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同步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0-07-18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朝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

    出处

    记载

    《田舍》

    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

    《全唐诗补逸》

    良田收百顷,兄弟尤工商

    《唐大诏令集》

    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

    《全唐史》

    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侵吞,莫惧章程

    A、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B、土地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护 C、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D、士农工商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 2. “种麦得时,无不善”;“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桑椹赤,可种大豆”;“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这表明中国古代(    )
    A、区域农业比较发达 B、农作物种类有了明显增多 C、政府提倡精耕细作 D、传统农业的生产经验丰富
  • 3. 秦、汉、唐、明都有过大规模强制迁徙富豪的事情,涉及数万人,他们的田产一律化为乌有。权势再大的官僚地主,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他的土地就被全部没收。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
    A、土地私有权实质上没有保障 B、土地不允许买卖 C、迁徙富豪是整顿吏治的主要手段 D、土地经营权完全自主
  • 4.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
    A、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B、非常重视祭祀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 5. 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从中可知,我国古代大规模兴修水利应始于(    )
    A、隋唐时期 B、夏商时期 C、战国、秦汉 D、宋元时期
  • 6.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税制改革,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一时期的改革(    )
    A、巩固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 B、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实践运用 C、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 D、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趋势
  • 7. 下图是唐代初期文物“敦煌张文信租田契”的抄件片段。据此可知当时(    )

    A、土地租佃在全国普遍推广 B、农耕经济开始向河西走廊扩展 C、一些经济活动蕴含着契约意识 D、均田制已经被迫彻底废弃
  • 8. 唐代史学家杜佑在《通典》中提到:“谷者,人之司命也;地者,谷之所生也;人者,君之所治也。有其谷则国用备,辨其地则人食足,察其人则徭役均。知其三者,谓之‘治政’。”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
    A、以农为本 B、抑商限商 C、专制强化 D、经济繁荣
  • 9. 下面为我国古代关中地区水利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的地域为战国时期郑国统治范围 B、图中的“河水”为我国最长的河流长江 C、图中的三条人工河道主要用于军事目的 D、秦汉时期我国已经高度重视农业水利事业
  • 10. “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以至“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难题在宋代基本得到解决 B、宋代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兼并政策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 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 11. 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
    A、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 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D、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
  • 12. 下表本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A、注重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B、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生产经验 C、注重农时和改进耕作技术. D、精耕细作的模式形成并得到发展
  • 13.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农具改进大都朝着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如鹤嘴锄、曲辕犁、双齿锄等,轻便、小型,而不是像西欧近代那样向着机械化、大型化、适合于大农场的方向发展。这主要是源于(    )
    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农具制造技艺落后 C、政府不注重农具改进 D、地理形势的局限
  • 14. 文献史料述及西周的土地制度,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及“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的记载。这反映了(    )
    A、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 B、土地实际上为周王占有 C、诸侯贵族将公田据为己有 D、井田制下地权合一的现象
  • 15. 春秋时期,私田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形成这一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
    A、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B、农业生产劳动力的减少 C、家庭手工业快速发展 D、犁耕技术已经成熟完善

二、材料分析题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宋)范大成《四时田园杂兴》

    材料二:

    男耕女织图

    材料三:(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坡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后汉书》

    (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形式是什么?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刘克庄在奏章中说:“至于吞噬千家之膏腴,连亘数路之阡陌,岁入号百万斛,则自开辟以来,未之有也。”明末清初的顾炎武说:“吴民之中,有田者什一,为人佃作者什九。”

    材料二:皇帝们发现,守着本乡本土生活的农民见识比较少布比较散,皇帝编瞎话骗人,役使这些人,即使很过分,这些人也不容易发现,即使发现了,反抗的力量也不容易积聚起来,对皇帝的专制独裁结下的果子也不得不强忍着咽下去。而对商人们来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一直经商且没有破产的商人们必然要经常走街串巷,这些人见识多,和人沟通多,因为还有钱,很容易形成利益联盟,比如成立一个商会之类的组织。

    ——摘编自王文剑《重农抑商的真相》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社会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朝历代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并指出其对封建社会后期的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