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0讲《鸦片战争》

试卷更新日期:2020-07-31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但这一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这段话中的“战争”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 2. 1860年11月,英法联军从北京撤走,使奕訢大喜过望,在奏折中说:“该夷并不利我土地人民,犹可以信义笼络,驯服其性,自图振兴”,劝咸丰帝“尽可放心”回銮。1861年1月20日咸丰帝批准成立总理衙门,专门处理涉及外夷事务。材料主要反映了(   )
    A、清政府未认清英法侵略的本质 B、密切了清政府与外国关系 C、推动近代中国外交现代化 D、传统华夷观念根深蒂固
  • 3. 自宋之后,到明清两代的数百年间,王安石是政治史上的“失踪者”,晚清时王安石突然成为政治热点人物。王安石的“复活”,主要反映了(   )
    A、王安石个人品德 B、晚清的国家境遇 C、清朝需要王安石 D、世界的主流意识
  • 4. 阅读如表,从中可以推断出(   )

    1843年协定关税前后主要进口货物新旧税率(%)

    货物

    单位

    1843年前的旧税率

    1843年新税率

    棉花

    24.19

    5.56

    棉纱

    13.38

    5.56

    头等白洋布

    29.93

    6.95

    二等白洋布

    32.53

    6.95

    本色洋布

    20.74

    5.56

    斜纹布

    14.92

    5.56

    A、列强对华进行商品输出更为便利 B、中国完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列强控制了中国的海关管理权 D、中国农业商品化趋势得到加强
  • 5. 在对外交往中,“天朝”和“中国”的使用频率:道光最初10年,“天朝”50余次,“中国”不满10次;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天朝”6次,“中国”5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天朝”6次,“中国”14次,“中国”首次超过了“天朝”。这表明(   )
    A、中国国际地位持续下降 B、洋务思想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C、中华民族主权意识增强 D、清政府逐渐形成对等外交的理念
  • 6. 鸦片战争中,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乘船从伦敦出发,途中还在孟买逗留了10天,到达澳门用了67天。而清政府派官员琦善与奕山从北京紧急南下,到达广州分别用时56天、57天。这说明(   )

    ①中国在战争中实际上丧失了应有地利

    ②英国官员在战争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③交通技术在近代战争中作用渐居首位

    ④工业文明在近代战争中取得了优势地位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7.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对材料中市民文化“相当细弱”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B、君主专制的强化阻碍了“市民文化”的发展 C、文化专制政策压制了“市民文化”的发展 D、列强侵略不利于中西方市民文化的交流
  • 8. 1844年的中、美《望厦条约》规定:“合众国民人在五港口贸易,或久居、或暂住,均准其租赁民房,或租地自行建楼。”据此美国人获得的特权是(   )
    A、协定关税 B、领事裁判权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居住及租地权
  • 9. 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而益下;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   )
    A、损害身体,削弱军人战斗力 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 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 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
  • 10. 有研究指出,中国近代化话语模式主要存在三种:①“冲击---反映”模式 ②“侵略---革命”模式 ③“早期启蒙”模式。如果按这些模式进行历史分期研究,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分别是(   )
    A、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明中后期 B、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明中后期 C、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维新运动 D、明中后期、鸦片战争、维新运动
  • 11. 《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中记载:1841年1月6日道光帝命湖南、贵州各调兵一千,四川二千往广州,湖南兵51天后到达,贵州兵47天后到达,四川兵79天后到达。这一现象能够说明(   )
    A、清朝法令军备废弛 B、清朝军事体制落后 C、清朝全国动员抗敌 D、清军武器装备落后
  • 12. 《货币战争》中说“英国金融资本的突击力量远比船坚炮利的帝国海军更具威力,他们将首先打垮中国的白银货币本位,……政府的财政税收权、军事与国防的开支权将逐步沦丧。中国将不可避免地成为西方列强的待宰羔羊。”英国首先冲击大清帝国白银货币本位的方式是(   )
    A、鸦片走私 B、商品输出 C、强迫赔款 D、开设工厂
  • 13. “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来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虎门条约》)该条款的制定充分表明签约的中方代表(   )
    A、知法懂法 B、不谙近代外交 C、不顾自身利益 D、软弱无能
  • 14. 1830年,47名在华英商上书英国国会,历数在华遭受的禁止乘轿等诸多限制,控诉广东当局称其为“奸夷”。1834年,80余名英商致国王的请愿书建议发动战争解决对华关系问题。这反映出(   )
    A、英商旨在维护大英帝国尊严 B、“海禁”政策阻断了中英贸易 C、英国寻求平等的对华关系 D、侵华战争舆论氛围逐渐形成
  • 15. 如图为清末民初,我国商品市场中机器棉布及其原料棉纱的流通示意图。据此可知(   )

    A、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 B、自然经济在全国范围内逐渐解体 C、广州的对外贸易走向萎缩 D、上海是近代中国重要的经济枢纽
  • 16. 1876年,朝鲜与日本签订《江华条约》之后,清政府在“以夷制夷”政策的主导下,催促甚至直接参与了朝鲜与美、英、德、俄、法签订的通商条约。清政府企图在朝鲜与各国签订的条约上写明朝鲜为中国属国,以确保列强承认自身的宗主国地位。这反映了清政府(   )
    A、被迫放弃天朝观念 B、外交思想渗透“中体西用” C、逐步接受条约体系 D、遭受列强的政治控制加剧
  • 17. 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将广州开放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人寄居。但是,广州各阶层民众坚决不允许外国人入城,掀起了“反入城斗争”。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中国民众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 B、“华夷之辨”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 C、《南京条约》是一份不平等的条约 D、广州自古缺乏开埠通商的历史传统
  • 18. 鸦片战争后中外条约的订立,重要的是开创了一种中外交涉的“方式”,这种方式说得简单点,就是炮舰出条约,而条约代表胜者的意志,双方所争的常常不是具体的利益,而往往是中外交往应奉行怎样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反映出(   )
    A、中外矛盾主要是基于条约权益 B、弱国的对外交往缺乏主权意识 C、中外交涉存在着文化观念竞争 D、维护外交权益关键是国家实力
  • 19. 1864年8月,清廷决定,将丁韪良翻译、总理衙门四名官员校改和润色的美国外交家惠顿所著的《万国公法》四卷刊刻付印,先印制300部,供总理衙门及各通商口岸对外交涉时参考。清政府此举目的是(   )
    A、加入欧美主导的国际体系 B、废弃陈旧的宗藩体制 C、全面了解西方的法律体系 D、应对列强对华新挑战
  • 20. 1840—1842年中英之间的那场战争,以“鸦片”命名,主要是因为它(    )
    A、因非法的鸦片贸易而诱发 B、以鸦片贸易合法化而终结 C、以鸦片为谈判筹码而展开 D、因鸦片的吸食而影响战局
  • 21. 英国《泰晤士报》载文称:“据估计,(圆明园)被劫掠和被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600万镑。”文中述及的这场战争(   )
    A、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B、导致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C、是列强索取赔款最多的战争 D、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工具
  • 22. “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昔日京华景象正如洪水过地,荡然无存。”它使?(  )
    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通商口岸 B、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 C、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权 D、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 23.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两国大臣及属员文书来往俱用平行照会”,此后,又通过中英《天津条约》规定了两国常驻公使和领事制度,并指出两国“亦可任意交派秉权大员,分诣大清、大英两国京师”。这些规定(    )
    A、使清政府舍弃天朝观念 B、体现了洋务运动的初衷 C、适应了近代外交的需求 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 24. 鸦片战争后,出于策略需要,领事裁判权这项侵略要求在英国对华总战略中并未列入首要的解决目标。但清朝官员率先提出主动出让,目的是想尽快摆脱涉外纠纷的麻烦,于是有了“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事件,应明定章程,英商由英国办理,内民由内地惩办”的条文。这一事件表明清政府(    )
    A、没有突破闭关锁国束缚 B、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C、对外奉行妥协投降政策 D、法律制度建设严重滞后
  • 25. 美国驻华公使瑞德·威廉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说:“从外交角度来讲,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功……中国同意打开门户……绝对和彻底地打开了她辽阔版图的每一个角落。她同意我们的汽船可以在她中部的大河沿河而上。她还同意,如果我们愿意,可以在北京开设使馆。”这封信最早当写于下列哪个条约签订以后(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 26. 有学者指出:“今日没有人会替一手持枪、一手兜售毒品的恶霸行为辩护;但这一众所认同的观点,依旧未把毒品本身当作问题的关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人们不应忘记,近代历史上,以维护可耻的毒品贸易为目的发动的两次侵略战争发生在(    )
    A、1840年、1856年 B、1840年、1883年 C、1860年、1894年 D、1860年、1900年
  • 27. 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良歹分明,情甘帖服。”这表明当时(    )
    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 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 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 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
  • 28. 1894年,在中国的25个通商口岸有洋行552家,其中近三分之二属于一个国家。这个国家是 (  )

    A、日本 B、美国 C、德国 D、英国
  • 29. 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 30. 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贫富不均 B、莠民作乱 C、民性懦弱 D、吏治败坏
  • 31. 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

    A、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 B、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C、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 D、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
  • 32. 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    )

    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 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
  • 33. 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 人口,或称教堂挖眼掏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

    A、请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 34. 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二、材料分析题

  • 3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

    材料二  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材料三  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同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70余年来未有的出超。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0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的特征和意义。
  • 36. 材料:刘铭传(1836年-1896年),安徽肥西人。光绪十一年(1885年)十月台湾建省,到铭传成为首任巡抚。到任之后,面对“台湾孤悬海外,屏障东南,久为外人所窥伺”的严重量和民族关系复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办防”“练兵”“清赋”“抚番”四大政策,在积极规划开发的同时尤其重视处理民族关系。刘铭传认为“中华立国在民,爱民斯为邦本”,因此皆朝廷赤子”,主张一视同仁、体恤当地民族,设立招垦局和番学堂,教番民耕种,学习队化和礼仅制度,对负隅顽抗、反复叛乱的番人头目则派兵征剧。刘铭传抚台六年,功

    如容为台湾“近代化之父”。

    ——摘编自赵松林《试论刘铭传的民族关系思想》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铭传的民族关系思想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刘铭传的民族关系思想。
  • 3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研究者指出:“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世界历史是在这两根主轴的推动下产生、发展、演变的,世界历史进程中出现的各种历史现象(政治、经济、文化等)和各个重大历史事件,归根结底,都是围绕这两根主轴展开的。”既然如此,那么,在进行历史评价的时候,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交往的发展便成了评价的标准。凡促进生产力发展者应肯定之,反之则应加以否定;凡推动社会交往发展者应肯定之,反之则应否定。将社会交往的发展作为历史评价的一个具体标准,有利于我们认识和评价很多历史现象。

    ——摘编自《20世纪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的地位》

    运用材料中所述的历史评价标准,选取历史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或现象,加以论述。(要求:简析原因,概述内容,并运用材料中所述的观点进行评价)

  • 38. 近代以来随着中西文明交流的深入与扩大,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在不断地变化之中。2014年3月下旬习近平主席对欧洲友好访问期间多次发表演讲,向西方世界展示了一个文明、和平、真诚的现代中国形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精美而充满了神奇色彩的瓷器、传教士的书简和夹杂着道听途说的《马可•波罗游记》,18世纪中期以前三四百间的欧洲人就是从这些途径来了解中国的。传教士眼中那个“酷似古罗马帝国的中国”走进了欧洲人的脑海。中国这个词儿,对启蒙运动的精英来说,是一种力量,是“旧秩序的卫道士和蔑视者之间的赌注”。一个被乌托邦化了的中国成了欧洲知识界借来反封建和反宗教专制的利器。

    材料二  1792年,英国外交官马戛尔尼携带英王信件出使中国,把一个行将覆灭的中国形象带回了西方。此时的欧洲不再需要一个乌托邦式的中国。40多年后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形象一落千丈。自那时起到20世纪初,西方学者将中西关系史上的这个时期称为“轻蔑的时代”。一个当年被描述成花园的王国变成了“满街是开口粪池和垃圾”的肮脏之国,而穿着丝绸、捧着青花碗的中国人也变得贫穷、猥琐和丑陋不堪。

    材料三  尽管“红色中国”也曾随着斯诺、史沫特莱等人的著述,让一些西方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少了一些灰暗色调,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朝鲜战争和冷战,却又一次将中国的形象推向了阴暗的极端成为恐怖和邪恶的象征。

    材料四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现代中国让西方人产生了很多疑问:为什么中国经济会突飞猛进?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姚明那样球打得像 NBA球员一样好的明星?中国会不会把全球的石油用光?……这当中有好奇、羡慕,也夹杂着猜疑与不安,中国的形象正因此而变得更加复杂、多元、丰富,不像中有相似,相似中有不像,西方人再也无法用非好即坏的标尺或简单的符号来看待中国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历史上西方看中国:从天堂到丑陋不堪》

    (1)、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中国形象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五十年代中国形象再次变化的原因。从国际关系演变的角度推测西方人的上述认识最有可能于何时发生改变并说明原因。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自身的角度分析让西方看中国的眼光变得复杂、多元、而丰富的因素。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并就如何消除西方中国的猜疑与不安提出你的建议。
  • 39. 关税的征收由来已久,并对国家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循周法,商贾有税,流人贩买,故矜免之。”到了唐朝,也主要以商人为征税对象。宋朝又明确规定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岭南商贾赍生药及民间织布非以出售者,均不纳关税。明朝实行贡舶制度,只注重货物的贡献御用,而不注重征收关税。清朝皇帝提及开海贸易,训谕:“天朝嘉惠海隅,并不以区区商税为重,务随时查看情形,固不可于国体有防。”

    ——徐信艳、王昉《中西方古代关税思想的特色比较》

    材料二:中英《南京条约》第十条规定:英国商人在中国通商口岸经商“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从此以后,直到一九三一年国民党政府乞求帝国主义国家取得形式上的关税自主权为止,中国的海关税则,非经帝国主义国家一致同意,不得更改。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同意“海关聘用英、法、美三国人员帮办税务”,中国海关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19世纪70年代后,收回关税自主权的呼声渐起。如郑观应提出“收我利权,富我商民,酌盈剂虚”;张謇不仅著书立说,还应起成立“主张国际税法平等会”,敦促巴黎和会承认中国关税自主。

    ——夏保国《中国近代关税自主权的丧失与收复》

    材料三:1985年,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关税条例》和新中国第二部《进出口税则》,明确指出了关税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进出口税则》采用了当时国际上通用的、比较科学的商品分类目录,将进口税设最低和普通两栏。从1985年到1991年,根据各种情况变化,我国对税率进行了多次小范围的调螯,先后调低了 83种进口商品的税率,调高了 140种商品的进口税率。

    ——曹泉《中国关税政策效应分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关税征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这些特点产生的社会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晚期关税征收的主要变化及其反映的时代特征。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时期中国关税政策的基本特点。
    (4)、综上所述,你认为影响关税征收的因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