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册1.2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16-05-18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唇亡齿寒,中国人民深谙此中的道理,为此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战争。它是( )

    A、北伐战争 B、抗日战争 C、解放战争 D、抗美援朝战争
  • 2. 如果你在网上或者生活中与尚不理解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原因的人交流,你会挑选下列哪一最为恰当的表述向他说明( )

    A、美国侵略了我国的友好邻邦朝鲜 B、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出兵 C、台湾乘朝鲜战争的机会反攻大陆 D、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地威胁了中国的安全
  • 3. 歌曲《我的祖国》中唱道:“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歌曲表达了志愿军对祖国的热爱和眷恋。这说明抗美援朝是为了( )

    A、使家乡更富饶,让祖国更美好 B、让中朝两国人民都生活在美丽的土地上 C、打击美韩侵略者 D、保家卫国
  • 4. 毛泽东说:“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这句话中的“敌人”是指( )

    A、英法联军 B、美国侵略军 C、八国联军 D、日本侵略者
  • 5.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1950年带领这支斗志昂扬的军队奔赴朝鲜战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是( )

    A、彭德怀 B、朱德 C、叶挺 D、刘伯承
  • 6. 时下人们爱用“最美”这一词赞美在危难关头舍己救人的英雄人物,如“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在20世纪50年代人们用“最可爱的人”来赞美抗美援朝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被誉为“最可爱的人”的英雄人物是

    ( )

    ①黄继光   ②董存瑞    ③邱少云    ④杨靖宇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 7. 抗美援朝战争中,视纪律重于生命,在烈火中牺牲的战斗英雄是( )

    A、黄继光 B、董存瑞 C、邱少云 D、罗盛教
  • 8. 中国人民志愿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是因为( )

    ①中国人民志愿军有着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②志愿军战士在战斗中英勇顽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

    ③志愿军战士保卫了国家,也为国家为民族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

    ④中国人民志愿军有着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9. 美国上将克拉克和他的僚属说:“美国上将在一个没有打胜的停战书上签字,这在美国历史上是第一次。”这里说的“停战书”签订的时间是( )

    A、1950年 B、1951年 C、1952年 D、1953年
  • 10.

    观察下面漫画,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漫画中铁钳下的“恶人”曾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B、漫画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司令员是朱德 C、漫画向我们表达的寓意是正义力量的胜利 D、漫画中铁钳下的“恶人”代表的是以英国为主的“联合国军”
  • 11. 河南籍著名作家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写道:“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对这部作品反映的历史事件,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①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

    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③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政权

    ④最终维护了世界的和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 1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那是一个现在看来非常久远的年代……有一天,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年轻的人们拿起枪奔赴战场,只为能有宁静的生活,无情的战争让他们倒下了,但没有人退却,哪怕是伟人的儿子……

    今天,我们在互联网上再现那场战争,只是为了纪念那一群可爱的年轻人。

    材料二

    材料三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

    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

    材料四 美国的军事史专家赫尔姆斯说:“从中国人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所显示出来的强大攻势和防御能力中,美国及其盟国已经清楚地看出,共产主义中国已成为一个可怕的对手。它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那个软弱无能的国家了。”

    请回答:

    (1)、材料一纪念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材料二是这一事件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他们分别是谁?各有什么主要事迹?

    (3)、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