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7月月考(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0-08-29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题共41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82分。)

  • 1.

    下图是关于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一项示意图。这反映了(    )

    A、耕作技术成熟促使人地矛盾开始缓解 B、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逐渐完善 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 2. 下表为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该表信息主要反映出西汉(    )

    A、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B、耕织结合的经营方式 C、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 D、小农经济的根基脆弱
  • 3. 董仲舒指出,当时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此后,历代王朝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无法根本解决这一初会痼疾。其主要原因是(    )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不够 B、土地私有,并允许买卖的制度 C、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 D、封建王朝统治严酷、横征暴敛
  • 4. 白寿彝《中国通史》中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 5. 中国悠久的手工业历史,为人类发展进步积累了丰富的科学技术资源,是国家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以下关于古代中国手工业的说法表述准确的是(    )
    A、宋末元初,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B、唐代,制瓷业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C、汉代开始使用煤,明代普遍 D、明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家庭手工业内部孕育出了雇佣劳动关系
  • 6. 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
    A、抑商政策的松动 B、专制制度的衰落 C、西方文明的影响 D、商品经济的发展
  • 7. 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并规定,“日出为市,日落闭市。”南宋都城的商业店铺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四十行”,夜市繁荣。由此可知,南宋时期(    )
    A、商业活动不受政府监管 B、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C、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D、南方的工商业市镇兴盛
  • 8. 马克思说:“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由于刚刚出世,不能单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拥有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利。”明清政府的做法(    )
    A、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一致 B、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相反 C、推动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导致小农经济的逐渐瓦解
  • 9. 清初曾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其反映的实质是(    )
    A、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B、清政府鼓励发展小机户 C、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D、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 10. 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选择了海洋”,中国却“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
    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 11. 《全球通史》中写道:“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驱使他们去“发现世界”的决定性因素是(    )
    A、欧洲出现寻金热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西、葡王室支持 D、航海技术的进步
  • 12.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产生于意大利,但新航路开辟后,“财富流向西葡”“英国成为海盗”“意大利被晾在一边”。其中“意大利被晾在一边”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性商业危机 B、意大利经济衰退 C、意大利金融危机 D、世界性商业革命
  • 13. 16—1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构词方式为“新XXX”的地名,如:新尼德兰、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英格兰等。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A、新兴城市大量出现 B、大批美洲独立国家的建立 C、工业革命的进行 D、欧洲殖民者对美洲的殖民扩张
  • 14. 英国的“工厂最初是沿着河岸增加的,以后……在人口稠密的内地城镇,工厂也增多了”。出现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棉纺织业实现机械化 B、工厂制度的诞生 C、改良蒸汽机的普遍应用 D、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 15. 有人评论一种经济现象,认为它有“能节制生产,毋使有羡不足”的优点,又有“独占一业,莫之与竞,则生产技术之改良进步将中止”的缺点。材料描述的经济现象是( )
    A、手工工场 B、机器工厂 C、垄断组织 D、股份公司
  • 16. “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的实质是(    )
    A、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国内贸易中心的转移 C、传统纺织业的发展 D、民族工业的产生
  • 17.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后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十万匹。”这说明洋务企业的兴办(    )
    A、使中国完全走上了富强独立之路 B、充分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扩张
  • 18. 下列图中五条曲线反映了1840—1956年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情况,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经济形态④对中国近代经济起到了双重作用 B、经济形态①在中国近代逐渐解体地位较低 C、经济形态②③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D、经济形态⑤在抗战时期因战时体制迅速膨胀
  • 19. 下图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图中的F1为动力,F2为阻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F2包括“实业救国”思潮 B、一战期间F1>F2 C、甲午战争后的初期F2>F1 D、F1主要指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 20.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为纠正错误,苏联实施的经济政策(    )
    A、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进攻,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B、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促进了经济恢复发展 C、使苏联经济快速发展,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D、使苏联逐步走出经济大危机的阴影
  • 21. 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它”是指苏联的(    )
    A、农业集体化道路 B、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社会主义制度 D、利用五年计划发展经济的做法
  • 22. 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其中约有1700名是美国工程师.同年,苏联向英美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这表明(  )

    A、 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援助 B、苏联社会制度吸引了大批西方人才 C、经济危机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 D、苏联成为西方国家的产品倾销市场
  • 23. 20世纪50-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经历了一个“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采取的经济政策中,最重要的一项是(    )
    A、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B、进行社会改革,改善生活条件 C、实行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 D、发展科技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 24. 二战后,西方国家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确立并完善了社会福利制度。以下对“福利国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其实质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B、缓和了社会矛盾,改善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 C、扩大了社会消费,提高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D、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
  • 25. 从1973年11月开始,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企业破产,工人失业,物价大幅度上涨。为应对这次危机,西方国家采取的措施是(    )
    A、进行货币贬值抑制物价 B、兴建大型公共工程提供就业 C、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实行计划经济指导工业生产
  • 26. 1953年9月,苏共中央决定,将义务交售的畜禽产品的采购价提高6.4倍,奶类产品提高1倍,土豆提高1—5倍。1954年6月,废除谷物义务交售制。这些措施旨在(    )
    A、加强对重工业的投资 B、废除计划经济体制 C、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D、实行新经济政策
  • 27. 路透社评论某时期的莫斯科政府:“经济领域适度运用价值规律,对现有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科研领域平均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这一时期是(    )
    A、勃列日涅夫时期 B、赫鲁晓夫时期 C、新经济政策时期 D、戈尔巴乔夫时期
  • 28. 1962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上述现象符合当时(    )
    A、人民公社体制被废除 B、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 C、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 D、“左”倾错误的彻底纠正
  • 29. 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各队正大搞工业集资,收集社员家中的废铜烂铁。我便把家里的一斤半铜麻线、旧铁犁辕子和父亲在世打铁用的大锤、大钳、虎头钳等都当作废铜烂铁支援……”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大跃进运动
  • 30. 1984年是中国改革的小高潮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高级合作社在全国推行开来 B、家庭联承包责任制开始实施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 31.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1953年开始的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比,二者共同之处是(    )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B、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 C、为消除“左”倾错误而采取的措施 D、为了调整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
  • 32. 从1978年到1992年,历经14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找到了明确方向。这里的“方向”是指(    )

    A、对内进行改革同时对外开放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长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33. 1984年,邓小平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得到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为扩大开放,中国这一年采取的措施是(    )
    A、设立沿海开放城市 B、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C、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D、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 34. 1980年,广东、福建出口分别比上年增长27.9%和47.2%,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外汇留成大幅度增加,就业岗位明显增多。这得益于(   )
    A、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 B、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C、特殊灵活政策的实行 D、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 35. 如图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下列对图片信息的解读中,符合史实的是(    )

    ①工业建设的推动  ②“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  ③国民经济的调整

    ④十年“文革”及“右倾”错误  ⑤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 36. 图1到图2的历史变迁(    )

    A、反映出国际货币关系从无序到有序 B、确立了美国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 C、逐步建立起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D、构建了黄金本位的国际金融体系
  • 37. 有人曾形象地如此比喻:各国到世界市场来做生意,①为这个市场建立了一个做生意的基本准则,②解决了双方货币认可汇率问题,保证公平交易;如果成员国经济复兴与建设出现困难,可以向③申请贷款,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①②③分别代表的应是(    )
    A、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 D、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38. 它“是一种新型的区域经济合作形式。没有专门的组织结构和机制化的贸易安排,合作强调灵活性、渐进性、多样性。”符合此特征的是(    )
    A、欧洲联盟 B、北美自由贸易区 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世界贸易组织
  • 39.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等相继成立。这表明(    )
    A、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加强 B、全球化和区域化是相互对抗的 C、经济全球化的最终实现 D、亚、欧、美各大洲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协作
  • 40. 在一场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讨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其中与当前学术界主流观点明显不符的是(    )
    A、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双刃剑” B、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C、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最终归宿 D、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 41. 经济全球化是指各国的经济关系已经超出了一般的相互联系与交往,达到了一种相互交织、相互交融以致形成了全球经济整体的状态。促使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的政治因素是(    )
    A、科技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B、两极格局结束消除了障碍 C、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的推动 D、各国对市场经济的普遍认可

二、材料题(本题共1题,共计18分。)

  • 42. 材料一:“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19世纪中期,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材料二:在这个不幸的时代,我们要制订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的身上。

    ——罗斯福竞选总统的首次演讲

    材料三: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广泛的反全球化现象呢?可以做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最贫困人口的收入在1960年约占世界总收入的2.3%,而今天则为1.1%。……从某种意义上讲,全球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全球环境进一步恶化的过程。……全球民族主义者则从反对美国称霸世界、反对美国化的角度来反对全球化。

    ——蔡拓《全球化与中国政治发展》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的三个重大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政府采取的“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的身上”的“计划”有哪些?这些“计划”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什么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反全球化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