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同步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0-07-31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说:“古代有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现在被我们废除了,或者即将被废除……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就其基本形态说来,还是和还将是分散的和个体的,即是说,同古代近似的。”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七大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八大
  • 2. 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 B、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 D、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 3. 1948年6月,华侨领袖冯裕芳等人发表的声明中说:“一年以前,都市里许多不关心政治的上层人物,表示并不反对国民党打共产党,但希望早一点打完共产党,快点给他们和平。现在呢,他们改变了,他们希望共产党早点打完国民党,快点给他们和平。”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这些“上层人物”(   )
    A、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失望 B、受到《国内和平协定》的影响 C、对政治局势缺乏正确判断 D、看到国民党军队主力已被消灭
  • 4. 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同苏联的区别,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中华民主共和国”“几个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等新的概念以区别“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的共和国”。这些概念的提出(   )
    A、体现了中共对中国国情的正确分析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理论产生 C、反映出中共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 D、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 5. 下列如图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相对应的军事行动应该是(   )

    A、日本军队分三路大军由武汉开进 B、国民党进攻山东解散区以失败告终 C、人民解放军分三路发动渡江战役 D、解放军挺进大别山揭开反攻序幕
  • 6. 解放战争开始前,国共两党军队无论在人数上还是在装备上,实力差距都极为悬殊。然而仅仅3年时间,形势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人民军队以摧枯拉朽之势夺取三大战役胜利,将鲜红的旗帜插遍神州大地,让古老的中国由此掀开新的篇章。下列关于解放战争期间史实排列正确的是(   )

    ①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②以战促和,故都新生
    ③围困长春,主力南下攻坚锦州    ④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③②④ D、②③①④
  • 7. ****年4月20日晚和21日,****军第二、三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和总前委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在炮兵、工兵的支持配合下,在西起湖口、东至靖江的千里战线上强渡**,迅速突破国民党军的江防,占领贵池、铜陵、芜湖和常州、江阴、镇江等城市,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防线。(   )
    A、渡江战役 B、淮海战役 C、武汉会战 D、枣宜会战
  • 8. 1946年5月,晋察冀边区政府发布了一则公告:“本府会部马匹饲养员己编成运输大队,从事生产自力更生。凡规定有专门公马人员因公外出时,均酌发车马费。因饲养员己全部取消,今后各方人员,乘马来本府时,须自带饲养员喂养,本府概不负责,特此声明。”晋察冀边区政府的“公马改革”主要意义在于(   )
    A、减少行政开支,改善干群关系 B、充实生产人员,发展边区经济 C、精简机关人员,扩充边区军队 D、发扬民主作风,反对官僚主义
  • 9. 1946年4月,晋察冀解放区在首府张家口市举行了国民参政会(一个政府政策的民间咨询机关)委员的选举,大约有80%的市民参加了这次选举,最终选出了90名参政会委员和30名候补委员,包括社会各阶层成员。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实行多党合作的政协制度 B、受到苏联政治体制的影响 C、努力探索新民主主义道路 D、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
  • 10. 解放战争胜利之际,杜鲁门总统有意听任大陆对台湾的解放并准备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改变了这一立场。这一变化说明(   )
    A、,意识形态影响决定国家对抗 B、杜鲁门政策摇摆不定 C、.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 D、.国家关系影响国际格局
  • 11. 邓小平曾经对毛泽东的战略思想作了这样的说明:“他告诉我们,开始必须在内线打,打到一定时候,也就是削弱敌人到相当程度之后,就要打到外线……这时时机成熟了,就应该转到外线,否则就要吃亏。”解放军开始“转到外线”的重大行动是(    )
    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 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 12. 影片《建国大业》热播,一个个动人的场面,一句句经典的台词,一个个熟知的人物让人久久不能平静。电影中出现了毛泽东与蒋介石在一起的画面,当时二人讨论的主要问题是(    )

    A、合作抗日 B、军队国家化 C、和平建国 D、政治民主化
  • 13. 美国《时代》周刊曾这样报道:“对西方而言,这一事件已是巨大灾难;对共产主义而言,这是自俄国革命以取得的最伟大胜利;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这样将意味着和平。”文中“这一事件”指的是(   )
    A、中国赢得民族抗战伟大胜利 B、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终胜利 D、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
  • 14. 1948年11月,毛泽东明确表示:“不承认国民党与这些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使我外交立于主动,并不等于我们永远不与这些帝国主义国家发生外交关系,也不等于对待这些帝国主义国家毫无区别”这一原则提出的历史背景是(    )
    A、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 B、“一边倒”外交政策的提出 C、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 D、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展开
  • 15. “把敌人这个既重要而又薄弱的战略后方,变成了解放军继续前进的战略基地,南可进退长江,威慑国民党统治的中心;西可直出汉水、大巴山,叩击川东门户。”这样的战略态势(    )
    A、揭开了渡江战役的序幕 B、出现在抗日战争胜利后 C、得益于刘伯承、邓小平率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行动 D、表明国共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 16. 1948年底,国共双方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战场各自投入最精锐战略重兵集团,进行战略决战。这次决战被称为(    )
    A、徐州会战 B、淮海战役 C、台儿庄保卫战 D、渡江战役
  • 17. 一位美国史学家种评论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发生于1949年,下列图片展示了1949年发生是4个重要事件,按发生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④②③ D、②①③④
  • 18. 某位战士回忆道:一进入沈阳,同志们都松了一口气,满以为这一回总该让我们好好休整一段,等着明年开春再让我们消消停停地进关。谁知11月18日,刚刚休息不到半个月的光景,就收到了一份中央军委的电报:一两天内完成出发准备,21,22日至少8个军以最快速度前进,突然包围唐山、塘沽,不使敌人逃跑。据此推测,这支部队将要参加(    )
    A、千里跃进大别山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 19. 解放战争爆发之初,西方媒体通过计算国共双方的武器装备、军队数量、控制的区域等数据得出了一致的结论,那就是共产党支撑不过半年必定灭亡;而毛主席却做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这主要是因为毛主席(    )
    A、看到了中国人民力量的伟大 B、充满对战争胜利的必胜信心 C、发现了西方数据来源不准确 D、预判了国际形势对我党有利
  • 20. 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4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土地政策经历了从“打土豪分田地”到“双减双交”(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再到“耕者有其田”的几次变化。这反映了()
    A、生产关系调整以民主革命任务为导向 B、政治局面动荡影响经济政策制定 C、中共十地公有制的确立过程曲折艰难 D、中共始终以废除封建剥削为目标

二、材料分析题

  • 21. 材料傅作义(1895﹣1974年),早年参加过辛亥革命、北伐战争、中原大战等。他在绥远任职时,励精图治,整顿税收、金融,疏波河渠,积极发展生产。1936年11月发起百灵庙战役,挫败日军西侵绥远的阴谋,天津《大公报》赞扬此役“揭开民族历史的新页”。又与八路军积极合作,被称为“七路半将军”。1949年1月,率部起义,促成了北平和平解放。之后,傅作义担任水利部部长长达22年,其多次在政协会议上发言,谴责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行径,要求美国必须尊重中国主权,放弃支持台湾的错误态度,呼吁“国民党军政人士走到人民方面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傅作义将军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傅作义将军身上折射出的人格精神。
  • 22. 材料一

    1946年,中国民主建国会主张:“建设一种新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而其斗争方法和态度又是和平的、渐进的,在本质上而是改良的”“走向改良进步的道路,坚决反对保守反动的道路,也不愿意走向暴力革命的道路”.这一主张得到了多数民主党派的赞成.

    ──摘编自《中国现代史资料简编》

    材料二

    1947底到1948年初,中国民主同盟指出:“在民主运动胜利高潮快要到来的现阶段,中国已分成了两个营垒,一方面是反动的营垒,另一方面是革命的营垒;一方面是民主的人民的营垒,另一方面是独裁的人民的营垒.不属于这个营垒,就是属于那个营垒.中间的地位是已经不再存在了.”

    ──摘编自《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发生了哪些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发生变化的原因。

  • 23. 材料:苏维埃国家银行成立之前,中央苏区流通的货币有江西工农银行的铜圆券、闽西工农银行的银圆券,还有光洋和国民党的纸币,甚至有清朝时期的铜板。人们购买物品,抓一把各式各样的票子出来,有时逵账也算不清。不仅老百姓头疼,商家也是不胜其烦。而军阀和土豪劣绅发行的杂币也同时在苏区流通。这无疑给国民党提供了破坏苏区金融市场的机会。由于国民党长期对中央苏区进行军事“国剿”和经济封锁,苏区的物资条件极为艰苦,国家银行在发行货币时缺少印制钞票的纸张、油墨等印刷材料。 1932年5月,红军攻克福建漳州后,银行工作人员才辗转从厦门采购到彩色油墨等印刷材科。

    为了统一货币,国家银行及临时中央政府相关部门又制定了一系列金融财政上的法规法令、政策章程,确立了当时红色政权统一币制的基本内容,为这一币制的实行提供了法律保证。……毛泽民受命筹建国家银行,并筹划印刷、发行国家货币。他认识到,国家银行必须承担“驱逐劣币,回收杂币,禁用外币”的重任。这样,国家银行的工作人员就必须走出去发动群众,建立兑换和回收网点,使已连成一体的中央苏区内的广大民众听从政府的号令,团结在国家银行周围,自觉维护新生的苏维埃国家金融政策法规。强大的宣传、切实可行的兑换措施、畅通的发行渠道,使得苏维埃纸币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摘编自张孝忠《中央苏区的红色金融》

    (1)、根据材料,概括中央苏区统一币制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央苏区统一币制的历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