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0-09-04 类型:单元试卷

一、单选题

  • 1. 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liáng)     黄(yùn)       发(jì)      (léng)镜 B、(hé)        粗(guǎng)     (zhù)蓄     静(mì) C、(lì)临        干(gù)        清(liè)     吝(sè) D、(dàn)       (sǒng)峙      分(qí)      (chán)心
  • 2. 下面各句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获益非浅    呼朋引伴    喉咙    静默 B、停滞不前    不求甚解    揣磨    晴朗 C、蜂围蝶阵    花枝招展    尴尬    猝然 D、花团锦簇    熬有介事    恻隐    搓捻
  • 3. 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与《大学》《庄子》《孟子》并称为“四书”。 B、《〈论语〉十二章》中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窃读记》的作者是林海音,她的作品有散文集《窗》,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等。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是鲁迅,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 4.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挑着花篮灯的姑娘们,打扮得花枝招展、艳丽俊俏。 B、下雪了,孩子们呼朋引伴 , 玩起了打雪仗。 C、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 D、他对自己已取得的那些成就总是津津有味
  • 5. 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B、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C、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D、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一块根像人样的。
  • 6. 下列句子中,语言运用得体的一项是(    )
    A、感谢你们的热情邀请,我会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光临指导的。 B、您的意见提得很好,我们一定想办法改进。 C、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同学要及时醒悟,努力改邪归正。 D、大会主持人对发言的人说:“你说不清楚就不要再说了。”
  • 7. 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社会在不断发展变革,不变的是人们对阅读的寄托和痴迷。

    ②古人曾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③阅读正是让人们在纷扰间寻求诗意栖息、找到心灵安慰的大门。

    ④古往今来,读书对个人品质修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⑤当今流行:“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A、①④⑤③② B、④②⑤①③ C、④②①③⑤ D、①②⑤③④

二、名著导读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鲁迅先生进入三味书屋师从寿镜吾先生读“四书”“五经”。寿镜吾先生是方正渊博的宿儒,给少年鲁迅颇多教益。鲁迅曾自己做小书签,中间手书“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以此提醒自己读书专心致志。刻苦的攻读为鲁迅日后的创作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1)、鲁迅读书的时候要上“对课”(即“对对子”,一般先生出上联,学生对下联)。一次,寿镜吾先生以“陷兽入阱下”为题让学生对课。从上下联词性相同的角度判断,你认为下列对得最好的一项是(    )
    A、骑马去郊游 B、放牛归林中 C、童子进学堂 D、雪中寻腊梅
    (2)、鲁迅先生使用书签提高了读书效率,下面有几枚书签,如果你要送给自己的好朋友以勉励他(她)学习,你会选择哪一枚?请说明理由。

三、文言文阅读

  •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⑧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人不知而不

    ②不逾

    ③人不其忧

    ④不昼夜

    (2)、按要求用原文句子填空。

    ①孔子在《论语》中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对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孔子在《论语》中亦有阐述:“。”

    ②文中阐述对别人的优缺点如何正确对待的句子是:“。”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文中有很多词句已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的两个。
    (5)、选文中的这几章,有的谈学习方法和态度,有的谈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请任选一章,谈谈对你的启示。
  • 10.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孔子世家赞

    《史记》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注】①低回:徘徊,流连。②六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课文链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 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

    ①高山

    ②不能

    ③没则

    ④人不知而不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请结合【课文链接】中的三则语录,说说学者敬仰孔子的原因。

四、现代文阅读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选文中可以概括全段主要内容的一个句子是:
    (2)、这段文字从多角度对景物进行了描写,按提示分别找一个例句。

    ①写视觉的:

    ②写听觉的:

    ③写味觉的:

    ④写触觉的:

    (3)、下面两句话中划线的字能否换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①肥胖的黄蜂(停)在菜花上。

    ②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飞)向云霄里去了。

    (4)、选文中拔何首乌根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试从“我”的心理和百草园对“我”的影响两方面做简要分析。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汤姆的午餐

    李荷卿

        在加利福尼亚州某中学有一个班,学生顽劣异常。

        刚从大学毕业的露茜主动请缨,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校长问她:“你知道你正在要求的是什么吗?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位老师能够管得住这个班的学生呢!”露茜注视着校长,坚定地说:“如果您同意的话,我愿意接受这个挑战。”

        第二天早上,露茜就站在了这个班的学生面前。她说:“淘气包们,从今天起我就是你们的班主任了。我知道,想让你们每个人都很优秀,仅靠我一个人的力量是办不到的,我必须依靠你们的帮助!”

        坐在最后一排的是一个又高又壮的男孩,同学们都叫他“大个子汤姆”。他听露茜老师说到这里,就低声对他的同桌说:“嘻嘻,我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就能把小个子汤米揍扁。”

        露茜老师笑了笑,说:“不过,我将允许你们自己制定班规,并将你们的创意写在黑板上。”学生们很兴奋,不一会儿,就在黑板上列出了10条班规。然后,露茜老师就“若违反这些班规该如何处治”向学生们征询意见。汤姆站起来说:“如果谁违反了班规,他就应该脱掉衣服,让您在他的后背上打10木板!”早已习惯了恶作剧的学生们自然是一呼百应。

        在接下来的两三天里,一切都很平静。但是到了第四天中午,汤姆却在教室里暴怒了,原因是他的午餐竟然被人偷吃了!此事涉嫌“偷窃”,露茜老师立刻就此事展开了调查。事情很快便水落石出:是小个子汤米偷吃了。汤米也承认确实是他拿走了汤姆的午餐。于是,露茜老师就问他:“你知道你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吗?”汤米眼含泪花,点了点头。

        汤米这几天穿的是一件厚厚的外衣,他向露茜老师乞求说:“我有错,我愿意接受惩罚,但是,请不要让我脱掉外套。”还没等露茜老师开口,汤姆就气势汹汹地命令道:“你必须脱掉你的外套!”没办法,小家伙开始动手解他身上那件旧外套的扣子。当他脱下外套的时候,露茜老师看见他没有穿衬衫。更糟糕的是,她看见那件外套里面隐藏的竟然是一个极其虚弱和干瘦的躯体。

        露茜老师问汤米为什么不穿件衬衫。小个子汤米回答:“我爸爸死了,我们家非常穷。我只有一件衬衫,可妈妈今天把它洗了。”

        露茜老师站在讲台上,看着这个脊骨和肋骨都从皮肤底下凸出来的后背,她实在不忍心将那根硬硬的木板打在这样一个后背上。但是,她知道她必须执行对他的惩罚,否则,孩子们今后将不会再去遵守那些班规。因此,她狠了狠心,扬起了手中的木板。

        就在这时,原本气急败坏的汤姆再次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他问老师:“班规里有没有说别人不能替犯错者挨打?”露茜老师想了一想,说:“没有。”

        汤姆说:“那好,我愿意替汤米接受惩罚。”说着,他脱掉了外衣,冲老师弯下腰来。

        “你有没有搞错?他吃了你的午餐啊!”“嗯,我知道,可他实在太弱小了……”大个子汤姆轻声说。

        露茜老师心里五味杂陈 , 但她还是打在了那个结实的后背上。一下,两下……教室里寂静得只能听到木板发出的啪啪声。尽管露茜老师竭力控制着自己打下去的力气,但打到第五下的时候,那根旧木板突然从中间断成两截。

        露茜老师再也忍不住了,把脸埋进她的手掌心里哭了。哭着哭着,她听到教室里一阵骚乱,抬起头,她发现所有学生都在用手抹眼泪,而且她的面前竟然多了几个脱掉了上衣的后背!

        “你们都是好样的!”露茜老师显然被眼前的一幕感动了,“从今天这件事上我发现,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都是优秀的,我们的班级也会很快进入优秀之列!”全班同学都含着热泪鼓起掌来。

    (有删改)

    (1)、文章最感人的内容是什么?请用一句话进行概述。
    (2)、读文中画线句子“露茜老师心里五味杂陈”,结合上下文,揣摩露茜老师此刻的心理。
    (3)、露茜老师说“我们的班级也会很快进入优秀之列”,她的自信来自哪里?
    (4)、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其性格特征是什么?

五、默写

  • 13. 填空。
    (1)、亚运会期间全国人民喜迎亚洲各国宾朋,这种喜悦之情可以用《论语》中的“”来表达。
    (2)、《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是:“?”
    (3)、子夏曰:“ , 仁在其中矣。”

六、诗歌鉴赏

  • 14.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七、综合题

  • 15. 为迎接即将来临的教师节,你所在的班级准备举行一次以“献给老师的歌”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请你参与并解决下列问题。
    (1)、同学们要在班级门口张贴一副赞美老师的对联,请你根据具体内容,把这副对联补写完整,每空只填入一个表示数量的字。

    上联:一支粉笔,袖清风,启迪秋智慧;

    下联尺讲台,四季沐雨,传递万世文明。

    横批:年树人

    (2)、班会举行前夕,退休的李老师接到了小明同学的电话,请你根据李老师的回答补写出小明所说的话。

    小明:李老师,您好!我是小明。

    李老师:是小明啊,你好!请问有什么事吗?

    小明:①

    李老师:哦,好啊,我一定会参加你们的活动的。

    小明:②

    李老师:好的,我会在明天上午十点钟赶到学校,到时见。

    (3)、同学们在班级活动纪念册上给各科老师写下了富有学科特征的个性留言,请你参考下面两则留言,给语文老师也写上一句。

    致数学老师:无论我们怎样加减乘除,都算不完您的无私奉献。

    致历史老师:感谢您以渊博的学识带领我们纵览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画卷。

    致语文老师:

八、写作题

  • 16. 请以“最懂我的那个人”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③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