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同步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0-07-31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请看下图报影,下列项中对该报章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A、北京这个千年古都成为人民政权的首都 B、北京市人大、政协等相关政权组织已经产生 C、北京市人民政府于1949年10月1日正式成立 D、该消息标志着“北平”正式更名为“北京”2. 在一次重大的会议上,毛泽东深情地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次会议是( )A、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3. 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将城乡有别的二元户籍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2014年以来,中央逐渐改革户籍制度,到2016年9月,普遍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据此分析户籍制度的改革( )A、符合对外开放引进人才的需要 B、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C、利于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D、导致了城市规模日益庞大4. “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毛泽东这一讲话是在( )A、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C、开国大典 D、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5. 201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3月3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3月13日上午闭幕。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于3月5日上午开幕,3月15日上午闭幕,会期10天半。关于两次会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1949年中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B、1954年中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C、1956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能结束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6. 2014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依宪治国”的理念,并决定将“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下列有关新中国宪政史实的说法错误的是( )A、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一致决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新中国的施政纲领 B、1954年宪法确立了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C、1982年宪法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 D、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成为治国方略7. 1949年11月20日,北京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开幕。与会各界代表共423人,会议选举聂荣臻为北京市市长,讨论了98件市政建设议案,制订了5项税收方法。据此可以推断,建国初期全国各地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A、代表都是经由选举产生 B、组织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C、以制定新宪法为工作目标 D、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雏形8. 中共中央机关由西柏坡迁往北平的途中,毛泽东再次提到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纪念1644年李自成义军推翻明朝进入北京接着败亡的文章),说:“这仅仅是读了个开头,这篇文章是要永远读下去的!”毛泽东重提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的背景是( )A、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即 B、北平政协召开,筹建新中国 C、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D、中共七大召开9. 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10. 有学者评价我国一部宪法(或宪法性文献):它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同时它还不完全是社会主义的,……所以在宪法所规定的诸如国体、经济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等方面,不得不与完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有所区别。”“它”指的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54宪法》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1. 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要求各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央委员阅看一些主要参考文件(见下表)。材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的特点是( )
国别
宪法
苏俄(联)
1918年宪法;1936年宪法
中华民国
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法国
1946年宪法
其它
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
A、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 B、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 C、与资本主义宪法区别明显 D、深受“一边倒”外交的影响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国家及时制定了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婚姻法、工会法、惩治贪污条例、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等一系列重要法律。1954年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根据宪法通过了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察院组织法等基本法律。这表明,这一时期( )A、首要任务是通过立法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初步形成了新中国法律法规体系 C、突出落实“依法治国”理念 D、法制建设适应了工业化步伐13. 有外国学者指出“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并没有像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人1919年那样,怀着热烈的、救世主的革命憧憬去执掌政权……在革命后的最初几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注意的是他们的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迫切问题,而不是关于世界革命的空想”。该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 )A、建国方略稳健务实 B、对世界事务不关心 C、无意模仿苏联模式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4. “这部宪法明确地规定了我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和道路,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该宪法( )A、初步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保障了改革开放顺利进行 D、开启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历程15. “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确立这一方针的历史文献是( )A、《论联合政府》 B、《论十大关系》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6. 学者汪晖在谈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时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这材料中的“它”是指(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村民自治制度17. 下表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确立了新型的国家架构
B
1954年宪法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认为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C
“文革”期间,我国未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彻底破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D
1982年宪法的颁布
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A、A B、B C、C D、D18.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①《共同纲领》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政治协商制度
④民主集中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9. 1954年1月15日,毛泽东致电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在电报里开列了10种中外各类宪法的书目,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在京的中央委员抽时间阅读:(一)1936年苏联宪法及斯大林报告;(二)1918年苏俄宪法;(三)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四)1913年天坛宪法草案,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五)法国1946年宪法。材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订( )A、主要受苏联宪法的影响 B、以资本主义宪法为反面材料 C、确立了社会主义原则 D、具有历史视野和世界眼光20. 20世纪中国史上有三次导致政权更迭的武装革命,次次都改变了历史。不过,在史家吕思勉看来,政权更迭虽“由于战之胜败,而战之胜败,初不在于胜败之时”。思勉意在强调这些“政权更迭”( )A、意义巨大 B、改变历史 C、艰难曲折 D、绝非偶然二、材料分析题
-
21. 材料: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延续下来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但考虑到西藏历史和现实的特殊情况,1956年中央人民政府作出“六年不改”的决定,给西藏上层主动进行改革留出了时间。然而,1959年3月,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在国外反华势力的支持下挑起了全面武装叛乱。中央人民政府领导西藏人民迅速平定了叛乱并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民主改革运动。改革废除封建农奴制的压迫和剥削,解放百万农奴和奴隶。解散了旧政权及其所属的军队、法庭和监狱,废止了旧西藏法典及其野蛮刑罚。实行土地改革,没收参与叛乱的农奴主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分配给农奴和奴隶,对没有参与叛乱的农奴主土地和多余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废除政教合一制度,实行政教分离和宗教信仰自由。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保障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废除封建农奴制度后,翻身解放的西藏各族人民建立起人民民主政权。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成功召开,西藏自治区正式宣告成立。
——摘编自《西藏民主改革50年白皮书》
(1)、根据材料概括西藏民主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藏民主改革的历史意义。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在20世纪60年代,国家遭到严重的经济困难,国防尖端项目面临“上马”还是“下马”的危机,聂荣臻力主发展以导弹、原子弹为标志的尖端武器。在总体战略上,聂荣臻主张立足国情,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用的关键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基本方针上,聂荣臻从国内外基本形势和国防科技的特点出发,提出了“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在指导科技攻关时,聂荣臻根据组织大兵团攻坚作战的成功经验,最大限度地调动有限财力、物力和优秀人才进行科技攻关。面对党内“左”倾思想和轻视知识、不信任知识分子的现象,聂荣臻积极调整科技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求科研机构中的所有党政干部都要做好科研工作和科研人员的“勤务员”,积极为科研工作者创造必需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摘编自战琳琳《聂荣臻: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奠基者》
(1)、根据材料,概括聂荣臻的国防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聂荣臻对新中国国防建设的贡献。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历代王朝都制定和实施治理边疆的政策,以对边疆实行有效管辖。两汉王朝通过设立郡县、专门机构等来管理边疆,对匈奴和西域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册封官爵等政策以加强控制……唐王朝对边疆实施军镇屯戍制度,对各族采取和亲政策。唐王朝还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边疆民族首领为都督管理府州事务。元代为统治辽阔的疆域,在岭北、辽阳、云南、甘肃等地设行省,在边远地区大量任用土官,因俗而治。清代的治边思想既有继承历代王朝治边思想的一面,又有创新和发展。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宜、制定笼络安抚少数民族上层的各项方案,如封爵、联姻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中国传统王朝采取文化主义态度,对边疆治理多以羁縻为主,对具体边界不求甚知,甚至为体现天朝风范而主动赐地予属国。南京国民政府已经有了明确的疆界概念,在历次重大宣言中均申明国家领土之完整。同时,南京国民政府还认为边疆系边防重地,“一国之安危,恒系其边防之虚实”,“建设边疆为刻不容缓之举”。
——摘编自《南京国民政府的边疆观念及民族认识》
材料三: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就是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坚持依法治国,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摘编自《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并说明中国古代边疆政策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的边疆观念与传统王朝的不同及其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