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第15课《交通与通讯工具的进步》同步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0-07-20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科学技术是推动时代进步的重要力量。从“马拉火车”的天下奇观到磁悬浮列车的运行,“行行复行行”的历史面貌下,其所反映的是(    )

    ①交通事业近代化的开始

    ②新式交通工具改变民众生活

    ③交通工具左右地区经济发展

    ④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2. 阅读我国古代历史文献可以发现,“马上”“马甲”“马头””“马褂”“马蹄”“马前卒”“马到成功”“马革裹尸”“马首是瞻”等有关“马”的用语特别多,而现代常用文字中“机器”“机舱”“机车”“机电”“机工”“机构”“机械”“机帆船”“机关枪”等关于“机”的词汇比较多。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生态恶化,物种消失 B、农业文明转变到工业文明 C、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文明 D、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 3. 1949年开国大典,北京居民观礼时出行的代步工具有可能是(    )

    ①自行车

    ②有轨电车

    ③公共汽车

    ④地铁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 4. “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歌曲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北京不可能出现的是(   )

    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定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C、工人上班有的坐公共汽车,有的骑自行车 D、徐小姐爱好很多,如读书、阅读《申报》、看北京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等
  • 5. 下列史实中哪些有可能是真的?①清末民初,中国报纸上出现征婚广告 ②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已经拥有自己制造的汽车  ③民国时期,西装和中山装已经完全取代长袍马褂成为中国男子的主要服饰④1949年,部分北京居民可以在家通过电视观看开国大典。(  )

    A、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 6. “洋楼层叠,大厦云连。建筑宏伟,雕刻优美。电线铁道,纵横如网。汽车马车,往来如梳(梭)广大公园,环植四时花木。道平如砥,旁植乔树,郁郁葱葱。微妙之乐,来自空际……烟筒林立,上矗霄汉。吐气成球,漫濛如雾。机声轧轧,声闻于天……未开之民,置身斯境,目眩神迷……曰文明文明,其在是矣”。材料反映出当时部分中国人眼中的“文明”标准是(  )

    ①西式建筑林立 ②近代交通工具穿梭   ③机器工厂众多 ④互联网普及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 7. 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 8.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可以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不包括的是( )

    A、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B、加强了人们之间的沟通 C、加强地区和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D、促使人们纷纷涌向大城市居住
  • 9. 下列关于近代中国交通通讯事业发展的“第一”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中国自办的第一家航运公司是上海轮船招商局

    ②中国自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是唐胥铁路

    ③中国第一条空中航线是北京至天津航线

    ④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在南京

    ⑤中国的第一架飞机是冯如制成的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
  • 10. 下表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该表反映了上海( )

    年份

    人力

    马车

    轿子

    自行

    摩托

    汽车

    公共

    汽车

    有轨

    电车

    1889

    6 98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 600

    0

    0

    0

    3 459

    194

    3 764

    172

    922

    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

    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 ③公共交通有了一定的发展 ④汽车制造业有所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11. 20世纪初,实业家张謇要了解全国各地商业信息,可采用的最快捷的方式是()
    A、乘坐飞机赴各地了解 B、乘坐火车赴各地了解 C、通过电话了解 D、通过无线电报输送信息
  • 12. 下列关于我国近代以来航空事业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国航空事业开始于清末 B、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民航业才真正起步 C、新中国成立后,沈阳飞机制造厂投产,民航业发展迅速 D、中国现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 13. 鲁迅说,近代中国“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 B、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 C、新旧风俗杂陈 D、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广泛
  • 14. 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 15. 电影《让子弹飞》中“马拉火车”的场景,在中国唐胥铁路建成通车后,的确出现过清政府认为火车的运行会破坏位于遵化东陵的风水,而让骡马充当火车头的天下奇闻,时称“马车铁路”,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维护国家主权 B、维护自身统治 C、仇视外洋事物 D、愚昧无知

二、材料分析题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注】左上图包含这一时期中国自建和外国修建铁路;②右上图包含货、客运专线和高铁等所有铁路;③台湾省专题资料暂缺,不在大陆中长期铁路规划之内。

    比较上面两张图片,提取一项有关1949年以前和2008年中国铁路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京城市公交发展历程

    时间

    状况

    1949年

    北京共有能使用的公共电汽车157辆,包括日本丰田客车、美国道奇车,以及捷克的“布拉格”“克罗沙”“依卡路司”和“斯柯达”等。

    1957年

    随着“长春一汽”的第一辆国产卡车顺利下线,北京街头的公交车才开始有了“纯中国血统”,但这些客车多是由卡车改装成的。

    20世纪

    60—70年代

    随着一汽、重汽不断开发新车型,城市客车BK651,642,611等车型不断开发,北京公交进入以国产汽车为主的时代:70年代末,北京拥有将近3000辆公交车。

    改革开放以来

    1980年8月,公共交通局改为公共交通总公司。2005年1月1日,北京市公共交通总公司改制更名为北京公共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进入90年代,北京街头相继出现了双层公交车和空调公交车。2001年研制成功了京华巡洋舰,车身长18米,核定载客200人,尾气排放能够达到欧III标准,是300路这样大流量线路的理想选择。

    1998年1月-1999年12月,公交总公司加快推进清洁燃料工程,购置清洁燃料车2283辆。到2000年末,公交总公司清洁燃料车总数将达到5923辆,占全部公共汽车总数的78.9%,其中纯天然气公共汽车1300辆。

    ——摘编自张蕊《北京城市公交发展历程》

    阅读材料,概括北京城市公交发展的特点。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发展变化的原因

  • 18. 阅读下列材料:

    主题一  毁路口号

    19世纪末,义和团民众曾经张贴“掀铁道,拔电杆,紧急毁坏大轮船”的揭帖。

    主题二  “马拉火车”

    1878年,美国一公司获得唐山煤矿开采权,报请修筑唐山至北塘之间的运煤铁路,遭到清政府多数官员强烈反对。两年后,唐山至胥各庄之间9千米长的铁路以不用机车牵引为条件获准兴建。由于不允许用机车牵引,只好用马拉,被讥讽为“马车铁路”。

    主题三 中国进口第一辆奔驰轿车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牌轿车。不料,慈禧仅试坐一次便将其“打入冷宫”弃置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但坐在慈禧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有伤“体制”,最终被闲置起来。

    主题四 中国现代高铁

    高铁网:2012年12月26日,京广高铁全线通车,并与广深高铁贯通,构成世界运营里程最长的京深高铁。旅客从北京到深圳只需9小时左右,比以前缩短了15小时。

    请回答:

    (1)、对义和团运动提出的口号你是如何认识的?
    (2)、从维护国家安全的角度出发,当时大多数官员反对修建铁路的理由有哪些?
    (3)、材料二、三的“马车铁路”“奔驰打入冷宫”这些“昨天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修建铁路意义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