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2020年九年级历史一模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0-07-30 类型:中考模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计40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千万不要多选哦!)
-
1. 中国的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下列可以作为“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重要标志”进行研究的是( )
①北京人已学会用火 ②河姆渡原始聚落定居的干栏式建筑
③半坡人主要种植粟 ④河姆渡和半坡人饲养猪、狗等家畜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2. “勤政爱民则国兴,暴政腐败则国亡。”下列历史人物可佐证“暴政腐败则国亡”的是( )①启 ②夏桀 ③商纣 ④盘庚 ⑤隋炀帝 ⑥雍正帝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②③⑥3.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这里的“正确”是指( )A、“无为而治” B、“有教无类” C、以法治国 D、“仁政”4.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东周时期朝廷软弱无力,列国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看来是个多事之秋。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历程的时期。”据此,说明当时的社会特点为( )A、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B、春秋霸主先后相继,战国七雄同时并存 C、王室衰微、大动荡、大变革 D、铁制工具和牛耕开始了普遍使用与推广5.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治疗新型冠状病毒,预防、隔离非常重要。下列中国的传统医学成就之中,最早提出“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的是( )A、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B、华佗的“麻沸散” C、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D、屠呦呦的“青蒿素”6. 新疆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的地区,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标志着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的是( )A、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B、清朝在新疆建立行省 C、元朝设置了宣政院 D、清朝设置了伊犁将军7. 构建历史知识结构体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而最佳的体系就是时代特征。下面是通过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建构的时空定位,其中②的特征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C、政权并立和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8.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所述属于当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的是( )A、“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B、出现了晋商、徽商等地域性大商帮 C、纸币“交子”已经成为了主要流行货币 D、形成了农村、城镇等全国性商业网9. 《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和民间有谚语道:“苏湖熟,天下足”。这主要说明了( )A、东南沿海地区农民赋税沉重 B、苏州和湖州是全国性的经济重心 C、江南地区已是全国经济重心 D、苏州和湖州是全国性的商业城市10. 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下列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造纸术的发明 B、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C、发明了“司南” D、火药开始用到军事11. 央视百家讲坛最年轻主讲人蒙曼博士说:“隋朝之所以兴盛有四个原因,第一,是统一;第二,是制度;第三,是工程;第四,是国际秩序。”对此,下面的理解准确的是( )A、统一——隋炀帝 B、制度——科举制 C、工程——紫禁城 D、秩序——废丞相12. 郭沫若曾书写对联称颂某一诗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对联中所称颂之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经历了(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安史之乱” D、李自成起义13. 郭沫若曾在泉城济南某一纪念祠题写楹联称颂某一词人:“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楹联意在称颂( )
A、苏轼 B、李清照 C、岳飞 D、辛弃疾14.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据此说明宋朝( )
A、不重视武备乃至军队 B、尚武轻文 C、强枝弱干、守外虚内 D、重文轻武15. 清朝学者徐大椿在《道情》中写道:“读书人,最不济,背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作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摇头摆尾,便道是圣门高第。……就教他骗的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该学者抨击的是( )A、八股取士 B、厂卫特务结构的设置 C、军机处的设立 D、文字狱与文化专制16.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材料中的“协定关税”始于(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虎门条约》 D、《天津条约》17. 《马关条约》第六款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此条款意味着帝国主义列强( )A、获得了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权 B、获得了领事裁判权 C、获得了在中国开设工厂的权利 D、把清政府完全变为统治中国的工具18. 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六书》中写道:“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代表着维新派的共识是( )A、只主张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B、只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既学西方科技,又学西方制度 D、通过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19. 在1912年,美国学者百森评论中国某一事件时说:“中国目前的局势正以一种系统、科学的方式向前发展,出现了一种带有西方理想的政治模式。”这里的“政治模式”特指( )A、君主立宪制 B、联邦制 C、中华人民共和国 D、中华民国20.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写道:“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君主复辟运动、军阀割据,……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和人民。……这场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这里的“中国的文艺复兴”是指( )A、二次革命 B、护国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1. 城市既是现代文明的中心,又是社会变革的重要阵地。武汉是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武汉的是( )A、太平天国定都 B、辛亥革命中的“首义之城” C、五四运动爆发 D、中共第一次全国会议召开22. 1947年,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写道:“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这里的“伟大的事变”是指( )A、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B、三大战役的胜利 C、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占领南京 D、中共中央转战陕北23. 抗战老兵张步风在回忆录中写道:“1940年秋天的三个多月时间里,我们在正太铁路附近,到底拔了多少电杆,拆毁了多少铁轨,拔掉了多少据点,现在都已经记不清了……”张步风回忆的历史事件是( )A、平型关大捷 B、武汉会战 C、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24. 郭清池在《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制度建设比较研究》中写道:“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及军阀割据的政治危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先天不足,后天畸形’……。”造成“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根源是( )A、地区分布不合理 B、规模较小,资金少,技术低 C、产业结构不合理 D、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25. 彭德怀在某一个报告中指出:“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今天的任何帝国主义的侵略都是可以依靠人民的力量而击败的。“它”是指(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26. “耕者有其田”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的夙愿,真正实现这一愿望的是始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而伴随这部法律文献诞生的是( )A、1950开始的土地改革 B、1953开始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D、1978年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7.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总结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性历史事件是( )A、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B、农工商三大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成功召开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28. 原中国国家主席李先念说:“中国共产党因为有周恩来而增添了光辉,中国人民因为有周恩来而增强了自豪感。”下列能体现这种“光辉”和“自豪感”的是( )①黄埔军校的创建 ②南昌起义 ③遵义会议 ④重庆谈判
⑤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⑥万隆会议 ⑦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④⑤⑥⑦ D、②③④⑤⑥⑦29.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大举措。下列为世界各国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范例借鉴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一国两制”的构想 D、香港、澳门的回归30. 有人到罗马旅游,夜间问一老者:“罗马夜间,为什么不能稍稍明亮一点?”那位老者回答道:“一座城市既然有了历史的光辉,就不必再用灯光来制造明亮。”下列属于这一“历史的光辉”的是( )A、帕特农神庙 B、万神庙 C、狮身人面像 D、金字塔31. 有学者在描述中世纪时说:“城市兴起的过程中,我们第一次在欧洲历史上写了‘平民的传记’,一个新社会集团出现了。”这个“新社会集团”指的是( )A、市民阶层 B、兴起的庄园 C、手工工场 D、兴起的大学32. 英国首相丘吉尔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丘吉尔之所以这样评价莎士比亚是因为( )A、其作品提升了英国的人文精神 B、其科学理论开启了工业革命大门 C、其是文艺复兴先驱和科学巨匠 D、其在生物学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33. 中国高铁正式成为“一带一路”合作项目领头羊,作为中国一张靓丽的名片,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下列的发明为铁路时代的到来拉开了序幕的是( )A、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B、英国瓦特改良了蒸汽机 C、奥托发明了煤气内燃机 D、斯蒂芬森发明蒸汽机车34. 青岛西海岸新区某校“大地”史学社准备主编一期美篇。同学们搜集了有关“玻利瓦尔”、“甘地”、“纳米比亚独立”、“巴拿马收回运河区主权”等资料,这期美篇最恰当的主题是( )A、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B、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 C、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 D、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35. 毛泽东说道:“像希特勒这样法西斯国家的政治生命和军事生命,从它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是建立在进攻上面的,进攻一完结,它的生命也就完结了。”据此判断,标志着希特勒“政治生命和军事生命”完结的是( )A、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B、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 C、美、英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 D、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36. 恩格斯说:“当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这里的“变革”指的是( )A、英国的“光荣革命” B、法国的大革命 C、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D、英国工业革命37. “建立组织”是资源共享、凝集力量的有效方式。当今“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的世界性的国际组织是( )A、联合国 B、世界贸易组织 C、欧洲联盟 D、世界卫生组织38. 年代尺是记录历史年代所发生大事的记录工具。下面的年代尺提供的时间段与二十世纪三次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密切相关。下面④处应该填写的是( )
A、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B、第二次世界大战 C、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D、两极对峙格局39. 19世纪中期的一部著作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论证了被剥削的无产者不断壮大,将用暴力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未来属于工人阶级。这部著作是( )A、《人权宣言》 B、《共产党宣言》 C、《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D、《联合国家宣言》40. 下表是《1937年各大国国民收入与国防开支的比例》,可用于研究( )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日本
国民收入(亿美元)
680
220
100
170
60
40
国防开支所占比例(%)
1.5
5.7
9.1
23.5
14.5
28.2
A、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C、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原因 D、第二次世界大战策源地的形成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计40分。)
-
41. “一带一路”推动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入了互联互通走深走实的新阶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史学研究者在评价丝绸之路时称:“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
材料二 丝绸之路上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之间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恰恰正是文化交往融汇的历史;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共享和平、共同发展也正是古丝绸之路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同时,更是“一带一路”建设所遵循的文化共识与灵魂。
——杨林《以丝绸之路文化精神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材料三 踏着串串悠长的铃声,一支支驼队驮着中原丝织品、服饰、铜镜、瓷器、茶叶去了,驮着造纸术、冶铁术、灌溉术去了。穿过大漠茫茫的风沙,一支支驼队驮着皮毛、琥珀、苜蓿、石榴来了,驮着佛经、乐器、杂技艺术来了。这条丝绸之路,穿过岁月的风尘,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
——《二十五史详解》
材料四 可以说中国“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的构想堪称人类历史上第二次地理大发现,它的最大历史意义在于它又将地球翻转了过来,令我们看到了已经沉睡了500年的欧亚大陆,更重要的是,中国又回到了最显眼的地方。
——中国日报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回答,“主轴”展开的起点是在什么时期的什么地点?请你写出其中的“恒河文明、两河文明”中的标志各有哪些?(2)、材料二中,“丝绸之路上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之间”所遵循的“文化共识与灵魂”有哪些?(3)、材料三中,“人类文明的史册”在镌刻时表现出的特点有哪些?你认为古代中国最早发明“造纸术”追溯到什么时期?(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回答,你是如何理解“中国‘一带一路’的构想堪称人类历史上第二次地理大发现”这句话的?(5)、通过对以上材料和问题的探究,你有哪些感悟和反思?42. 改革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
——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
材料二 孝文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钦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钱穆《国史大纲》
图片上的历史
材料三 作坊里的日本人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
——陈冰《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四 罗斯福在新政时期实施了美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公共工程”计划,以缓解当时的失业贫困和生产萎缩的严重压力。1935年初,成立公共工程振兴局,主持建设公共工程,从1935年到1941年平均每月用工达211.2万人,耗资113亿650万美元,兴办了25万个工程项目。
——摘编自常运生、可风《略论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公共工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回答,商鞅是如何推行“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和“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的?(2)、根据材料二中,要研究的历史主题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回答,你是如何理解作坊里的日本人在近代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这些话的?(4)、根据材料四,概括罗斯福新政时期兴办的“公共工程”有哪些特点?(5)、通过对以上材料和问题的探究,你认为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有哪些?43. 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才能看得深、把得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周之事迹,断可见矣:……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唐柳宗元的《封建论》
材料二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鸦片贸易史》
材料三 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失败,失之于“制”,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已经被取消,社会主义已经完全蜕变;也失之在“治”,长期严重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使政府的威信消失殆尽。苏联社会主义失败不是某个单一因素作用,而是西方长期和平演变和苏联内部自我演变结合的合力。可以说,既失之在“制”,也失之在“治”。
——摘自《光明日报》2019年11月25日文章(有删节)
材料四 在中国现代史上,1978年是一个十分微妙和关键的年代……中国的发展主轴已经向经济成长转移,然而围绕经济领域中出现的种种新现象,仍然有不少人以意识形态的标尺去丈量和批评……此次,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对僵硬思潮的致命一击……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很快成为中央的决策主轴。
——摘编自吴晓波《激荡三十年》
材料五 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
——习近平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回答,其中的两个“制”有什么不同?(2)、据材料二回答,这个帝国注定 “被打垮”的原因是什么?请你写出这个帝国进行了哪些“殊死的决斗”?(3)、据材料三回答,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失之在治”的因素是什么?请你写出苏俄或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实践”的活动有哪些?(4)、据材料四和所学回答,“中国的发展主轴”是如何向“经济成长”转移的?“中央的决策”有哪些?(5)、材料五中认为如何“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44. 从来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有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 ,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材料二 而在中国,烈士陵园日渐冷落,墓碑管理不善、字迹斑驳脱落。很多年轻人所记得的二战历史,已经贫乏。有多少年轻人在看到抗日将领名字的时候不会感到陌生?又有多少年轻人曾在英烈的墓前停驻片刻?今天,年轻的一代有幸生于和平时代,难道他们就不应当对那些舍生忘死、救国于危难的英烈们,怀有一点最基本的敬意和感激吗?牢记历史,不该只是购物时义愤填膺的拒绝日货;更不该是将烈士墓前的花篮顺手牵羊,或是微笑着任小孩攀爬刻着烈士姓名的纪念碑。我们需要的是深刻的历史记忆,是发自内心的崇敬和感激,我们需要一个深邃的声音时刻提醒:忘记就意味着背叛,应该让那段真实的历史代代相传!
——摘自《人民日报》2006年9月3日文章(有删节)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写出2例中国古代史中的“中国的脊梁”及其事件。(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写出2例抗日战争史中的“抗日英雄”及其事迹。(3)、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却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铭记历史的民族才有根,热爱英雄的民族才有魂,“英雄”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请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以“英雄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为题目展开论述,形成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历史小论文。要求:①有道德良知,弘扬正能量,符合主流价值观;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合乎逻辑,语言流畅,尊重历史规律,富有历史特色和时代气息。③要对“辛亥革命精神”、 “五四精神”、“北伐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 “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中的“三种”中华民族精神展开论述,要涉及到具体的人物及其精神事迹,让那段历史活起来,让英雄人物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