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同步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0-07-31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它是20世纪流行于中国的八个文艺作品,其产生和发展和中央文革小组的领导和推动有直接关系,并对当时的文艺创作风格有很大影响。”这一文艺形式(   )
    A、有利于“双百”方针的落实 B、推动了中国文学艺术的迅速发展 C、是当时中国民众的主要精神食粮 D、被奉为文艺工作者占领舞台的典范
  • 2. 如图邓小平对深圳特区的题词是在“围绕着要不要办特区和办特区是对是错的争论”的回应,是对深圳、对特区完整、明确的肯定,下面符合当时中国社会情况的是(   )

    A、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和环渤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B、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 D、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有了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
  • 3.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以下关于我国新时期民主法治建设成就表述正确的是( )

    ①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②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

    ③1980年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在推进国家领导体制改革和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④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4. 电影《建党伟业》于2011年6月15日正式公映,片中,“毛泽东”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什么是政治?政治就是把敌人的人搞的少少的,把自己的人搞的多多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下列哪种做法不能印证“毛泽东”的这句台词(   )
    A、进行土地改革 B、团结各民主党派 C、组建革命统一战线 D、文化大革命
  • 5. 据统计,改革开放之后,“政治发展、政治文化、民主政治、政治参与、政治体制改革、政治制度”等关键词获得中国政治学者较多的关注。近年来,“社会治理、执政能力、执政党建设、法治政府、政府治理、政府创新、政府能力、国家治理、协商政治、基层党建、基层民主、基层自治”等关键词被引用频次较高。这表明(   )
    A、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臻于成熟 B、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成效显著 C、政治研究密切关注重大现实问题 D、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 6. 2013年巴中区某乡村委员会经全体村民代表一致表决,同意罢免村主任职务,原因在于村主任能力弱,不能带领大家发财致富,同时还长期享受不应该享有的低保,有以权谋私行为。村委会的决定反映了(    )
    A、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 B、基层领导干部腐化行为十分严重 C、公民的主权意识进一步提高 D、直接民主适合中国国情
  • 7. 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230多部,其中主要包括《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等。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出现了一个立法高峰,通过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多部法律。上述法律(    )

    ①保障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②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

    ③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④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 8. 中国第一条地铁是北京地铁,全长23.6公里,共设17个车站,是中国地铁之先河。当时这一地铁项目定位为“战备为主,兼顾交通”。这条地铁开始运营于( )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十年探索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 9. 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一章放在“国家机构”之前,使本次修宪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据此可知,这次修宪“新”在(    )
    A、体现对人文主义的一贯追求 B、反映了主权在民的宪法原则 C、凸显了宪法保障人权的核心价值 D、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
  • 10. 2016年,《人口与计划生育修正案(草案)》《居住证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正式实施,3月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从政治文明的角度看,上述行为的意义在于(    )
    A、加强对弱势人群的保护 B、拓展可持续发展新途径 C、加大对民生事业的关注 D、进一步健全了法律体系
  • 11.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进入政治建设新时期。下列法制建设的大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历史任务

    ②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写进宪法

    ③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推进国家领导体制改革

    ④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

    A、①③④② B、②③①④ C、③④②① D、④③①②
  • 12. 我国历届全国人大会议的表决方式都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从举手表决到无记名投票,再到电子表决器;从记名按电子表决器到无记名按电子表决器.其中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无记名投票和电子表决器开始占据主导性地位,举手表决的方式渐渐被摒弃。这表明我国(    )
    A、技术的发展影响着民主发展方向 B、民主政治得到了逐步改进和完善 C、政治体制改革注重完善民主程序 D、人民代表大会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13. 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大对参选香港议员的法律资格进行重新解释说明。人大释法即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解释法律权”,对特区因为法律知识不足和其他特别原因(纷争、诉讼不清)而进行定调。因为香港的司法独立是按照香港基本法由中央授权,香港法院解释基本法的权力也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香港基本法第一百五十八条即规定: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人大释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大释法有利于清除港独势力 B、人大释法是香港繁荣稳定的根本保证 C、人大释法一定程度上有违港人治港的原则 D、人大释法彰显了中央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
  • 14. 1986年,吉林省梨树县北老壕村进行村委会换届,乡政府一改以往的做法,“不定框子,不定调子,不提候选人”,由村民直接提名确定候选人,这种选举方式被当地群众称之为“海选”。这种选举办法完善了(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于1954年、1975年、1978年和1982年颁布过四部宪法,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1982年宪法,并历经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四次修订。由此说明(    )

    A、人民群众法律意识不断提高 B、民主政治制度逐步建立 C、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益健全 D、法律需适时修正和完善
  • 16. 2010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推广“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这个模式被学术界形容为“三权”分立,它除了村支部的领导权、村委会的行政权之外,另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以监督村干部执行村务。这一举措最主要的意义在于(    )

    A、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 B、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实现村民直接处理事务 D、巩固家庭联产承包成果
  •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1984年5月31日修订通过,自1984年10月1日起施行。它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    )
    A、开始成为一项行政区划制度 B、在全国开始全面推行 C、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 D、进入法制化建设轨道
  • 18. “文化大革命”给中国人民留下的深刻教训是(    )
    A、要全面提高人民的素质 B、要提高执政党的执政水平 C、要加强人民对社会的监督 D、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 19. 《法制日报》在谈到某部宪法时说: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置于国家机构一章之前,意在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和授予。并称之为中国在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这部宪法应该是(    )

    A、《共同纲领》 B、1954年宪法 C、1982年宪法 D、1999年宪法
  • 20.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是这次会议的重要成果。该成果的核心内容是(    )
    A、以根本大法形式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 B、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D、设立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二、材料分析题

  •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毛泽东曾经明确地指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从辛亥革命的爆发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间相隔只有十年。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老一代革命家们,几乎没有例外地参加过辛亥革命或受到过这次革命的深刻影响。这些老一代共产党人和许多后来同共产党合作的民主人士是从辛亥革命出发再继续向前迈进的。

    ——摘编自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二:

    时间

    会议

    涉及内容

    1954年

    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

    确立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本政治制度

    1956年

    中共八大

    重申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健全国家法制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1980年

    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强调解决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

    1999年

    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

    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选编自《历史》必修一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辛亥革命的爆发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期间相关历史,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主要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 22. 材料:1982年宪政改革的孕育,应该说从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就开始了,而在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之后,旨在根本改革旧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宪政改革得以正式拉开帷幕。仅仅在十二天后,8月30日,中共中央建议对1978年宪法“作比较系统的修改”,并建议成立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宪法修改委员会。1982年5月至8月,宪法草案提交全民讨论。1982年宪法是建政以来第一次宪政改革的产物,也是我国正式领布的第四部宪法,同时是我国第一部得到长期实施的宪法。因为,1954年宪法在制定时就被认为是一部过渡时期宪法,实际只管了四年;1975年宪法是一部“无宪之法”;1978年宪法则是一部带有“文革”印记的短暂过渡时期宪法。可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次宪政改革及其1982年宪法在中国宪政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摘编自华炳啸《八二宪法与中国宪政改革的前景》

    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82年宪政改革的背景及1982年宪法的特点。

  • 2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82年宪法的创制过程,实际上伴随着一次较为全面的宪政改革。1978年宪法虽然也体现了一些宪政的要求,但宪政要素严重残缺。以1954年宪法为主要参照,全面修改1978年宪法,一些十分重要的宪政原则或要素被较为系统地贯彻到了八二宪法的文本中,其中包括:宪法在中国整个行为规范体系中的至上性、违宪必究;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充实保障公民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和对国家机关及其官员的批评权等基本权利;取消公民必须拥护中共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等不合理义务;完善代议民主制即人大制度;重新确定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院独立行使检察权等属于司法独立范畴的要求;将军队领导体制纳入宪法;规定办理刑事案件有关国家机关间相互制约,部分打破了社会主义宪法不敢规定相互制约的禁忌。

    ——童之伟《八二宪法与宪政》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1982宪法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82宪法创制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