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社九上1.3.1《生活中的变化》同步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0-09-11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近代社会政治革新与风俗的变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下列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的是( ) A、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 B、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C、宣读婚誓,互抉约指,携手同归 D、小脚一双三寸莲,作揖跪拜大人前2. 如图是清末河北邢台火车站人们乘坐蒸汽火车的场景,当时的报纸写道:“乘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这反映出( )A、图中的交通工具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人们的出行方式 B、人们对新的交通工具火车有敌视态度 C、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 D、工业文明对当时的中国社会进行了彻底的改变3. 小明同学对“近代社会生活”这一课题很感兴趣,以下社会生活场景符合这一主题的有( )
①阅读各类报刊 ②乘坐轮船外出旅行 ③学会了照相和观看电影 ④穿着西装的男子在吃西餐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4. 1840年后,随着中国闭关自守大门的打破和是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闯入,近代文明也传入中国。下列属于近代文明的是( )①轮船、火车 ②电报、电话 ③照相、看电影、跳交谊舞 ④三跪九叩之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5. 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20世纪初的上海市民可能会( )①看电视直播了解社会 ②打电话约朋友去郊游
③看《申报》了解时政 ④乘坐火车去探亲访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6. 中国近代有一首竹枝词写到:“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材料中的通讯方式是( )A、无线电报 B、书信 C、有线电话 D、互联网7. 分清“史实”与“观点”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以下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
A、19世纪中后期,西方发明的火车传入中国 B、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 C、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禁止缠足等法令 D、火车的出现改变了人类出行的方式,促进了商品的流通8. 19世纪80年代,一位住在天津的高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联系,下列可以选择的最佳手段是( )
A、拍电报 B、写封书信 C、上网 D、移动电话9. 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登载了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子、东洋竹篮仔等”。这一现象说明了( )
A、自然经济的迅速瓦解 B、社会阶级分化的加剧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10. 下图所示为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饰亦效洋服,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 )A、作者对辛亥革命不认同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彻底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11. 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哪一方面的变化( )
A、交通 B、通信 C、文化 D、社会习俗12. “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雁帛鱼书应共炉,声气相通快胜箭。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这首诗反映了近代中国( )A、火车轮船的传入 B、大众传媒的兴起 C、有线电报的出现 D、社会习俗的变化13. 近代上海的一首竹枝词写道:“七天礼拜是休期,各业停工逐队嬉;或赴教堂听讲解,满街游戏任驰驱”。这首竹枝词反映近代上海城市社会生活的内容是( )
A、星期工作制度 B、大众传媒的流行 C、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 D、民从服饰的多样化14. 进入20世纪初期,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其中有( )①物质生活的变化 ②思想观念的变化
③社会习俗的改变 ④新文化生活方式的出现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5. 下列日常物品的称呼能让人感受到近代外来文化对中国影响的有( )①三明治 ②巧克力 ③巴士 ④火车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16. 1901年,清政府某官员要给远在武昌的湖广总督发送消息,下列能够使用的传递方式中最快捷的是( )
A、乘飞机 B、发电报 C、坐火车 D、乘轮船17. 有线电报的出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下列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人用来传达生意信息 B、使人们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 C、记者用来发送新闻报道 D、亲朋好友用来传递亲情18. 中国最早采用新的邮政方式是在( )A、清朝中期 B、清朝末期 C、民国初期 D、新中国成立初期19. 晚清时期,各大中城市出现了西式的“番菜馆”“面包房”和“咖啡馆”,不少中国餐馆也开始经营西餐。天津《大公报》也说,“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这些现象说明这一时期( )
A、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西洋化 B、中国人崇尚外洋衣食 C、物质生活丰富奢侈 D、东西方物质文化交相混杂20.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在悄然不觉中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下列史料能反映这一结论的是( )①张某在阅读《申报》时获知日本强占台湾的消息,他悲愤万分
②清政府在上海开办第一家电话局,方便了人们的交流
③火车、轮船、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引入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④对地位高的人的称呼从“老爷”“大人”改用“先生”“女士”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二、材料分析题
-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6年,英国人在上海修筑了吴凇铁路,这是中国境内的第一条客运铁路。这条铁路的修建事先没有得到清政府的同意,运行不久,火车又轧死了人。清政府遂以28万两白银赎回铁路,随即拆毁,将铁轨抛入大海。
材料二: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义和团揭贴
材料三:要想富,先修路。
——当代一句流行语
(1)、中国的第一条铁路的命运和义和团的揭贴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铁路的什么态度?(2)、说说铁路和轮船等交通工具传人中国以后,产生了哪些影响。(3)、材料三反映了人们的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词:“……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文绣上演了“娜拉式的出走”,她不惧舆论压力,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与溥仪离婚。
材料三: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1)、联系材料一,二,说说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的哪些方面发生了改变?(2)、有人说,材料三中的现象在当时中国农村非常普遍,对此观点你如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