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七升八暑期衔接训练:第14讲 古诗鉴赏

试卷更新日期:2020-08-20 类型:复习试卷

一、诗歌鉴赏

  • 1. 读古诗,完成各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落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朗读前两句,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为什么?
    (2)、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 2.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别

    唐/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注释】归卧:隐居。陲:边缘。

    (1)、下列对诗句中加下划线字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下马君酒    饮:使……喝 B、问君何所    之:哪里 C、去莫复问    但:只 D、但去复问    莫:不
    (2)、下列对这首诗歌中表达的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友人的关切。 B、对俗世的厌弃。 C、对隐居的向往。 D、对官场的不舍。
  • 3. 阅读古诗文,回答下列小题。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本诗作者是唐代诗人 , 体裁是五言(填“律诗”或“绝句”)。
    (2)、诵读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到,诗人在竹林里“独坐”“”“”,内心的淡定与自然的幽静融合在一起。
  • 4. 赏析《望岳》回答问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作者创作这首诗正是青春勃发之时,请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作者在这首诗中炼字极为生动,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哪里。
  • 5. 诗歌鉴赏

    山行留客

    (唐)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
    (2)、诗中哪两个字说明客人要回去的原因?哪一句以退为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 6.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1)、本诗中的“苔”有哪些特点?
    (2)、“借苔说理”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作赏析。
  • 7.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村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上面两首诗都借“虫”来表情达意,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其不同的情感。

  • 8. 读古诗,品情思。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1)、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晚春景致怎样的特点?
    (2)、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 9.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这首诗歌描写了乡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发挥想象,描绘诗歌前两句展现的画面。
    (2)、末句中“才”“又”这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 10.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问题。

    晓过鸳湖

    查慎行

    晓风催我挂帆行,

    绿涨春芜岸欲平。

    长水塘南三日雨,

    菜花香过秀州城

    注:①(鸳湖)即鸳鸯湖,一名南湖,在今浙江嘉兴南。②(芜)草地。③(长水塘)位于浙江嘉兴之南,由杭州、海宁一带山区发源,注入鸳湖。④(秀州城)即今浙江嘉兴市。

    (1)、作者通过等景物,来表现春日风光。
    (2)、“晓风催我挂帆行”一句中“催”字用得妙趣横生,请加以赏析。
  • 11.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二)

    宋·苏轼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 , 风船解与月徘徊。

    【注释】①水枕:枕席放在水面上。②解:懂得。

    (1)、本诗通过等景物来表现夏日西湖的生机与活力。
    (2)、古人写诗注重炼字炼句,请结合全诗,品味“俯仰”一词的妙处。
  • 12.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初夏睡起

    (宋) 杨万里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注释】①柳花:这里指柳絮。

    (1)、这首诗紧扣初夏的景物 , 描写生活风情,诗趣盎然。
    (2)、请你赏析“闲看儿童捉柳花”一句中“捉”字的妙处。
  • 13.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牡 丹

    徐凝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注释】①占断:独占。②破:超出、胜过。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好物华”就是好景色,洛阳城里的好景色让牡丹花占据并垄断了,谁人不喜欢?诗人从人们的普遍爱好着笔,直截了当地表明了牡丹人人皆爱,开篇扣题。 B、第二句是对提问的回答。暮春时节,群芳凋谢,牡丹独开,享尽春光,占断万物之光,无怪人称牡丹是“国色天香”。 C、牡丹“千娇万态破朝霞”,犹言牡丹花放射着洛神的灵气,千娇百媚、千姿百态,神女般地钻出,犹如朝霞般的神奇。 D、暮春时节,群芳凋谢,牡丹独开,享尽春光,占断万物之风光;早晨九日东升时,是牡丹的千姿万态冲破了朝霞,给人带来了美丽和希望,难怪诗人对洛川神女情有独钟。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没有具体描写写牡丹花的漂亮,而是通过赏花者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的,这样写,既可见牡丹之美,又表现了诗人对牡丹的喜爱。 B、“疑是洛川神女作”,以虚拟之笔,将牡丹与传说中的美女洛神类比,远而望之,皎若朝霞。 C、结句“千娇万态破朝霞”,将牡丹之形、态、色,以一“破”字托出,“破”字十分形象,给人一种活灵活现的态势。 D、诗人以洛神喻牡丹,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可见诗人是用了加倍衬托的艺术手法,颇有令人遐想的韵味。
  • 14.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五绝·小满

    欧阳修

    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

    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1)、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前两句展现的画面。
    (2)、有人认为本诗末句中“笑”字用得最为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 15.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所展现的场景。
    (2)、“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请对此字做简要赏析。  
  • 16.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村居书喜

    (宋)陆游

    红桥梅市晓山横,白塔樊江春水生。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坊场酒贱贫犹醉,原野泥深老亦耕。最喜先期官赋足,经年无吏叩柴荆。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红”“白”相互映衬,色彩明丽自然,描绘出春日乡间清新的风貌。 B、颔联从嗅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绘了春天的气息与声音,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C、“袭”字运用比喻,写出天气骤暖,春花绽放,香气浓郁,扑面而来的景象。 D、官赋已交足,整年不会有小吏催租,这是诗人“村居书喜”的众多喜事之一。
  • 17. 诗歌鉴赏。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诗歌的一、二两句中以“”和“”来烘托离愁。
    (2)、第三、四句是这首诗的精华,请你作简要赏析。
  • 18. 窘况为许衡州

    郑燮

    半缺柴门叩不开,石棱砖縫好苍苔。

    地偏竹径清于水,雨冷诗情瘦似梅。

    山茗未赊将菊代,学钱无措唤儿回。

    塾师亦复多情思,破点经书手送来。

    (注)①许衡州:郑燮之友,生活困窘。②塾师:指郑燮。

    (1)、分析诗中“竹”“梅”“菊”等意象的作用。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 19. 选出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A、首句紧扣诗题,点明地点。“千寻”二字极言其高,其意为在飞来峰上有一座千丈的高塔。 B、第二句通过具体描写突出飞来峰上的“千寻塔”之高。其意为听说千寻塔上的可以见旭日冉冉升起。 C、第三、四两句可以第一、二句的铺垫为基础,引出全诗主旨,是前两句内容的升华。 D、末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其意为观赏景物站在最高处,就不怕浮云遮住视野,有“一览众山小”的感受。
  • 20. 古诗阅读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李白的诗和武元衡的诗同是写思乡,其中蕴含的情感和运用的手法是否相同,请结合诗歌三、四句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