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0-09-02 类型:单元试卷

一、单选题

  • 1.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kuāng)骗    虚(wàng)     (zhē)扣     (bīng)彬有礼 B、(zhì)      (kè)守       (zhēn)言    大发雷(tíng) C、(gà)       (zhōng)伤    懒(duó)     自吹自(léi) D、(nuó)夫      灌(gài)      繁(zhì)     (jiǎo)揉造作
  • 2.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渺茫    筋骨    麻醉    怀古伤今 B、摧惨    流俗    视察    孜孜不倦 C、停滞    探求    涵养    不言而谕 D、汲取    繁殖    鲁钝    根深蒂故
  • 3. 下列病句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
    A、城镇建设要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理念,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构建生态与文化保护体系,实现城镇与自然和谐发展。(将“提高”改为“体现”) B、只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我们才能真正拥有一个灿烂的明天。(将“只要”改为“只有”) C、全国规模最大的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已经收藏了10万多号标本,这些标本几乎覆盖了所有中国的两栖爬行动物种类。(删去“几乎”) D、由于母亲对我的悉心培育,使我从小就养成了勇敢的性格。(将“由于”删去)
  • 4.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一部电影必须有许多生动的细节,细节抓得好,处理得好,的确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B、班长把同学们希望到野外秋游的想法报告给班主任,这种“为民请命”的精神赢得了同学们的赞赏。 C、支教的王老师,看着村子里山穷水尽的现状,不禁热泪盈眶。 D、不言而喻 , 在历史的长河中,诸葛亮一直是“智慧”的代名词。
  • 5. 下列关于名著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利哈乔夫,苏联学者、古代文学史专家。《论教养》选自他为青少年写的《善与美书简》,论述的都是道德、情操。 B、《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武松,他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桃花村,大闹飞云浦,除恶蜈蚣岭,表现他武艺高强,有勇有谋。 C、艾青,原名蒋海澄,现代文学家、诗人。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北风》《大堰河》《火把》《黎明的通知》《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春天》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 D、《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针对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散布中国人对抗日失去自信力的论调进行了批驳,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热情歌颂了革命人民的斗争,明确提出了绝大部分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自信心,表现了作者炽热的爱国之心。
  • 6. 将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人讲:“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②外化于行,形成以追求慎独慎初慎微为常态的根本行为准则,并由此培育和建立纯洁的品德修养,为将来的成长、成才、成事、成功打下厚实的基础。

    ③涵德养性,需要进行自我灵魂警醒和行为净化。

    ④人类对外在事物的感知和认知,需要勤学和善思的高度统一,从而内化于心,追求正心正道正派。

    A、③①②④ B、①③④② C、③①④② D、①③②④
  • 7. 下面是某学者对他的学生说的一段话,最能准确概括学者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有人说: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我要对你们说: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才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节衣缩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

    A、没有图书馆和实验室不能做学问。 B、有了图书馆和实验室也不能做学问。 C、做学问不仅需要图书馆和实验室,更重要的是要有决心。 D、做学问不需要图书馆和实验室。
  • 8.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中国民间,最深广的文化,莫过于“年文化”了。中国人过年,与农业关系较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实际是一种努力生活化的理想,一种努力理想化的生活。

    ①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过年是非要强化不可的了

    ②这生活与迷人的理想混合在一起,便有了年的意味

    ③年在农闲时,便有大把的日子可以折腾

    ④一切好吃好穿好玩以及好的想法,都要放在过年时

    ⑤在过年的日子里,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生活化了

    ⑥年又在四季之始,生活的热望熊熊燃起

    A、②⑤④③⑥① B、⑤③④②⑥① C、③⑥①④⑤② D、①④③②⑥⑤

二、语言表达

  • 9. 根据语境,完成任务。

    班上有些同学写作文经常使用“呆萌”“666”“酱紫”“抓狂”之类的网络词语。对此,语文老师提出了“如何看待作文中使用网络词语”的问题,并鼓励同学们积极思考,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请拟写100字左右的发言稿,要求有观点,有理由,有条理。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做学问有三种方式:一是像蜘蛛一样,整天忙于从自己肚子里吐丝织网;二是像蚂蚁一样,整天忙于把食物从外面搬回自己的窝里;三是像蜜蜂一样,忙于采花粉,酿造成蜂蜜。

    请参考第①句,用简洁、平实的语言分别概述材料中所说的做学问的第二,三种方式。

    ①自我封闭,不知借鉴;

三、文言文阅读

  • 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藩国名臣

    (明)朱国祯

        赵准,藁城人,长身,美髯,性刚毅方严,终日无惰容,不轻言笑。年二十余,始读书。时有敏少年,记数千言,赵先生居其下,日所诵书必与埒。日不足,竟夜读忘寝。举顺天乡试,为学官。王令诸郡王皆受经,讲说甚详恳,门弟子常数十。矩矱严,诸生步立皆有则。尤重背诵,身先之,无倦,诸生侧凛凛。时太守有十子,五子骄纵甚,虽守无如之何。一日,闻赵先生严,自领其子来,且一朴,广二寸,厚半寸,书面曰:“专治五子,毋及余生。”诸子一望见,即凛然,皆折节受学守规。

    (节选自《涌幢小品》,有删改)

    【注】①埒(liè):等同,齐等。②矱(yuē):尺度。③朴:通“扑”,打人的器具。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记数千言

    ②赵先生居其下

    ③诸生侧凛凛

    ④且一朴

    (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日所诵书必与埒    然而禽鸟知山林乐(《醉翁亭记》) B、讲说甚详恳        其名鹏(《北冥有鱼》) C、身先之            能径寸之木(《核舟记》) D、面曰            真无马邪(《马说》)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五子骄纵甚,虽守无如之何。

    (4)、作为学官,赵准有哪些特点?请概括出三点。

四、现代文阅读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A.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B.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证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着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1)、文章第一段三次说“是事实”,用意何在?用文中的短语概括这一段论证的内容。
    (2)、本文在论证中心论点之外,还明示了民族自信力于当时的作用,请你在文中找到并摘抄下来。
    (3)、文中A,B两处画线的句子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完成下面的问题。

    ①“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②“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 1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

    高国成

        ①拿破仑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精神,从长远说,精神总能征服利剑。

        ②一名军人过硬的本领,是拳头更是意志;一支军队可持的法宝,是武器装备更是战斗精神。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上,无论是对抗反动派军队,还是对垒日本侵略军,我们从来没在武器装备上占有绝对优势,但总能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其中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军具有“逢敌亮剑、英勇顽强”的血性虎气,具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这也充分印证了这样一句真理: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

        ③如今,少数吃着薯片、看着大片、玩着芯片长大的年轻官兵,对强敌有少许“恐高心态”,对精神能否战胜利剑有所怀疑,对传承军人血性的意义认知不足,对立足现有装备打胜仗的信心、决心不足。有的唯技术论,认为技不如人,打赢胜算不大;还有的唯武器论,认为器不如人,无法与对手较量。

        ④剑之利靠科技,剑之雄靠士气,剑之魂靠血性。战场不仅是武器装备的对抗,更是军人血性和勇气的较量。精神上有了“恐高症”,战场上就无法抢占胜利的“制高点”。武器上的差距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观念上有“代差”、精神上有“落差”。武器装备上的不足可以通过意志、精神和信念等因素来弥补,而心理上的“恐高”不消除,精神上的“准备”不到位,未战先怯、遇敌先怂,何足一战?

        ⑤战争的胜负,四分之三取决于精神因素,只有四分之一取决于实际力量的对比。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一个军拥有坦克430辆,我初入朝的6个军无一辆坦克;美军一个步兵师拥有电台1600部,我一个军才数十部,仅装备到营,营以下通信依然靠军号和哨子。但是,志愿军打赢了战争,获得了对手的尊敬,靠的就是“东方之谜”的神奇、“钢少气多”的魅力,以及“原木在移动”的震撼!

        ⑥气为兵神,勇为兵本。气实则斗,气夺则走。缺失战斗意志,丧失必胜信念,打仗必败!甲午战争中,清军与日军的装备差距不大,但少数官兵没有敢于亮剑、刺刀见红的拼命精神,一遇强敌,要么逃跑,要么投降。如此恐惧心理、恐战心态,再先进的武器也挽救不了覆灭的命运。

        ⑦枪是不会自己动的,需要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来驾驭。朱德元帅也说过:“勇敢加技术,就战无不胜。”未来战争中,武器在战斗力要素中的比重有所提升,但武器依然要靠人来操作,人始终是武器的灵魂和主宰。有了人的现代化,有了人的智慧和血性,人与装备才能完美结合,发挥最大战斗力。

        ⑧心胜则兴,心败则衰。真正的力量,发自内心。如果内心缺乏力量而期待装备力量、技术力量来弥补,那么不管外部力量多么壮观、多么强大,恐怕都难以支撑。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作为新一代革命军人,必须具有敢于亮剑、血战到底的意志、血性和精神。

    (选自《解放军报》)

    【注】①原木在移动:朝鲜战场上,被冻僵的志愿军战士,虽动作僵硬如原木,但仍冲锋不止,视死如归,让敌军肝胆俱裂。于是联合国军士兵用“原木”来称呼让他们震惊不已的中国军人。

    (1)、请简述本文的写作目的。
    (2)、请分析文章第⑤段使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结合语境,说说划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精神上有了“恐高症”,战场上就无法抢占胜利的“制高点”。

    (4)、下面一则材料能否证明第⑥段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进攻意大利时,为了出奇制胜,拿破仑派了一支部队翻越高山,经过一条冒险的“死亡之路”。每当部队遇到特殊困难,雄壮的冲锋号声就会响彻群山之巅。尽管在危险的攀登中到处充满了障碍,导致部队被拉长到30公里,但始终没有一个士兵掉队。四天之后,这支部队犹如神兵突然出现在意大利平原。

    (5)、通读全文,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引用拿破仑的名言,是专门为了引出本文的论题:利剑与精神。 B、本文论证思路清晰:第①段提出问题,②至⑥段分析问题,⑦至⑧段得出结论。 C、作者认为,未来战争中,武器在战斗力要素中的比重会有所提升。武器是灵魂和主宰。只有武器装备完美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战斗力。 D、第⑧段画线句和第②段画线句的意思基本相同,结尾处又出现,是再次发出号召,强调新时代革命军人必须具有意志、血性和精神。

五、默写

  • 14. 名句默写。
    (1)、春蚕到死丝方尽,。(李商隐《无题》)
    (2)、一上高城万里愁,。(许浑《咸阳城东楼》)
    (3)、 , 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苏轼《水调歌头》中写作者矛盾心情的句子是:

六、诗歌鉴赏

  • 15.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充溢离乱伤痛之情。 B、诗中“烽火”是指因战乱而引发的长安城中的大火,这让诗人很难得到家信。 C、诗的尾联意思是诗人的白发越抓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D、全诗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沉着蕴藉,真挚自然,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2)、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七、综合题

  • 16. 九(2)班开展了以“激活创造力”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以下各题。
    (1)、【活动一:提炼观点】某同学准备参加以“激活创造力”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在演讲稿中引用了下面一则事例,请你说说他引用这则事例想要表达的观点。

    美国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从大学退学后参加了一个书法课程。“最开始,这些知识在生活中没有任何用处,但是10年后,当我们设计第一台Macintosh电脑时,这些知识都回到我的脑中。我们在设计中运用了这些知识。”

    (2)、【活动二:分析图表】下面是某机构针对“具有创造力的人拥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的调查统计图,请你认真分析此图,并写出两条探究结论。

    (横轴X1—X9依次为:独立性强、自信心强、敢于冒险、具有好奇心、有理想抱负、易于被复杂奇怪的事物吸引、具有艺术上的审美观、富有幽默感、兴趣爱好既广泛又专一;纵轴为百分比)

    (3)、【活动三:模拟采访】目前许多学龄前儿童参加各种兴趣班,针对“兴趣班与创造力的关系”这一话题,你将采访有关专家。请你设计两个采访问题。

八、写作题

  • 17.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完成任务。

    (一)请以《共享_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本写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④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生如登山,或许因为太在意登上山顶,我们往往没有慎重选择路径就匆匆出发。于是,有人踏上大道,有人走进小路;有人奔向捷径,有人闯入险途。有的路,平坦而通畅,带给你的是安稳或者平庸;有的路,崎岖而险峻,带给你的是精彩或者伤害。选择的路合适,你会顺利登上山顶;选择的路不合适,即使登上山顶,也会遍体鳞伤。决定人生状态的不是山顶,而是你选择通向山顶的那条路。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