  • 16. 近代中国社会急剧变动,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都呈现出明显的近代化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张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摘自中学历史教参

    材料二: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

    材料三:轮船、火车等新型交通工具的使用,报刊传媒与近代出版业的蓬勃发展,剪发辫、改称谓等社会风尚的革新,……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

    (1)、举一实例说明张謇是一位“状元实业家”。你认为他的企业在哪个时期发展最红火?张謇办企业,体现了他怎样的救国主张?
    (2)、依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在推动中国近代化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表现。(不得照抄材料)
  •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记者既据最高之地,代表国民,国民而亦即承认为其代表者。一纸之出,可以收全国之观听;一议之发,可以挽全国之倾势。

    ——《国民日日报》发刊词(1903)

    材料二:20世纪《申报》大事年表

    1909年开始用白报纸两面印刷,初具现代报纸的形式。买办席裕福以七万五千元购进《申报》,主权移归国人所有。

    1918年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三万余份。其他设备也相继更新。

    1919年5月15日,发表声明不再刊登日商广告。

    1924年增辟《教育新闻》等栏目,每日见报。

    1946年《申报》将股权51%让与国民政府,成为官商合办,并改组公司董事会。

    ——根据宋军《申报的兴衰》整理编制

    材料三:下图是中国1940~1947年报刊上“民主”出现频率统计图

     

    (1)、材料一中,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信息?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二,《申报》为我们研究当时社会的进步现象提供了哪些视角?
    (3)、据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民主”出现频率的变化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革命者们“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在1911年10月10日,他们发动了武昌起义,建立了湖北军政府,诸省纷纷响应。随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清帝退位。民主共和制代替了君主专制,共和制首次在中国成为一个鲜活的事实。临时政府发布“剪辫通令”,强行剪去男子头上的辫子;革除缠足等陋习,推动妇女解放运动,使广大妇女摆脱封建枷锁,大胆走出家门,参与社会事务。

    ——摘自《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时.就任临时大总统的是谁?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有关社会变革的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