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3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试卷更新日期:2020-08-01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某国际会议最后宣言规定:“每个与会国家在对柬埔寨、老挝和越南三国的关系上,保证尊重上述各国的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并对其内政不予任何干涉。”最终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这次会议是( )A、开罗会议 B、雅尔塔会议 C、日内瓦会议 D、万隆会议2. 亚非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主动接近日本代表团并与之进行了两次会谈。日方认为这次会晤“开辟了日中两国贸易乃至邦交正常化的道路……日中会晤是日本参加万隆会议‘最大的收获’”。材料中“最大的收获”主要是指( )A、战后中日两国开始官方接触 B、中日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 C、日本掌握了对中外交的主动权 D、促成了中日贸易的发展3. 1952年4月20日,周恩来在一次我国驻外使节会议上讲话时指出:“历史上,有在革命胜利后把旧的外交关系继承下来的,如辛亥革命后,当时的政府希望很快地得到外国承认而承袭了旧的关系。我们不这样做。”这里的“不这样做”是指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反对霸权主义”4. 有学者指出,我国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基本形成了新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在实践中首先表现为争取在中国周边地区形成安全缓冲地带。支撑这一观点的相关史实是( )A、提出“一边倒”方针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日邦交正常化 D、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5. 米谷先生取材1954年日内瓦会议,创作了如图漫画《日内瓦的喜剧——美国大使在与一位“不存在”的对象谈判》。漫画表明( )A、新中国取得了对美外交的胜利 B、印度支那问题得以和平解决 C、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美国仍坚持敌视新中国政策6. 新中国成立伊始,用“帝国主义附庸”、“资本主义国家”定义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等新兴国家。1954年夏,中国领导人开始称呼这些国家“东方国家”、“独立自主国家”、“中间国家”。这些称呼的变化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愿望 B、放弃了“一边倒”外交原则 C、试图改善对外交往的环境 D、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7. 1964年中法突破重重障碍正式建交。1997年法国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的西方大国。2019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问法国,双方一致同意要打造更加坚实、稳固、富有活力的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继续探索独立自主、互相理解、高瞻远瞩、互利共赢的大国相处之道。材料表明中法( )A、独立外交传统已经改变 B、推动反霸维和多边外交 C、两国开展灵活务实外交 D、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外交8. 1949年6月25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指出,人民政府在政策上对严格遵守政府法令的外商企业加以保护。但从1950年12月开始,陆续对包括美国在内的某些西方国家在华企业之一切财产加以军事管制或冻结。人民政府对外企政策的变化( )A、说明国民经济已经得到恢复 B、源于中苏结成经济军事同盟 C、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D、是亚太地区局势紧张的反映9. 阅读下图,下列关于新中国外交史实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为解决①的问题发挥重要作用 B、中国在与②的外交谈判中首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③是首先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结成同盟的国家 D、中国在④召开的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10. 虽然美国企图通过它在会议中的“仆从国家”破坏会议,但参加会议的不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民主共和国,还有大批“和平中立主义”和接近“和平中立主义”的国家,它们有要求和平、独立,发展本国经济文化的共同愿望。这次会议( )A、推动了朝鲜问题和平解决 B、促成了印度支那局势缓和 C、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D、确立了非集团不结盟原则11. 20世纪50年代的某次国际会议上,朝鲜代表团要求联合国军在6个月内撤出朝鲜,首次以大国身份组团参会的中国代表团表示支持,苏联代表团也支持中国的意见。这次会议( )A、贯彻了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 B、初步达成了有关解决朝鲜问题的决议 C、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正逐步走向国际舞台 D、是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12. 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制定的会议议程共5项: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权;附属国问题;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促进。据此可知会议议题侧重于( )A、去殖民化 B、政治中立 C、经济独立 D、区域集团化13. 20世纪50年代某西方报纸评论到:“(此次会议)是亚洲最大国家的代表第一次在西方为亚洲讲话——周恩来今天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代表,成为全世界注意的焦点”此次会议( )A、消除了美国对中国的军事威胁 B、中国发挥了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C、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14. 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用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突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15. 1955年12月,泰国经济文化代表团秘密访华,中泰两国签订了《中泰贸易会谈纪要》;1956年6月,马来西亚宣布取消向中国输出橡胶的禁令;1956年8月,新加坡工商贸易考察团访华,达成了一些贸易协定。与这些经济外交的成就直接相关的是( )A、中美关系的改善 B、日内瓦会议的进展 C、万隆会议的成功 D、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16. 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某次国际会议主要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宣布“殖民主义在其一切表现中都是一种应当迅速予以根除的祸害”,并提出了支持各国在互利基础上实行经济合作等12项主张和建议。这次会议( )A、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B、促进中国与亚非新兴国家问的联系 C、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D、使第三世界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17. 如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关系的大事年表。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时间
事件
1955年4月7日
毛泽东主席发布命令,解除两国间战争状态
1956年1月30日
周恩来总理申明,中国“欢迎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关系正常化”
1972年10月1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
A、1940年9月28日日本、德国、意大利三国结成军事同盟,中国当即向其宣战 B、联邦德国对周恩来1956年讲话不予响应表明其对华政策受美国影响 C、1972年两国建立表明其违背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准则 D、联邦德国与中国建交表明其违背了美国对华政策18. 1949年10月2日,苏联政府第一个宣布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并断绝同国民党政府的外交关系。随后,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等10国相继与新中国建交。这表明( )A、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十分激烈 B、美国遏制新中国政策的失败 C、新中国杜绝与西方国家交往 D、新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19. “国民党特务指使人在中国租用的印度航空公司专机‘克什米尔公主号’上放置定时炸弹,造成中国代表团成员及各国记者共11人遇难。周恩来因国务活动临时改变行程,才幸免予难。”与上述事件直接相关的国际会议是( )A、1953年中印有关西藏问题的谈判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第26届联大会议20. 下图是20世纪某一时期大国关系示意图,图中“—”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甲是日本、乙是苏联、丙是美国 B、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 C、甲是英国、乙是中国、丙是法国 D、甲是苏联、乙是日本、丙是中国21. 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中指出:“维护亚洲的持久和平和集体安全,需要亚洲国家共同努力。为了保卫亚洲及世界和平,中国人民极其希望印度支那的战争能够早日停止,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够早日恢复。”这次国际会议( )A、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紧张局势 B、实现了亚洲国家友好合作 C、形成了新型的区域合作关系 D、推动了中国外交走向成熟22. 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外交崭露头角。下列关于日内瓦会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会议和平解决了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B、周恩来提出建设性意见推动了会议的进展 C、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D、达成的协议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的殖民战争23. 1949年10月2日,苏联政府第一个宣布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并断绝同国民党政府的外交关系。随后,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等10国相继与新中国建交。这表明( )A、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十分激烈 B、美国遏制新中国政策的失败 C、新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 D、新中国杜绝与西方国家交往24.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认为国际社会的主要问题是两个阵营的对抗。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的外交理论淡化了国际矛盾的阶级性质,开始强调国际力量的组合。这一变化表明当时的中国( )A、试图扩展对外交流的空间 B、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C、突破了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 D、缓和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25. 下图为1962年7月22日《人民日报》刊载的一幅漫画,标题为《朽木难雕》。这幅漫画表明( )A、美国陷入经济滞胀 B、政府干预宣告失效 C、意识形态影响明显 D、越战拖垮美国经济26. 1954年,毛泽东会见尼赫鲁,阐述了中印等国拥有的共同点: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他主张平等互利,共同努力防止战争,争取持久的和平。毛泽东阐述的这个“共同点”及其谈话精神,在后来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得到了体现。会议形成的共识被誉为( )A、“不结盟” B、“万隆精神” C、“单极―多极化” D、“日内瓦精神”27. 1954年6月29日,中国和缅甸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称:“两国总理同意这些原则也应该是指导中国和缅甸之间关系的原则。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声明中的“这些原则”是指( )A、“一个中国”原则 B、结伴而不结盟原则 C、“求同存异”原则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8. 1949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发表张乐平的新闻漫画《大旗招展全球》(见下图),对这幅漫画所含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新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B、国民党政权统治已被推翻 C、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D、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29. 1948年-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用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30. 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A、参加万隆会议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日内瓦会议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1. 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32. “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这段话的主旨是( )A、反对美苏争霸 B、开展全方位外交 C、倡导求同存异 D、重组大国关系33. 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 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34. 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超过1955~1970年建成的援外项目总和,对外经济援助的支出为前16年总和的109%。这反映了( )A、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B、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D、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35. 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由此可见( )
A.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 B.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
C.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 D.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A、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 B、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 C、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 D、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二、材料分析题
-
36. 材料:战后,法国在经济、财政上严重依赖美国援助,在对外事务上甚至唯美国马首是瞻。新中国成立后,法国迟迟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1958年戴高乐第二次当选为法国总统,确立了维护国家独立、争取恢复法国大国地位的对外政策。戴高乐认为,“忽略一个正在亚洲不断扩大影响的崛起大国的存在是不现实的”,在亚洲、特别是在东南亚,“特别不可能想象有不包括中国在内的战争与和平”。1963年10月戴高乐特使富尔秘密来华,寻求改善两国关系,双方经过3个月的谈判,最终在“承认一个中国”、“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席位”和“断绝同台湾当局关系”问题上达成一致。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正式建交。西方媒体惊呼中法建交为“外交核爆炸”。
——摘编自黄庆华《中法建交述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高乐政府对华政策转变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法建交的重大影响。3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整个1949年,尽管朝鲜半岛局势紧张,但由于中国忙于准备解放台湾,苏联又不想在朝鲜与美国发生直接军事冲突,故中苏双方均不主张在朝鲜采取军事行动。毛泽东访苏期间,由于苏联不愿放弃既得利益,双方在是否签订一个新的条约问题上分歧较大。最终,经过近两个月的艰苦谈判,新的条约《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中国在1945年失去的大部分东西在不久的将来就可以收回,而苏联曾经实现的远东战略目标至迟到1952年底将不复存在。
就在斯大林与毛泽东谈判中苏奈约期间,苏联改变了对朝鲜半岛的政策。金日成在1950年4月从莫斯科回国后秘密访问北京,其目的是向中国“通报他们以武力统一国家的意图和在莫斯科会谈此问题的结果”。直到这时,斯大林才第一次向中国领导人表明,苏联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就不便再提出反对意见了。
——据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苏谈判过程中体现出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苏谈判产生的影响。38.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周恩来说:“解决中缅边界问题应该加快步伐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不扩张,但人家不信。一些亚洲国家很担心,认为大国必然扩张。所以要用实际的行动使他们慢慢相信,争取和平共处,在10年内要努力解决同邻国的边界问题,先从缅甸开始,陆续解决,解决后他们就放心了。”
——宋凤英《周恩来与中缅边界谈判》
材料二:1955年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大家共同遵守的原则,当有的代表认为和平共处是共产党的名词时,他当即改用联合国宪章中“和平相处”的提法,……他表示:“五项原则的写法可以加以修改,数目也可以增减,因为我们所寻求的是把我们共同的愿望肯定下来,以利于保障集体和平。”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周恩来的多方协调,会议终于达成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扩展起来的“亚非会议十项原则”。
——徐海滨《周恩来外交思想》
材料三: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国际争端应在此基础上予以解决,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准备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中实行这些原则。
——《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四:五项原则的精髓,……承认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充分尊重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照顾和维护小国、穷国、弱国的合法权益和正当诉求,国际间开展互利合作才有基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才有保障。
——温家宝《弘扬五项原则 促进和平发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解决中缅边界问题20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提出了什么主张,该问题的解决对新中国外交有何重要意义?(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非会议上各国最终接受周恩来建议的原因。“亚非会议十项原则”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了怎样的新发展。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美双方在《中美联合公报》中达成了什么共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公报的颁布对双方关系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39. 新中国外交秉承“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的理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外交道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印度共和国政府为了促进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贸易和文化交流并便利两国人民互相朝圣和往来起见,双方同意基于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原则,缔结本协定。
——1954年《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
材料二:(周恩来总理在访问亚非十三国时提出)中国政府在对外提供经济技术援助的时候,严格遵守以下原则(节选):第二,中国政府在对外提供援助的时候,严格尊重又受援国的主权,绝不附带任何条件,绝不要求任何特权。第四,中国政府对外提供援助的目的,不是造成受援国对中国的依赖,而是帮助受援国走上自力更生、经济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摘编自1964年《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
材料三:从“上海精神”到“丝绸之路精神”,中国的主张一脉相承:“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奉行的内外政策,决不干涉中亚国家内政。中国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我们愿同俄罗斯和中亚各国加强沟通和协调,共同为建设和谐地区作出不懈努力。”
——2013年《记习近平主席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的新发展。(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以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外交举措为例,论证“新中国走一条义利兼顾的外交道路”这一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4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脣.材料一:对于新中国而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在当时有着深刻的現实意义。……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朝鲜战争于1953年才刚刚结束,如果不能在1954年阻止印度支那战争升级与扩大的趋势,新中国的财政将会雪上加霜;此外,新中国也面临着周边的安全环境恶化的危险:一方面是因为美国逐渐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另一方面是由于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恐惧”,使得一些周边国家也希望美国扩大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存在。这给中国的安全防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摘编自孙天旭《浅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下中国外交的意义》
材料二:我认为美国政府必须首先采取步骤来结束中国大陆与世隔绝的状态。我们必须采取这些步骤,因为目前存在着看来是无法调和的分歧,苏联不可能采取这些步骤。我们是能够采取这些步骤的唯一国家。现存的问题是,他们是否会把其他的门打开。
——摘编自《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6日)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说,我们面临发展和摆脱落后的任务。我们摆在第一位的任务是在本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初步目标,这就是达到小康的水平。……所以我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一旦打仗,这个计划就吹了,只好拖延。……我们提出维护世界和平不是在讲空话,是基于我们自己的需要,当然也符合世界人民的需要,特别是第三世界人民的需要。因此,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们真实的政策,是我们对外政策的纲领。
(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当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现实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了化解周边国家对红色政权的“恐惧”,新中国还采取了怎样的措施。(2)、据材料二指出尼克松总统采取的“这些步骤”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美国调整对华政策的原因。(3)、据材料三,分析邓小平为什么在当时提出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是如何实践这一外交目标的。(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外交政策制定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