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0课《创造宣言》同步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0-08-21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塑相 六贤祠 哑口无言 山穷水尽 B、金刚 无字碑 走头无路 众叛亲离 C、卦辞 茅草房 画龙点晴 陷入绝境 D、封锁 安魂曲 自暴自弃 接二连三2. 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 B、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C、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D、点滴的创造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有人说:环境太________了,不能创造。
②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________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
③你不能________你的责任。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
A、平庸 鲁钝 放任 B、平凡 鲁莽 放弃 C、平庸 鲁莽 放任 D、平凡 鲁钝 放弃4.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管什么时候,人都不可以自暴自弃。 B、这副对联挂在这气派的厅堂,真是画龙点睛。 C、以他的个性,事情未到山穷水尽时,他是绝不会罢休的。 D、他不听劝阻,一意孤行,最后落得众叛亲离、一败涂地的下场。5. 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中国文字,却是不然。
②且如一个“天”字,本是苍苍的天,引申为最尊的称呼,再引申为自然的称呼。
③所以有《说文解字》《尔雅》《释名》等书,说那转注、假借的道理。
④若在他国,引申义,必有语尾变化,不得同是一字,含有数义。
⑤三义不同,总只一个“天”字。
⑥中国文字,与地球各国绝异,每一个字,有它的本义,又有引申之义。
A、①②⑤⑥④③ B、⑥④①②⑤③ C、①②⑤③④⑥ D、⑥②⑤④①③6.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作文时,我们一定要详略得当,绝不能添枝加叶,画龙点睛。 B、小张被大家问得哑口无言 , 只有默默低头承认错误。 C、你如果因为这点挫折便自暴自弃 , 那这辈子都难有所成就了。 D、这堂诗歌鉴赏课,语文老师匠心独运,以画配诗,诗、画相得益彰 , 意韵无穷。二、填空题
-
7. 填空。(1)、陶行知,安徽歙县人,教育家。主要教育思想是“”,代表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罗丹,(国籍)雕塑家、艺术理论家,代表作有《》《青铜时代》等。歌德,(国籍)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代表作有《浮士德》《》等。(2)、《易经》又称《》,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人名)在狱中所作。8. 阅读下列语段,给划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倘使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hén , 而难以成为真善美之活塑像。在刀法之交响中,投入一丝一毫的杂声,都是中伤整个的和谐。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chòng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huǐ , 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
三、现代文阅读
-
9.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命是棵长满可能的树
刘根生
①研究者观察花样滑冰运动员训练发现,相同情况下,普通运动员喜欢练习已掌握的动作,顶尖运动员更喜欢练习未掌握的动作。是停留在“舒适区”巩固技能,还是在困难中超越自我?选择,影响着结局。生命犹如一棵长满可能的树;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②走出舒适区,必须勇于“再出发”。时年花甲的王泽山院士放下过往成就的包袱,苦苦实验二十载,解决了火炸药领域的世界性难题,第三次走上国家科技奖领奖台;周有光50岁前是经济学教授,50岁后主持拟定我国《汉语拼音方案》,100岁还不肯“逸我以老”,出版了多部著作。不为已有功名所累,变顶点为新起点,生命之树自然会挂满累累果实。
③走出舒适区,意味着敢于“求极限”。模拟太空失重条件训练,航天员若感到身体不适,可随时按下警报器终止,但中国航天员从未发出过警报。在模拟失重的水槽里,景海鹏一泡就是三四个小时,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动。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使人痛苦者,往往蕴藏着促人强大的因子。
④走出舒适区,有时候需要“讨苦吃”。杨善洲说,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从云南保山地委书记位置上卸任后,他毅然扎进大亮山植树造林,把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洲;广东湛江市政协原主席陈光保离休后,荷着锄头进山开荒,造福一方百姓。这般自讨苦吃,体现了心念苍生、以苦为乐,更以实绩彰显了行动的力量。
⑤哲人有言,有些人过了30岁就“死”了,因为之后的岁月里全在模仿自己,机械地重复习惯之事。模仿自己,就是待在舒适区的惯性使然。比如用新瓶装旧酒,反复显摆曾经的成果,如同照了相洗了很多张照片,底片却还是一张;比如习惯于守成、放弃了创新,在踟蹰不前中被他人超越;比如陷入工作怪圈,忙忙碌碌装样子,有难度的不愿干,没有先例的不敢干。不日新者必日退,模仿自己,难免会在舒适中“过早地死亡”。
⑥非洲有种蝙蝠,能把毛驴杀死。开始时,它会用舌尖轻轻地舔舐毛驴的脚踝,接着再咬个小口吸血,毛驴浑然不觉;一只只蝙蝠接力,毛驴终于轰然倒地。安逸享乐,会让人停留于表面的舒适区。这种舒适背后,隐藏着致命的陷阱。摒弃守成心态、抵制“舒适”吞噬,一个人才能在进取中不断赢得新优势,内心也方有长久的安宁。
⑦一个人之所以伟大,首先是因为他的目标伟大。高远的目标,寄托着理想和信仰,能激励精神、催人奋进。高原之上有高峰,目标远大者从不满足于某个特定高度,他们常常自觉选择离开舒适区,艰难地踏上新征程。面对生命这棵长满可能性的大树,只要肯努力,向上向善总有无限的拓展空间。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从全文来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3)、第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学生的精神
陶行知
①现在中国许多学生及一般教员,有一个很大的通病,就是容;易“自满”。不论研究何种学科,只有相当的了解,即洋洋自得、心满意足。中国“四书”上有两句话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真是千古不灭的格言,并且是两句不能分开的话。因为要“学而不厌”,才能够做到“诲人不倦”。所以学生求学,固然要“学而不厌”,就是当了教员,还是要继续“学而不厌”。这可说是我现在要讲的学生的精神的先决问题。
②现在开始来讲学生的精神了。学生的精神大约分为三点。
③学生求学须具有科学的精神。我们不论研究什么学科,总要看一个明白,想一个透彻,多发些疑问,切不可武断盲从。例如别人要我们信仰国家主义,我们必须明了国家主义的内容是否合于现代社会,才定信仰不信仰的方针。其他,社会主义亦然,无政府主义亦然……尤其我们研究科学之时,碰到了一个问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因为我们自己知道自己不知的地方,那还有能够知道的一日;倘若不知的而认为知,那么,不知道的终究没有知道的日子了。这可说是自己斩断自己求学的机能。所以我们学生求学,第一步就要有科学的精神。
④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我们在任何环境里面做事,不可过于急进。譬如园了裁花木,倘只执一镰斧,乱砍荆棘,我相信花木亦必随之而受伤。务须从旁着想,怎样才能使荆棘去掉,那么,非用委婉的功夫不可。改造社会也是一样。尤其是我们学生,因为是领导民众的中坚分子,倘用快刀斩乱麻的手段,必使一般民众起畏惧之心,还怎样讲改造社会?所以我们要改造社会,也需要用委婉的精神,走到民众前头,慢慢地领他们向前走,并且还要告示他们向前走的方法。如此才有改造社会的希望。不然,任你如何轰轰烈烈倡导改造社会,社会还是不能改造的。
⑤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我们处在任何环境里面,必抱有坚强人格,不可自由摇动,尤其到了利害生死关头之时,必富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这才算得一个真正的大丈夫,真正的国民。现在中国学生在普通情形的时候,各人的性格,好像没有多大的区别。但到危急存亡利害相冲的关头,就看得清清楚楚,各人露出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我们处在任何的环境里面,坚强不摇的人格及不屈不挠的精神,是绝不能少的,尤其在我们学生时代。
⑥学生的精神,大概分为上列三点。我觉得在今日的学生及教员,是必须具备的。
(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第④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3)、下面的材料是原文中的事实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为什么?明朝的方孝孺先生,当燕王朱棣篡位之时,使他起草“即位诏”,他大书“燕王篡位”四字,因此被诛十族。燕王篡位之时,势力胜过现在的任何军阀,但不能压倒方先生一笔锥。
(4)、请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四、综合题
-
1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择校就是在教育资源不够均衡的情况下,选择上一所好的学校。这种现象在小学升初中显得尤其突出。由于教育水平的差异,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在本学区内上初中,都希望孩子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这样就造成了教育水平比较高的初中成为择校的热门。
材料二:一些家长不惜拼钱、拼人脉进行择校。为了在好学校“抢”得“一席之位”,大量孩子就会为升入优质初中而报班补课、考试拿证,一些课外培训因此甚嚣尘上,一些孩子也因此身心俱疲、厌学。“择校”使一些学校“人满为患”,一些学校“少人问津”,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钱择校”“权择校”更带来了“教育不公”“教育腐败”等问题。
材料三:在13亿人口的中国,没有哪件事像义务教育一样牵动每个家庭的心,人民群众希望接受更公平、更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如何破解“择校”难题?“就近入学”是一直强调的举措。今年年初,教育部就印发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如今又聚焦19个“义务教育招生入学问题”更受关注的大城市,明确要求制定完善的规范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方案。
(1)、阅读上述三则材料,简要概括“破解择校,就近入学”的三点好处。(2)、根据材料三续写下句,破解“择校”难题。(要求:句式相同,字数相等)上句:倾财力择学校家长无奈
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