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2020届高三历史抢分模拟试卷(七)

试卷更新日期:2020-07-20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共48分)

  • 1. 韶乐与武乐是流行于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宫廷雅乐。韶乐是虞舜太平之乐,侧重于安泰祥和、礼仪教化;武乐是武王伐纣一统天下之乐,侧重于大乱大治、述功正名。孔子认为“武乐尽美而不尽善,韶乐则尽善尽美”。此后各代,皆将韶乐定为国家大典音乐,无出其右。这反映的古代政治理念是(   )
    A、注重等级 B、礼法并施 C、崇尚和谐 D、凸显皇权
  • 2.

    有学者曾提到,秦始皇为何不以大规模的人像代替数目繁多的兵俑?为何不用超人的神像,每座几丈高,有如今日俯视阿斯旺水坝的努比亚大神像?或者制造出来三头六臂,有如印度教的传统?兵马俑的这些独有特色,反映了秦朝(    )

    A、皇权的至高无上 B、神权色彩明显 C、按军功授予爵位 D、人文气息浓厚
  • 3. 学者将唐诗与宋诗的区别概括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封建君主喜好的改变 B、中枢权力重心的转移 C、传统经济政策的瓦解 D、社会思潮变动的影响
  • 4. 在明清小说中,有大量叙述和描写文人弃学经商的故事,其中不少都是文人主动改弦更辙,弃文经商。这说明当时(   )
    A、科举取士弊端凸显 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C、抑商观念遭到削弱 D、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 5. 1896年,清政府利用李鸿章出使俄国并往德、法、英、美各国聘问的机会,交涉增加进口洋税事宜,得到的回答却是必须先废厘金,“内地推广通途”,然后“增税之议”,“始可照办”。1902年中英续行通商行船条约最终对裁厘加税作出了一系列具体规定。这表明了当时的中国(   )
    A、缓解洋务运动面临的经费压力 B、有力抵制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 C、与世界市场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D、试图为民间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 6. 1922年,梁启超认为,楚国在春秋战国以前属于南方的蛮夷之邦,之后才逐渐融入华夏。楚国贵族屈原接触到当时新输入的中原文化,又出使齐国,受到稷下学派的影响,后来放逐到南方,南方的山水与屈原的精神相互激发,最后产生了《楚辞》这一独特的文学样式。梁启超关于屈原的研究( )
    A、与维新变法的政治理念相符 B、隐含着近代民族国家的意识 C、影射了军阀割据的社会现实 D、体现了五四运动的时代精神
  • 7. 下表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主要法律文件统计表(部分)。这些法律文件(   )

    时间

    文件

    时间

    文件

    1928

    《井冈山土地法》

    1942

    《陕甘宁边区保障人权财权条例》

    1929

    《兴国县土地法》

    1946

    《哈尔滨市施政纲领》

    1931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

    1947

    《中国土地法大纲》

    1939

    《惩治汉奸条例》

    1948

    《华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针》

    A、表明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 B、凸显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C、可以印证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轨迹 D、主导了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 8. 罗马最高裁判官审理案件时颁布的“告示”,被国家授予特权的法学家撰写的法律和其对法律作出的解答,均是罗马法的重要表现形式。这说明罗马法的基本特征是(   )
    A、卷帙浩繁规模巨大 B、立法随意主观性强 C、立法形式灵活多元 D、阶段性强体系完善
  • 9. 雅典法律规定,一般公民接受或提供嫁妆不得超过五十德拉克玛的价值,最富裕阶层也不得超过这个数目的两倍,如果超过标准,超过的部分应奉献给赫拉和宙斯。这反映出雅典(   )
    A、公民生活受到限制 B、公民的等级差异演化 C、巧立名目掠夺财富 D、俭朴的社会风尚形成
  • 10. 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间内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增加了1倍,国有经济成分在大工业中占优势,而小工业中私人资本占大多数。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是(   )
    A、十月革命的胜利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市场体制的建立 D、工业化运动的开展
  • 11.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欧洲各国协同推出了一系列文化建设计划,如“欧洲电视电影节”“视听尤里卡计划”“无疆界欧洲”等,“在联盟内部消除购销及发送接受视听产品中的一切壁垒”。欧洲各国的文化建设计划(   )
    A、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 B、消除了欧盟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C、推动欧共体向经济政治实体的过渡 D、进一步增强欧洲人民的集体归属感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 1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的人文主义文化传统中,对人的价值及尊严是十分崇尚的。儒家重视人的价值,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流。自孔子始,便一再地强调“入世”。“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可谓知矣。”孔子自己也坚守“不语怪、力、乱、神”,把人事放在首位。“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说明孔子具有比较强烈的非宗教意识和倾向。孔子之后,儒家也基本上是反宗教、反出世的,儒家学者都十分强调人事。儒家的《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些儒家的经典,也没有主张超世脱俗的言论,都是针对现实社会需要的。

    ——摘编自丁卯《政治规约与思想传播——历史视域下的解放区木刻研究(1937~1945)》

    材料二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天主教道明会的萨伏那罗(1452~1498年),就有感于当时日益浮华败坏的世俗生活,而开始在佛罗伦萨宣讲,反对人文主义的风潮,提倡苦行、禁欲的生活,轻视尘世的价值,并曾率领狂热的信徒焚烧佛罗伦萨纤巧的艺术精品,最后因反对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而被杀。而在宗教改革时代的初期,由于马丁·路德过分强调“因信称义”的观点,毫不妥协地恢复了对人的罪恶本性的极端强调,认为唯有神的干预才能使人得以赦免。因此,引起大部分强调精神自由的人文主义者的反感。

    ——摘编自刘昕岚《“人文主义”与“宗教”——对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回顾以及对儒家人文主义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国古代儒家“反宗教”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出现反对人文主义风潮的社会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和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共同作用。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人在设计政治制度时,面临的难题是什么?换言之,他们煞费苦心、处心积虑地进行制度上改造,要解决什么样政治难题?

    我觉得古人面对的政治难题主要有以下六个:

    第一,如何防止地方力量做大,形成对中央政府的致命挑战?

    第二,如何防止军事集团把枪口对准统治者自己的胸膛?

    第三,如何防止外朝官僚集团做大,形成对皇权的威胁与挑战?

    第四,如何对待皇亲国戚这些“自己人”,是用他们还是不用他们?

    第五,如何对待社会基层力量,是尊重、利用还是控制它?

    第六,如何处理中央中央政权(天朝大国)与周边政权(边陲小邦)的关系,是朝贡、羁縻还是直接治理?

    ——摘编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根据材料中的某一政治难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即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14. 【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科举中朝廷分配给各州郡的录取指标,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固定的。“东南州军是百人取一人;西北州军不过百人,而所解至十余人。”因此,冒户现象较为严重。开宝五年,宋太祖下诏:“诸道举人,自今并于本贯州府取解,不得更称寄应。如从化外至者,先投牒开封府,奏请得旨,方许就试。”据《贡举条例》,仅有户籍还不行,颁实际居住在本贯才合格,“虽有户籍久离本贯者”,则要有命官担保方可。南宋绍兴十一年,新增加了对考官的户籍审查。朝廷命各路转运司在乡试前,先行登记各州长官的户贯情况,禁止本地人充任本地主考官和监考官,以防利用亲属和乡党关系作弊。宋代科举户籍制是科举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保障机制,发挥着维护科举质量和选拔程序的作用。——摘编自程民生《论宋代科举户籍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设置科举户籍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设置科举户籍制的作用。
  • 15.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0年6月,法国崩溃后,占领欧洲大片领土的希特勒认为英国会趋向媾和,但遭到首相丘吉尔断然拒绝。7月,希特勒要求制订入侵英国本土的“海狮计划”。对此,德国最高统帅部毫无准备,陆军将领们也深感忧惧。为了掌握制空权,为实施“海狮计划”提供条件,德国发动不列颠空战,给英国造成了巨大损失,但消灭英国空军和摧毁英国人心士气的目标均未实现。10月,“海狮计划”正式延期到次年春季,到了1942年1月,希特勒又命令无限期延迟。希特勒认为苏联是英国最想依靠的国家,应先攻下苏联,再解决英国。1941年6月22日,德军大举进攻苏联。

    ——据李德·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海狮计划”事实上破产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海狮计划”事实上破产的影响。
  • 16.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起过,西汉农学家,汉武帝晚年时担任搜粟都尉,主管全国的农业生产。赵过总结了自战国以来特别是当时西北地区农民的生产经验,在此基础上完善了代田法。具体做法是在同一地块上进行作物种植的田垅隔年代换,既收到轮耕的效果,又不浪费土地。代田法的首要条件是深翻土地,划沟培垅。赵过组织部分“工巧奴”和官吏一道制造出便于深耕的耦犁;发明便于开沟、下种、覆土的耧车等。赵过将新农具分发给负责具体推广的地方长官,通过乡里中“父老善田者”先行应用,并采用代田法进行耕作实验。赵过还主张换工制,把农民组织成组,将有限的工具和牛集中在一起,共同劳动。这些先进的工具和耕作方式后来由都城附近推广到西北边疆地区,昔日荒无人迹的西北边地逐渐成为相对繁荣的农业区域。人们关于“牛者,耕植种万物也”“铁器,民之大用也”的观念也逐渐强化。

    ——摘编自李智舜《中华经济五千年》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赵过完善和推广农业技术的做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赵过完善和推广农业技术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