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2020届高三历史抢分模拟试卷(六)

试卷更新日期:2020-07-20 类型:高考模拟

一、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 1.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按照“士、农、工、商”实行“四民分居管理”,并在春、夏、秋分别进行“书比”“月程”“大稽”的统计工作。秦国实行名籍制度,对“境内仓、口之数,壮男、壮女之数,老、弱之数”等了解得相当清楚。上述做法(   )
    A、建立了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机制 B、实现了国家政权对社会基层的控制 C、迟滞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 D、瓦解了政治领域的等级秩序
  • 2. 《晋律》规定,父在,子不得分家析财;父老,子应弃官归家供养;父亡,官吏必须终三年之丧,若居丧期间违礼要受律法制裁。这表明《晋律》(   )
    A、注重规范官员私德 B、确立了主流意识形态 C、重视传承宗法观念 D、贯彻儒家的礼制精神
  • 3. 唐代法律规定,土地买卖的行为必须得到家(族)长认可,同时直系亲属与邻居享有优先购买权,业主不得私自买卖。这些规定体现了唐代(   )
    A、土地私有制受到严重冲击 B、经济立法比较完善 C、政府对自耕农经济的保护 D、世族门阀把控经济
  • 4. 明清园林是江南不可忽略的景观。以明代为例,南浔镇有8处,双林镇有10处,藏泽镇有4处,盛泽镇有5处。园林可以用于宴集活动,为主人博得了风雅声望,成为文化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思想活跃局面再现 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市镇经济空前繁荣
  • 5. 据统计,1819—1840年,西人传入中国的世界史地著译约13种;1840—1860年,新增加了 12种,这些新著对世界的描绘比较具体、详细。材料反映的现象(   )
    A、推动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瓦解 B、为洋务运动开展奠定基础 C、利于国人对世界认识的深化 D、强化了西方对中国的控制
  • 6. 古之四民,士农工商,士为首,商为末。清末新政时期,大量士子从事其他行业,“弃儒就贾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社会运动”。导致当时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读书人价值观的改变 B、个人创业的障碍消除 C、制度变革的进程加快 D、实业救国思潮的出现
  • 7. 五四运动期间,学生领袖罗家伦认为,1917年的俄国革命就是20世纪的世界新潮,在此新潮冲击下,现在的革命不是以前的革命了,以前的革命是法国式的革命,以后的革命是俄国式的革命,中国迟早会被“世界的新潮卷去”。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问题与主义之争最为突出 B、具备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 C、探索救国道路有了新选择 D、知识分子否定法国大革命的意义
  • 8. 在“大跃进”时期,安徽少数农民自发搞起了“责任田”,到1961年安徽省实行“责任田”的生产队占总数的91%.甘肃、浙江、四川、河北等地也都实行了各种形式的责任制,且成效显著。党中央相关部门对此表示出积极支持的态度。这说明(    )
    A、国民经济调整与巩固的任务基本完成 B、农民生产实践推动了改革开放的开展 C、中央着手调整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 D、生产责任制的探索有助于经济的恢复
  • 9. 康德说:“一个人确实可以为了他本人并且也只是在一段时间之内,推迟对自己有义务加以认识的事物的启蒙;然而径行放弃它,那就无论是对他本人,而更是对于其后代,都可以说是违反而且践踏了人类的神圣权利。”这说明康德主张(   )
    A、自由是个人应有的权利 B、理性可以被相互转让 C、人要勇于批判与反思 D、建立公正的和谐社会
  • 10. 在18世纪的法国,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对中国的论述所根据的材料基本上是同一来源,然而,伏尔泰热情赞扬中国的一切,孟德斯鸠对中国的态度是贬中有褒,卢梭尖刻地批判中国的制度、道德和文明。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三者(   )
    A、立场不同致使结论迥异 B、都以科学态度认识中国 C、观点不同但却殊途同归 D、深受中国儒学文化影响
  • 11. 1933年11月以后,罗斯福建立了一个由少数阁员参加的全国应变委员会作为超级内阁发挥作用。委员会建立了中央统计局,负责政府统计资料的标准化。委员会在各州设置代表机构和现场工作组,用于解释联邦纲领。罗斯福意在(   )
    A、探索社会管理的计划道路 B、强化政府分权制衡的原则 C、把新政引向社会长远改革 D、依靠州政府力量推进新政
  • 12. 不结盟运动自成立以来以支持各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为任务;进入21世纪,则着重强调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推行平等、互不侵犯、多边主义等原则,并为来自不发达地区的成员国在国际谈判中争取权益。这一变化表明当今世界( )
    A、霸权主义威胁已解除 B、发展中国家影响力增强 C、政治一体化进程加快 D、经济全球化是发展趋势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和平和表示尊重奥林匹克众神,公元前776年古希腊在奥林匹亚举办了一次运动会。参加这一届古代奥运会的仅有伯罗奔尼撒、伊斯利斯巴达,唯一的比赛项目是场地跑。后来运动会的规模扩大,成为显示民族精神的盛会。2世纪后,基督教统治欧洲,倡导禁欲主义,反对体育运动,奥运会随之衰落。、394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废止古奥运会.395年,拜占庭与歌特人的战争,使奥林匹亚各项设施毁失殆尽。426年,狄奥多西二世烧毁了建筑物的残余部分。511和522年的两次地震,使奥林匹亚遭到了彻底毁灭。15世纪,教育家开始提倡幸福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17世纪,英国人约翰.洛克的"绅士教育"提出德、智、体。1776年,古代奥运会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引起了全世界的兴趣。1859年,希腊在雅典举办了第一届泛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1889 年,法国教育家顾拜旦首次公开了他恢复奥运会的设想。1894年,第一届奥林匹克代表大会召开,通过决议复兴奥运会,使奥林匹克运动发展成为持久的体育与和平运动。1896年,希腊成功举办了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

    ——摘编自(奥运会大事记》

    材料二 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表达了全世界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追求人类美好未来共同愿望。体现了作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的和谐的价值观。也表达了北京人民和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共有美好家园,同享文明成果,携手共创未来的崇高理想;表达了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正在大步走向现代化的伟大民族致力于和平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坚定信念;表达了13亿中国人民为建立一个和平两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的心声。20018年北京奥运会共有参赛国家及地区204个,参赛运动员11438 人,设302项(28种)运动,共创造43项新世界纪录及132项新奥运纪录,共有87个国家和地区在赛事中取得奖牌,中国以51枚金牌居金牌榜首名,是奥运历史上首个登上金牌榜首的亚洲国家。

    ——摘编自《北京奥运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古代奥运会衰落和近代奥运会复兴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 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京举办奥运会成功的国内和国际意义。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在过去的10000年里,特别是在过去的300年里,人类历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更迅速、更具本质性的转型,跨越了一道全新的门槛,步入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由于我们生活于此种转型中间,很难清楚客观地看出其特点。因此,在描述这种转型时我有意贴上了一个含糊的标签:“现代革命”。

    年表11.1 现代的尺度:1000年

    ——据(美)大卫·克里斯蒂安《时间地图——大历史导论》

    根据材料,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以距苏联解体这一历史事件为基点,以1000年或300年做为观察历史的时间尺度,历史视野呈现出很大的不同。请结合所学知识。选择材料中历史时间轴上的一个时间尺度,说明你对“现代革命”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这种大家庭是 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这种庞大的宗族共同体便构成了这一时期贵族社会最根本的社会组织。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庭形态,除了宗法贵族集体大家 庭之外,另有庶民、奴隶等个体家庭,但无经济、政治上的独立性,尚被包容于宗法大家庭 以及各类共同体(如村社)的外壳之中。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推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强令分析到最细小程度,这是对宗法制度的彻底否定。由此,秦确立了最小型个体小家庭结构形态,这种小家庭成为社会普遍支配形式,是秦家庭组织最基本形态。这种家庭,就血统世系而言,一般为两代层结构,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 就人数而言,通常为五口之家。这种家庭具有结构简单、内部关系单纯而亲昵、人数少等特点。

    ——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前后秦的家庭制度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分户政策的可行性和意义。
  •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上,中国虽然宣布了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并没有真正派出军队参战。真正卷入战争的中国人,是14万中国劳工,协约国称为“中国劳工旅”。

    在欧洲战场上,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在德国的步步紧逼下损失惨重,面临着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为了让更多的欧洲人从工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前线参战,英国和法国将他们的目光投向中国廉价又丰富的人力资源。……1916年至1918年,英法两国在中国共招募华工14万人左右。按照最初约定,华工的工作是以工代兵,并不参战,但事实上华工的工作几乎都是处于最前线。他们到欧洲后多从事挖掘战壕、筑路、救护伤员等战勤和战斗工作,约两万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有的只有工号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中国劳工旅的大多数人在1919年和1920年回国,留下来的三千人在欧洲扎下了根,构成了当时法国和比利时华人社会的核心。

    李肇星在凭吊一战赴欧华工墓地后表示,许多一战华工战后成为第一批移居法国的华人,为中法友谊作出贡献。

    ——摘编自《14万中国劳工参加一战:与德军搏斗约2万牺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劳工旅”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劳工旅”的历史贡献。
  •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59年新加坡自治政府成立,李光耀出任第一届总理。他虽然早年接受西方教育,但他却声称:他的内心并没有西方价值观念体系,“有的是东方的精神价值体系”。李光耀执政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刺激新加坡的发展。一是加强人民行动党对政府的控制;二是在全国基层建立市民评议委员会和社区中心;三是1961年出台“1961—1964年发展计划”。这个计划宣布将“动用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掌握的资源”以支持经济发展,但又明确表示政府和公共机构的作用“只限于有限的领域”,“将来工业化的很多部分要靠国内外的私人企业”,它实际上提出了现代化的“东亚模式”的基本原则。结果,新加坡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在60年代和70年代分别达到了8.8%和8.5%。

    ——何顺果《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光耀治国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光耀治国措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