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同步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0-07-21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下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法律条文,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

    法律条文

    出处

    “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弃告者市”

    汉《仁年律令•告律》

    告祖父母、父母者,绞

    《唐律疏议•斗论律》

    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

    《大明律》

    亲属相为容隐

    《大清律例•刑律•诉讼》

    A、血缘关系不断强化 B、宗法制度逐步淡化 C、等级秩序日益固化 D、法律的儒学色彩加强
  • 2. 我国历代朝廷常常分割地方事权,将军事、民政、财政、司法诸权分授不同的官员并使之互不统属,各自平行隶属于中央的相应上级,以使其相互牵制。这一做法(    )
    A、通过削弱相权保障了皇权独尊 B、有助于统治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完善分权体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D、消除了地方势力膨胀割据的隐患
  • 3.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据此可知,西周(   )
    A、推行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 B、通过宗法制强化君主专制 C、利用血缘纽带巩固其统治 D、打击异姓诸侯以维护统一
  • 4. 在中国古代,每当王朝鼎革之时,皇帝对皇族成员的信任或依赖常常会超过其他任何人。因此,皇室成员往往被委以重任,在中央辅政或者镇守地方并掌握实权。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
    A、贵族政治易形成对皇权的威胁 B、血缘关系是维系政权的重要手段 C、分封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D、宗法制成为王朝延续的政策保障
  • 5. 下图“铁券”民间俗称“免死牌”,始于汉代,是封建帝王颁发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这种现象(    )

    ①反映了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趋势

    ②表明封建特权与君主专制紧密相连

    ③说明君主专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④使君主专制下的法律制度受到挑战

    A、①④ B、③④ C、①② D、②③
  • 6. 某学者指出,“历史上,好多地方政府、地方官没有任何自主权,没有任何地方的银子……发达地区往往在分裂的时候能得到有力发展。”这说明(    )
    A、中央集权不利于社会发展 B、分裂比统一更能促进社会进步 C、过度集权会带来消极影响 D、中央与地方分权是必由之路
  • 7. 从康熙帝开始,官员将奏折密封可直接呈给皇帝,皇帝朱批后发回,这样既快又保密。康熙时只有百余官员有密奏权,雍正时扩大到1200余人。这反映了清朝(    )
    A、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C、对官员的监察和控制加强 D、中央到地方行政机构完善
  • 8. 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人答:“金榜题名,”有人说:“功成名就。”朱元璋听了都不以为然。当听到万钢说“畏法度者快活”时,赞赏地点点头,随后对其委以重任。朱元璋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    )
    A、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 B、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 C、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乐的源泉 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
  • 9. 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十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利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 10. 明朝时建立三司会审制,即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三机关组成三法司,会审重大案件。刑部为中央司法审判机关,大理寺为复核机关,都察院为中央监察机关,有权监督刑部审判和大理寺复核。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提高了监察机构的政治地位 B、有利于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 C、促使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 D、造成权力交叉降低了行政效能
  • 11. 乾隆时规定:到退休年龄,主动申请退休,获准退休后级别不变的官员,可以“食全俸”;没有到退休年龄,但在考核中发现年老有病,朝廷可以特批退休,但即便获准级别不变,也只能“食半俸”;被朝廷勒令退休的官员,就不能享受任何食禄了。此规定(    )
    A、利于增强政府机构的活力 B、保证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C、对官吏体制作出法律规范 D、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 12. 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所有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明朝时(    )
    A、君主专制制度加强 B、君主与内阁拥有同等决策权 C、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 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
  • 13.

    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由于事权过分地集中于开国皇帝个人身上,使其穷于应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皇帝选拔了一些官品不高的人做顾问,这些官员不置官署,也不能管辖诸司。此事发生在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
  • 14. “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 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 15. 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的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利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 16. 雍正八年,添设军机章京,协助办理军机事务;乾隆中,内阁大学士的某些职权移归军机处掌理,大学士事权渐轻;乾隆以降,“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材料说明军机处(    )

    A、日益成为掣肘皇权的有力机构 B、在权力结构上未发生实质变化 C、最终与内阁共同组成权力中枢 D、逐渐成为加强专制皇权的利器
  • 17.

    下图是中国古代相关王朝法律改革的信息。它主要反映了(    )

    A、儒家思想对法制建设的影响 B、传统法律体系日趋完善 C、传统法律体系的继承和发展 D、社会动荡影响法制建设
  • 18. 清雍正五年浙江布政使孔毓璞请求:“蒙圣谕藩臬(官员)皆赐折奏。仰恳圣恩,赐臣一例用折。”孔毓璞从而获得了越过一切中央机构直报皇帝的密奏之权。材料反映清朝(    )

    A、非理性化统治的趋势日益明显 B、军机处设立带来保密性的加强 C、议政王大臣会议开始受到制约 D、地方实力的加强迫使中央妥协
  • 19. 朱元璋下令废掉宰相职位,但不久后就不得不承认“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就在身边设置了内阁大学士来协助他处理政务。内阁大学士起初只是皇帝的机要秘书性质的职务,后来又演变为实际的宰相,称为“阁臣”“辅臣”“首辅”。这体现了(    )

    A、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在矛盾 B、君臣之间的和谐 C、宰相对皇帝专权的制约作用 D、皇帝制度中君权的至高无上
  • 20. 乾隆时,有内阁大臣说:"旁观者谓密勿重务咸由军机,内阁秉成例而行,如邮传耳。乌知国家大政内自九卿以下,外而督抚藩臬,凡诸兵农礼乐刑赏之事,胥由是出纳焉,可不谓至重欤?”据此可以得出(    )

    A、内阁和军机处分管地方和中央 B、中枢行政机构的完善 C、军机处和内阁分理军务和政务 D、强化了皇权专制统治

二、材料分析题

  •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清初,明代或更早时期形成的贱民(从事当时社会所谓的“贱业”的人)分布各地,其并非奴隶,但地位低于平民,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不列于民户的户籍。他们单独成籍,称为“贱籍”,世代相袭。雍正元年三月,监察御史年熙奏请削除山陕乐户的贱籍,九月两浙巡盐御史噶尔泰上书请除绍兴堕民丐籍,雍正都批准了。雍正五年将“年代久远,文契无存,不受主家豢养”的徽州府伴当,宁国府世仆“开除贱籍,归入良民”。其后,雍正朝又多次“开豁贱籍”。雍正皇帝削除贱籍的措施主要包括三项内容:一是由原来的贱户提出申请,经地方官批准,脱离贱籍,转入民籍,即由贱民转为良民;二是贱户改籍必须抛弃原来的职业,别习新业,同时政府禁止地方绅衿逼勒贱户再操旧业,如雍正三年规定:堕民丐户和乐户等“改业为良,若土豪地棍仍前逼勒凌辱,及自甘污贱者,依律治罪”;三是贱户既转属民籍,就要同平民一样向政府尽义务。简而言之,所谓削籍就是准许贱户改业,转为良民,并对国家纳税服役。

    ——摘编自陈国坤《清朝“开豁贱籍”政策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雍正皇帝“开豁贱籍”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雍正皇帝“开豁贱籍”的历史意义。
  • 22.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回眸】

    材料:明初朱元璋鉴于历代王朝地方权重,导致割据,尾大不掉,对中央离心离德的局面,废除行中书省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分别设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负责监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军事的都指挥司,成为省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它们分别直属于中央不同部门的领导。

        随着政治形势变化,在运转过程中,三司出现权力协调不一,办事能力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巡抚制度应运而生,明朝中后期,皇帝以派遣监察官的形式向地方派驻巡抚,并逐步扩大其权力。并在边疆、军事要地和数省交界之处增设巡抚。嘉靖年间,进一步规定:“凡徭役、里甲、钱粮、驿传、仓廪、城池、堡隘、兵马、军饷,及审编大户粮长、民壮快手等项地方之事,俱厅巡抚处置”。景泰以后,随着巡抚的全面地方化和制度化,巡抚成为居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巡抚由临时性差遣演变为设立衙门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同时,巡抚只能奉赦行事,不得擅权越职;中央派出镇守总兵和镇守太监,以对巡抚监督。

    ——摘自李晓辉《明代督抚制度研究——以中央地方关系为视域的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司制度与巡抚制度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建立巡抚制度的作用。

  • 23. 【历史——选修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嘉靖四十五年(1565),海瑞上《治安疏》指出:“君道不正”,“臣职不明”,此使天下“赋役增常”,“嘉靖者,言家家皆浄而无财用也”。海瑞因此被罢官下狱。1567年,被释出狱。他的声望已为整个帝国所公认,被任命为南直隶巡抚。颁布《督抚条约》,整顿吏治,振肃司法,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百姓告发官吏贪污的案件,不拘日期,随时放告。不准民间制造奢侈品。督令势豪退还侵夺及受献之民田,严禁高利贷。海瑞到任之初,监察官即参劾他不识大体,仅仅注意于节约纸张等细枝末节,有失巡抚的体统。随后,给事中戴凤翔参奏海瑞,说他但凭一己的冲动随意对百姓的产业作出判决。1570年春天被迫辞职回乡,在提出辞职的奏疏中,他痛斥“举朝之士,皆妇人也”。1578年,海瑞与世长辞,他官至二品,死的时候仅留下二十两白银,不够殓葬之资。明代思想家李贽对海瑞的评价是:“先生如万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栋梁”。

    ——摘编自《万历十五年》根据材料分析海瑞两次罢官的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先生如万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栋梁”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