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同步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0-08-27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酷(kù)热 厌倦(juàn) 灼(zhuó)人 附和(hé) B、呻(shēn)吟 抽噎(yē) 犹豫(yù) 闪烁(shuò) C、突兀(wù) 边缘(yuán) 怦(pīng)怦 严禁(jìn) D、滑稽(jì) 嘲笑(cháo) 晕眩(xuàn) 挪(nuó)动2. 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凌乱 冷不妨 天旋地转 犹豫不决 B、雀班 成就感 神情恍惚 惊慌失措 C、畏惧 矮树丛 气喘吁吁 畏缩不前 D、既使 臭椿树 变化莫测 良辰美景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每一个热爱祖国的青年,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有用的人才。 B、学校开展地震安全常识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同学们的自我安全保护。 C、在学习上,老师要求我们独立思考、互相合作、积极探究。 D、一个城市居民的良好素养是衡量这座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4.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强小心翼翼地走过独木桥,然后深深舒了口气。 B、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C、班级课本情景剧表演时,他那滑稽的动作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D、我们班的同学来自市内不同小学,大家的英语口语水平参差不齐。5. 下列关于《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文中瘦弱胆怯的“我”,在父亲的鼓励和帮助下成功战胜了恐惧,走下了悬崖。 B、文中小伙伴的行为是“我”陷入困境的原因,所以作者间接批评了美国社会存在的人情冷漠的现象。 C、父亲眼看孩子在悬崖岩脊上下不来,却并不上去救孩子,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主观方面,因为父亲深知,孩子只有依靠自己一步步走下悬崖,才能真正获得成长。 D、文章叙述详略得当,开头简单交代“我”的身体状况,为下文埋下伏笔;中间详细描写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过程;末尾点题,升华文章主题。
二、填空题
-
6. 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
①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
②这太远,也太危险了;在悬崖的中途,我会逐渐感到虚弱、无力,然后松手,掉下去摔死。
③他用非常正常的、安慰的口吻说道:“要吃晚饭了。”
④突然,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
7. 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①内德嘲笑说“你可以留下来,如果你想的话。”
②“喂,等等我。”我哑着嗓子说
③“听我说,”爸爸继续说“不要想有多远……”
8. 将下列句子合理排序,组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填序号)①迈出了这一步,方可领悟出,内因为外因提供了怎样的缝隙与机会,才导致这糟糕局面的出现。
②而不迈出这一步,总想着自己如何无辜,如何不幸,如何罪不应得,如何命运不济,便会在逆境的黑浪中,很快地沉没下去。
③在逆境的压力下检查自己的弱点、缺点、失误、舛错是痛苦的、难堪的——然而必须迈出这一步。
④面对逆境,要勇于自省。
⑤逆境的出现,虽不一定有自我招引的因素,但大多数情况下,总与自我的弱点、缺点、失误、舛错相连。
序号依次是
三、现代文阅读
-
9.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①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周围一片寂静 , 我趴在岩石上,神情恍惚,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我一动也不动,甚至无法思考怎样下去,安全地回家。
②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不过,树林中闪烁着一道手电筒发出的光,然后我听到了杰里和爸爸的喊声。爸爸!但是他能做什么?他是个粗壮的中年人,他爬不上来。即使他爬上来了,又能怎样?
③爸爸远远地站在悬崖脚下,这样才能看见我。他用手电筒照着我,然后喊道:“现在,下来。”他用非常正常的、安慰的口吻说道:“要吃晚饭了。”
④“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
⑤“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
⑥“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我怒吼着。
⑦“听我说,”爸爸继续说,“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看着手电光指的地方,看到那块石头没有?”光柱游走,指着岩脊下面的一块突出的石头。“看到了吗?”他大声问道。
⑧我慢慢地挪动了一下。“看到了。”我回答。
⑨“好的,现在转过身去,然后用左脚踩住那块石头。这就是你要做的。它就在你下面一点儿。你能做到。不要担心接下来的事情,也不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相信我。”
⑩这看起来我能做到。我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很好。”爸爸喊道,“现在,往右边下面一点儿,那儿有另外一个落脚点,就几英寸远。移动你的右脚,慢慢地往下。这就是你要做的。只想着接下来的这步,不要想别的。”我照做了。“好了,现在松开左手,然后抓住后面的小树干,就在边上,看我手电照的地方,这就是你要做的。”再一次,我做到了。
⑪就这样,一次一步,一次换一个地方落脚,按照他说的往下爬,爸爸强调每次我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动作,从来不让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下面的路还很长,他一直在告诉我,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我能做。
⑫突然,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抽噎了一下,然后令人惊讶的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⑬此后,我生命中有很多时刻,面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或者一个令人畏惧的情境,当我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这个时候,再回头看,就会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漫长路感到惊讶和骄傲。
(1)、第①段中的画线句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2)、第②段杰里的出现有什么作用?(3)、第③段中爸爸为什么在如此危急的时刻还用非常正常、安慰的口吻说话?(4)、父亲说“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为什么?(5)、“当我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句中“悬崖上的那一课”指什么?(6)、如何理解“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这句话?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藏起来的右手
祝师基
站在城北边的山上,不仅能感受满山苍翠,还能鸟瞰全城,这里自然成了摄影发烧友们经常光顾的地方。
好几次,我在这里练习摄影的时候,都发现一个姓杨的老头特别显眼:他不仅摄影时只用左手,干其他事时也是只用左手,右手老是揣在衣服口袋里。我有点纳闷,就好奇地问他:“摄影是个技术活,你为何只用左手?”
对我的好奇,老杨只是笑笑。后来,问的人多了,他才回答说:“我要试着用一只手来生活。”我越发感到纳闷:两只手好好的,干吗只用一只手?
时间久了,我知道了更多关于老杨的事。他原在一家公司工作,有一天,他突然只用一只手工作,用左手吃饭,用左手扫地,用左手写字……大家为此都很惊奇,领导说这样会影响工作,一气之下便解雇了他。
后来,老杨开了一家杂货店,他仍然用一只手搬货、盘货,用一只手给顾客递货,甚至在家也用一只手做饭、洗衣服。时间久了,大家都以为他是残疾人。
在打听到老杨的杂货店的位置后,我悄悄过去看了他。果然,他都是用一只手做所有的事,而且做得利落极了,丝毫看不出任何的不方便。望着老杨那用一只手挥洒自如忙碌的身影,我更加纳闷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只用一只手?
日子像水一样慢慢流淌。我和老杨依旧经常见面,也越来越熟。一天,我们在山上拍照。结束之际,我提议:“找个地方去喝几杯,如何?”老杨一听,笑着说:“那还不如去我家,我那老婆子的厨艺不是我吹,绝对让你的大饱口福。”
当我们来到老杨家时,一桌丰盛的酒菜已摆了上来。果然,色香味俱佳。不过,很快我就发现了异样情况:老杨儿子的右臂竟是空的!
几杯酒下肚后,老杨给我讲了真相:两年前,儿子因一场事故意外致残,失去了右手。那时,儿子痛苦得要自杀,老杨每次抱着儿子都泪如泉涌。后来,为了唤起儿子生活的勇气,老杨决定与儿子一样,从此开始了藏起右手,只用左手生活的日子。
说话间,只见老杨的儿子用左手端上来一道菜,放在桌子上,对老杨说:“爸,这是我今天学炒的菜,你尝尝。”望着儿子炒的菜,老杨显出很吃惊的样子,渐渐地眼里蓄满了泪水。尽管菜切得有些粗糙,可老杨拿起筷子毫不犹豫地大口大口吃起来,仿佛那是天底下最美味的佳肴。
这时,儿子用左手又给父亲倒了一杯酒,并拭去父亲眼角的泪水,说:“爸,我能用一只手生活了。你能,我也能。”老杨再也忍不住了,他缓缓伸出藏了两年多的右手,与儿子紧紧相拥,哽咽着说:“孩子,一只手也能好好生活。”
望着紧紧抱在一起的父子俩,我的眼窝子也湿润了。原来,老杨藏起右手,是为了给儿子活下去的希望啊!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我”是文章中的线索人物,请抓住“我”的情感变化,仿照示例,在横线处依次填写相应的内容。纳闷好奇————更加纳闷——大吃一惊——
(2)、从记叙顺序来看,第四,五段属于 , 作用是。(3)、本文情节安排上最大的特点是设置悬念,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4)、文中的老杨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相关事例作答。(5)、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藏起来的右手”的理解。四、综合题
-
11. 学完《走一步,再走一步》,班上拟在周五下午自习课召开“怎样面对困难”的主题班会,请你积极参与。(1)、请为这次班会拟写一条富有感染力的宣传语。(2)、请你围绕班会主题策划三个活动栏目。
栏目一:
栏目二:
栏目三:
(3)、假如让你去邀请语文老师来参加班会,你怎么说?把你要说的话写在下面。(4)、班上同学在班级论坛就文中爸爸的做法展开了讨论,有人认为父亲应该直接爬上悬崖把孩子抱下来,有人认为父亲引导孩子爬下悬崖的做法更值得赞赏。你的看法如何?请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