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0-09-03 类型:单元试卷
一、单选题
-
1. 下面划线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棘(jí)门 持兵揖(jī) 按辔(pèi)徐行 B、介胄(zhóu) 彀(góu)弓弩 不得驱驰(chí) C、嗟(jiē)乎 军霸(bà)上 天子之诏(zhāo) D、都尉(wèi) 袭而虏(lǔ) 曩(rǎng)者霸上2. 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B、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 C、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D、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3. 下列对《饮酒(其五)》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出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了诗人的孤独与苦闷。 B、“悠然见南山”写出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自然,体现了心灵的自由惬意。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出了夕阳落山、成群的鸟儿纷纷归巢的美好画面。 D、“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可以理解为诗人领悟到的自然之趣与人生真谛。4. 下列对《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两句分别描写敌我双方,写出敌人兵临城下,守城将士披甲迎战的紧张局势。 B、“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写塞上的泥土在晚霞的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C、诗的第五句中“易水”使人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豪情,表现了战士们义无反顾的气概。 D、诗的最后两句用典故说明在危急关头,战士应该英勇赴难,为国捐躯,表现了全诗的主题。5. 下列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作者从城高、池深、兵器锐利、粮食充足四个方面强调作战方所具备的“地利”,然后笔锋一转,指出即使如此,仍有人弃城而逃,自然地得出“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 C、本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即行仁政的君主。 D、本文集中反映了孟子的“仁政”“法治”思想。6. 下列对《富贵不能淫》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影响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与和平,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 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没有仁义道德,奉行的最多也只是妾妇之道,谈不上是大丈夫。 C、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是能够身居高位,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人。 D、孟子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7. 下列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个人和国家两个不同角度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B、文章开篇以六位先贤的经历证明: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C、文章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缜密。 D、本文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对今天的写作仍具借鉴意义。
二、语言表达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某中学食堂墙上写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标语,但每次饭后倒掉的剩饭剩菜还是不少。
针对上述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做简要论述,100—120字。
三、文言文阅读
-
9. 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下面问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列各组加点词句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天时不如地利 自云先是闻秦时乱 B、地利不如人和 至若春和景明 C、环二攻之而不胜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池非不深也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用现代汉语翻译词句。委而去之
翻译:
(3)、依据全文对“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甲】只要有规定的边疆界线,有限要的山河,有强大的武力,就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巩固国防,威慑天下。
【乙】使人们定居下来保证他们不迁徙,靠划定边界是不行的;巩固国防靠山河的险峻是不行的;威慑天下靠武力强大是不行的。
(4)、结合上下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这段文字共同体现了怎样的思想。【链接材料】
勾践①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②。”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③矣,请报之。”…… 果行,国人皆劝④。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⑤?”是故败吴于囿⑥ , 又败之于没⑦ , 又郊败之。
(选自《国语·勾践灭吴》)
【注】①“勾践”春秋时期越国国君。他曾被吴王夫差打败。②“更”改正。③“节”节制。④“劝”勉励。⑤“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有我们这么好的国君啊,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⑥“囿”古地名。⑦“没”古地名。
答: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甲】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 , 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①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②之,弗信。
乃西至秦,说惠王,弗用。乃东之赵,赵相奉阳君弗悦之。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
【注】①说:劝说,说服。②少:轻视,贬低。
(1)、解释划线词的意思。①行拂乱其所为
②征于色,发于声
③出游数岁
④期年 , 以出揣摩
(2)、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周 人 之 俗 治 产 业 力 工 商。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③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
(4)、【乙】文中苏秦的经历能否作为【甲】文论点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四、默写
-
11. 补充完整下面的诗句。(1)、《赤壁》中诗人认为要建立一番事业,除了具备一定内因外,一定的外部条件也十分重要形象的诗句是。(2)、“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在遭受命运之神无情打击之时,心中依然有梦想。在《渔家傲》中,用“ , ”的呼喊,既回扣了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的问题,又表达了自己高驰不顾的决心。(3)、 , 自将磨洗认前朝。。(4)、 , 星河欲转千帆舞。
五、诗歌鉴赏
-
12.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回答问题。
【甲】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 ,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①剑外:剑门之外,泛指蜀中地区。②蓟北:河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
(1)、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方法。(2)、【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3)、【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13.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画面。(2)、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1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题乌江亭①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①乌江亭: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1)、从题材上看,这首诗与杜牧的《赤壁》同属于诗。(2)、在《赤壁》一诗中,作者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推想: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很可能赤壁之战是曹操取得胜利。在本诗中,作者也对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推想:如果 , 也有可能。15. 阅读下边文段,然后答题。望洋兴叹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①秋水时至
至
②不见水端
端
③欣然自喜
然
(2)、翻译下列文言语句。①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②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3)、河伯欣然自喜的原因是什么?(4)、为什么河伯“望洋向若而叹”?(5)、这则故事对你有怎样的启发?六、综合题
-
16.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大变化,文化遗产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1)、【对联设计有名】下面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对联,请根据上联填写下联。
上联:传承祖国文化遗产
下联:
(2)、【观察寓意有根】观察“中国文化遗产”标志,请说明构图要素以及寓意。(3)、【材料探究有法】虽然“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但是“非遗可能死在博物馆中”却成为专家们的一大担忧。请紧扣材料,为动态传承“二十四节气”文化出谋划策。材料一:2016年11月,“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有着约2700年的历史,是气象“活化石”,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的申遗成功唤起了国人的文化自觉,中华文化又多了一项被世界认可的文化遗产。
材料二:“冬至饺子夏至面”“清明风筝谷雨花”,诗意的节气概念已经成为民俗文化的有效栽体,“二十四节气”集天文、历法、农事、民俗于一体,至今还深深影响着中国以及周边国家人民的生活。
材料三:但是专家说,联合国有关公约不仅看重非遗的实践价值,也看重其创新传承,“二十四节气”可被记忆和品读,但创造性传承与发展却困难重重!自豪感固然需要,但文化背后的科学精神与科学信仰如何弘扬?网上把清明节译为Tomb—Sweeping Day(扫墓的日子),很明显,这个翻译并不准确,外语翻译和准确对外交流的问题能解决吗?公众到哪里、去向谁咨询学习非遗的有关知识?跟二十四节气有关的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状况如何?中学生不喜欢这些古董文物怎么办?
(4)、【物件重拾有用】同学们找到一组老物件,请你从中选择一个,参照示例,给它配上一句优美的话。(要求:体现物件特征,运用修辞,句式不限。)示例:摇椅——吱吱呀呀,唱着儿时的歌。
老物件:木梳 灯笼 折扇
七、写作题
-
17.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无可奈何花落去”是诗人读懂人生的感慨,“读你千遍也不厌倦”是歌手读懂真情的呼唤,“先忧后乐”是文人读懂时代的担当,万有引力是科学家读懂苹果落地的思考……一诗一文,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需要用慧眼去阅读,用心灵去感悟。
请以“读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②可以记叙经历,抒写感受,也可以发表议论。③不少于600字,若写诗歌,不少于15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