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上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试卷更新日期:2020-09-01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有人曾经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这一评价旨在说明(    )
    A、商鞅变法成效巨大 B、孝公确立皇帝制度 C、春秋时期诸侯称霸 D、战国时期大国争雄
  • 2.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成都平原)水早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主要得益于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的(    )
    A、都江堰 B、驰道 C、灵渠 D、大运河
  • 3. 商鞅变法中规定,宗室没有军功,取消其属籍。此外服饰、居室以及私有田地、奴隶,都以爵级定其享用的品质或数量;无军功的,虽富有也不能享用。这一规定(     )
    A、加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B、打击了贵族世袭特权 C、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 D、不利于土地自由买卖
  • 4. 商鞅变法后,“秦战未尝不可,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秦军强大的战斗力主要得益于(    )
    A、奖励军功 B、统一度量衡 C、允许土地私有 D、推行县制
  • 5. 《中国六大政治家》-书将商鞅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体现经济发展方向促进社会转型的是(    )
    A、奖励军功 B、允许土地买卖 C、鼓励耕织 D、改革户籍制度
  • 6. 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这种做法实际上(    )
    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 C、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 D、将所有土地公有化
  • 7. 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史记》记载:“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这是指(   )
    A、李悝变法 B、吴起变法 C、商鞅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 8. 战国时期的某诸侯国“以牛田”,变法改革,实力逐渐增强,后来相继攻灭其他各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观察右图,该诸侯国位于(   )

    A、 B、 C、 D、
  • 9. 北宋大改革家王安石曾经写过一首诗,题做就叫《商鞅》:“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由此可知,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取得显著成效,主要得益于(   )
    A、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B、取信于民 C、商鞅才华横溢 D、推行县制
  • 10. 《华阳国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使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称颂的人物是(    )
    A、大禹 B、商鞅 C、李冰 D、墨子
  • 11. 学校新来了一个风趣的历史老师,她作自我介绍时说到:“我的名字与战国有缘,我的姓是战国时期地处最北的一个国家的名称,我的名是战国时期地处最东的一个国家的名称。”这位历史老师的名字是(    )
    A、燕齐 B、楚秦 C、秦齐 D、秦燕
  • 12. 在秦国逐渐强大并实现统一六国的道路上,起到推动作用的历史人物有(    )

    ①孔子    ②商鞅    ③李冰    ④嬴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13. “战国”因战争众多,交战激烈而得名。下列战役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
    A、城濮之战 B、涿鹿之战 C、巨鹿之战 D、长平之战
  • 14. 商鞅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军“甲士”(军官)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一级爵位“公士”、田一顷、宅一处。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最高是二十等爵“彻侯”,有封地并可征收租税。这一规定使秦国(    )

    ①军队战斗力大大提高    ②军功地主大量涌现

    ③宗室贵族势力加强    ④统治基础得以扩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5. 商鞅变法的措施之一是推行县制以下对推行县制理解正确的是(    )
    A、加强了国君权力 B、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和土地 C、废除了井田制度 D、巩固了旧贵族在地方的权力
  • 16. 下图所示工程修筑于战国时期,至今仍碧水长流。如果想一睹这一古代工程的风采,应该到(    )

    A、浙江 B、湖北 C、四川 D、河南
  • 17. 同学们学习了七年级历史后,对成语“退避三舍”“围魏救赵”“纸上谈兵”记忆犹新。你知道这些成语典故所对应的战争发生于什么时期?(   )
    A、炎黄时代 B、禅让制时代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 18. 周平王东迁时,尚有百余数量的诸侯国,到战国末期却只剩下齐、楚、秦、燕、赵、魏、韩、卫、中山九个诸侯国。这反映的历史趋势是( )
    A、逐步走向统一 B、兼并战争不断 C、秦国实力最强 D、人民深受灾难
  • 19. 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而到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最终如图所示,这表明,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 )

    A、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B、民族交融逐渐加强 C、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D、百家争文化繁荣
  • 20. 小明对如图所示的工程和农具进行了研究。以下认识和思考正确的是(  )

    A、都江堰在秦朝时修建,筒车是唐朝时发明 B、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C、都江堰是防洪灌溉工程,筒车是耕种工具 D、它们都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二、填空题

  • 21. 都江堰是由秦国蜀郡守主持修建的一项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
  • 22. “战国七雄”是指七个国家。

  • 23. 主持修建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 24. 战国时期,三大著名战役是桂陵之战、、长平之战。

三、材料分析题

  •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鞅在新法中规定,凡是尽心从事耕织生产劳动者,交粮多、织布帛多,可以免除赋税徭役。新法不准商人私贩粮食,并提高对商人的税率,以此来抑制商人势力的扩张。由于秦国荒地比较多,商鞅还以优惠政策吸引韩、魏等国的百姓来秦国开垦荒地。

    ——摘编自《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二:秦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然鞅内刻刀锯之刑,外深斧钺之诛杀,一日临渭杀囚七百余人,渭水尽赤,号哭之声动于天地,车裂灭族,得其所也。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欲知商鞅何以主张此种政策及其成功之由,须一察当时各国之社会经济情况。就当时社会经济之大略言之,秦与东方各国有相同者,有不相同者。其相同者,即农民、地主地位极艰苦,既对国家负担极重之征役,又受豪贵之剥削。惟商鞅之特识,能见及之,故重农抑商,顺农民、地主之情。不同者,东方各国地狭人稠,秦则农户少而地多,无分配之难……铁制之耕具盛行,盖此时之农业技术较前进步,小农户之独立耕作,其收获之平均率较丰,商鞅政策以此为出发点……又赖孝公支持,故变法胜过六国。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中关于农业政策的内容。
    (2)、据材料二,归纳商鞅变法对秦国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分析商鞅变法在秦国成功推行的原因。
    (4)、司马迁一面说商鞅变法使“秦民大悦”,一面又说商鞅被车裂罪有应得。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司马迁运用了什么方法评价历史。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某水利工程示意图

    材料二:秦统一六国以后,派兵征服越族地区,迁徙中原50万人,到那里戍守,和越人杂居。为解决运输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

    (1)、材料一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是谁主持兴建的?
    (2)、阅读上述材料后,小历同学认为材料一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有利于解决往越族地区运输军资、粮草等物质的困难。这种说法正确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 27. 我围农耕文化源远流长,为历代统治者重视,为璀璨的中华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商鞅变法

    (1)、材料一中图1发现于我国长江流域某遗址,是原始农耕时期典型遗址的代表,该遗址是什么?当地的房屋属于什么建筑?
    (2)、材料一中图2铁农具在我国什么朝代出现?此外当时还有什么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3)、材料一中图3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的重大水利工程。该工程由谁主持修建?有何功能?影响如何?
    (4)、材料二中,商鞅变法确立了什么土地制度?维护了哪个阶级的利益?对战国时期的社会产生了什么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