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一节 生活中的变化 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17-09-25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现象和近代前期的社会生活有关,其中有一项的叙述与当时的史实不符合,它是(    )
    A、张某在阅读《申报》时获知日本强占台湾的消息,他悲愤万分 B、戊戌变法期间,李某在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 C、《辛丑条约》签订后,王某一家被迫从世代居住的东交民巷搬出 D、刘某乘坐火车,沿着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
  • 2. 洋务运动期间,中国自主修建了第一条铁路,起自河北唐山,止于胥各庄,名为唐胥铁路。1881年建成后,清政府却认为,火车震动了东陵的先王神灵,因而禁止使用机车,只准以骡马拽引车辆,人称“马车铁路”.这一事件反映了(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进步 B、清王朝拒绝一切西方先进技术 C、民众的愚昧和思想落后 D、封建专制统治与时代大潮间的巨大落差
  • 3. 分清“史实”与“观点”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以下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
    A、19世纪中后期,西方发明的火车传入中国 B、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 C、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禁止缠足等法令 D、火车的出现改变了人类出行的方式,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 4. 如图是清末河北邢台火车站人们乘坐蒸汽火车的的场景,当时的报纸写到:“乘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这反映出(    )

    A、图中的交通下具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人们的出行方式 B、人们对新的交通下具火车有敌视态度 C、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 D、工业文明对当时的中国社会进行了彻底的改变
  • 5. 1898年,慈禧太后坐了一次汽车之后,就下令不再坐汽车了,因为汽车的司机不跪且坐,而且居然坐在太后的前面.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慈禧厉行节约 B、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 C、汽车售价昂贵 D、中国不需要汽车
  • 6. 李兴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他的生活中可能有(    )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④
  • 7. 19世纪80年代,一位住在天津的高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联系,下列可以选择的最佳手段是(    )
    A、拍电报 B、写封书信 C、上网 D、移动电话
  • 8. 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末,你的生活中会有下列哪些现象出现?(    )

    ①用轮船经营航海业    ②在北京可以坐火车到张家口    ③用电报和上海的朋友联系    ④中国有了近代第一支海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9. 1879年,唐廷枢提议修建唐胥铁路。……“行车未久,言官(御史)复连奏弹劾,谓机车直驶,震动东陵(清朝皇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在这种情况下,慈禧降旨禁止机车行驶。……小火车被禁驶后,用骡马拉的运煤大车再次行驶于唐胥铁路的轨道上。这一现象说明(    )
    A、封建传统思想是近代化的一大阻力 B、铁路在当时的中国有百害而无一利 C、清政府对铁路完全是排斥否定态度 D、火车机车污染严重遭到统治者反对
  • 10. 下列哪一社会现象,在当时的中国不可能出现(    )
    A、张某阅读《申报》,知道了《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悲愤万分 B、刘某沿着中国人自己设计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坐火车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清军通过电报传递军情 D、1913年的南京街头,一对久别重逢的老朋友热烈握手
  • 11. 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哪一方面的变化(    )
    A、交通 B、通信 C、文化 D、社会习俗
  • 12. 在近代,随着国门被打开,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目睹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他们可能看到的情况有(    )

    ①坐轮船出国留学

    ②陪朋友看电影

    ③在家看电视

    ④西装革履的男子在吃西餐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 13. 近代中国,海禁大开。外来事物从四面八方涌入中国,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下列事项不可能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初北京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
    A、出行可以乘坐火车 B、用电报和亲友联系 C、可以看到无声电影 D、可以用上詹天佑研制的纯碱
  • 14. 洋务运动期间修筑了当时中国最长的一条铁路,这条铁路是(    )
    A、京张铁路 B、唐胥铁路 C、沪杭铁路 D、京九铁路
  • 15. 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    )
    A、粤汉铁路 B、淞沪铁路 C、滇越铁路 D、平汉铁路

二、材料解析题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见图。

    材料二:经过30年和平发展的自强运动,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6.8%。先辈们用短短30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一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

    ——摘自向锐《西风渐进七十年》

    材料三:十九世纪末,当全世界文明国都在广泛运用蒸汽机带来的福利时,东方大国却堂堂登场了在铁轨上奔驰的“铁路马车”,用马匹做动力取代蒸汽机车牵引的闹剧。

    ——宗泽来《清日战争(1894—1895)》

    李鸿章记录:“进口新式150马力的轮船,只要十几万两银子,江南制造局制造的旧式50马力轮船,仅工本费和薪金就要30万两银子。”

    张之洞调查发现:“江南局积弊,在于换一总办即添用心腹三四十名,陈陈相因,有增无减。”

    ——摘自赵福帅《江南制造总局仿制末路》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交通运输史上的两个“第一”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60~90年代中国取得“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分析洋务运动的影响。
  • 17.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出社会进步和近代化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阅读《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的新变化

    长袍马褂

    中山装、西装等

    中餐

    西餐

    马车、轿子

    人力车、火车、电车、汽车等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自由恋爱、新式婚礼

    材料二: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摘选自《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至少三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导致变化的外部因素。
    (3)、19世纪末,大众传媒发展迅速,报纸和文化出版机构相继出现。分别写出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和以编印新式教科书为主的出版机构。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 18. 在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小明同学对陆路交通工具变迁情有独钟,将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收集到的图片与资料与大家共享。

    材料一:

         

    图1轿子            图2马车           图3汽车             图4火车

    材料二: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技术的传播……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1)、小明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什么有效的方法?你对此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2)、观察材料一,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什么进步之处?
    (3)、根据材料二,归纳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