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2020年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2

试卷更新日期:2020-07-14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正确,每小题3分,共60分。)

  • 1. 考古挖掘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据此推断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
    A、刀耕火种 B、游牧渔猎 C、农耕定居 D、铁犁牛耕
  • 2. 班固《汉书》中“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记载的是汉武帝巩固统治的哪一措施(     )

    A、颁布“推恩令”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派张骞出使西域 D、统一文字
  • 3. 宋代有一位阿拉伯商人,他从浙江哥窑购买了一箱冰裂纹瓷器,由于生意忙,自己不能脱身,就托运到泉州。他的家人认为其是劣质瓷器,找到当时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咨询,这一机构应是(   )
    A、瓦子 B、市舶司 C、早市 D、宣政院
  • 4. “(故宫)那些太和殿前永存的铜缸记录着中国人在20世纪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一缕缕刀痕割出千百万同胞的血泪,牢牢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复兴之路》这段解说词中的“国耻”指的是(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 5.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以“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为话题展开讨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 6. 下图反映了红军长征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长征组歌》中描述这个历史事件的歌词是( )

     

    A、遵义会议放光辉,全党全军齐欢庆 B、昼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穷追夺泸定 C、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D、陕甘军民传喜汛,征师胜利到吴起
  • 7. 历史不会忘记,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发动兵谏,为国共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立下了不朽功勋。下列各项对他们评价准确的是( )
    A、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B、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C、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D、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 8. 解放区流传着一首歌谣:最后一瓢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拿去缝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这首歌谣反映了解放战争获胜的主要原因是( )

    A、解放军作战勇敢 B、国民党军战斗力低下 C、民众的大力支援 D、解放军作战方针正确
  • 9.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这首歌一经问世,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它体现了(  )

    A、中国工农红军争取胜利的牺牲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B、抗日军民抵抗侵略的民族团结意识和民族英雄气概 C、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卫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D、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高寒地区的必胜信念和顽强意志
  • 10.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如图展示的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某行业进行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变的情况。下列做法与图示目的相同的是( )

    A、颁布《土地改革法》,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B、实行包产到组、包干到户,打破农业生产上的“大锅饭” C、成立缝纫社、铁业社等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D、创办经济特区,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 11. 下图是2019年9月27日,海南人民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而举办的万人齐跳竹竿舞活动的场景。竹竿舞是海南哪一民族的传统舞蹈( )

    A、苗族 B、回族 C、汉族 D、黎族
  • 12. 2019年,《海口日报》发起一则征集解放海南岛战役资料及实物的公告,以纪念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作出过重要贡献的英雄人物、革命事迹,并会在解放海南岛战役胜利70周年前夕陈列展出。海南岛获得解放是在( )
    A、1945年 B、1946年 C、1949年 D、1950年
  • 13. 中世纪后期一些富裕的农民通过多种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实行新的生产经营方式,这里的“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指的是(    )
    A、亲自耕种土地 B、建立租地农场 C、开设手工工场 D、建立庄园经济
  • 14. 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烟草、可可、马铃薯等作物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后来又传到其它地区;麦子、水稻、甘蔗、葡萄、欧洲语言文字、基督教等则随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这段材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
    A、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 B、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C、使世界贸易中心转至美洲 D、使西欧拥有新的殖民航线
  • 15. 文献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规定出自《权利法案》这一文献的是(    )

    A、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 B、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农奴有人身自由,地主不得买卖农奴 D、人人生而平等,都享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 16. 19世纪中期,“全世界都必须到英国购买铁轨”“英国生产的花布覆盖了全世界”。据此推知,英国(    )
    A、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C、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D、推动了“三国协约”的形成
  • 17. 1920年苏联粮食产量只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一半,工业产值只有战前的13.8%,生活必需品十分缺乏,经济形势严峻。工人中出现悲观失望情绪,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爆发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农民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1921年苏俄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依据材料判断苏俄实施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加快发展市场经济 B、维护和巩固苏维埃政权 C、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D、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
  • 18. 下图为1925-1945年美国失业率曲线图。造成A段失业率急剧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内战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经济大危机 D、美苏“冷战”
  • 19. 下表是《1937年各大国国民收入与国防开支的比例》,可用于研究( )

    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日本

    国民收入(亿美元)

    680

    220

    100

    170

    60

    40

    国防开支所占比例(%)

    1.5

    5.7

    9.1

    23.5

    14.5

    28.2

    A、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C、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D、欧美各国支持中国的全民族抗战
  •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如火如荼,各国为争取经济和政治独立进行着不懈的斗争。下列史实标志着非洲国家最终实现政治独立的是(    )
    A、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B、古巴建立人民政权 C、1960年非洲17个国家独立 D、纳米比亚独立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21题12分,22题15分,23题13分,共40分。)

  • 21. 阅读下列材料:

    品读经典,穿越时空,历代先贤的智慧和情怀会在你的心灵中慢慢沉淀。

    材料一 中国人通过著书立说实现了文化的薪火相传。据不完全统计,从西汉到清代,古代中国人留下的典籍有18万种,236.7万卷,涉及经学、史学、地理、法律、医药、诗歌、农学等丰富的门类。

    在文化传承中,中国人的“书”也从单调的竹木简演变成了图文并茂的图书。

    ——摘编自肖东发《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

    材料二  历经几千年的风雨,中国人的文化风味都留在了一部部厚重的典籍里。

    ——摘编自《影响中国历史的三十本书》

    材料三  《建国方略》是孙中山先生的《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三本著作的合称。通过对一系列革命挫折的深刻反思,孙中山先生从思想、经济和政治层面对未来中国进行了系统化的设计,字里行间表达出他博大的革命胸襟和深沉的家国情怀。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带着理想未成的遗憾溘然长逝,弥留之际,口中仍念记着“和平、奋斗……拯救中国”。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国人“文化的薪火相传”主要依靠什么途径? 结合所学知识,中国人的“书”从竹木简演化为图文并茂的图书,主要得益于哪些重要的发明?
    (2)、根据所学知识,填写材料二书目中①、②两处被隐去的信息。
    (3)、某位书友建议将(本草纲目)列入《影响中国历史的三十本书》,你觉得好不好?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4)、依据材料三,我们阅读《建国方略》时,除了解孙中山先生的思想主张外,还应从他身上学习什么优秀品格?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典籍应该持怎样的态度?
  •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上的群体……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抗战精神唤起强烈的民族尊严感,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战斗力。回顾抗日战争14年的峥嵘岁月,中华儿女在如此严苛的条件下,始终坚定必胜的信念,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顽强的斗争,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摘编自滕慧君《抗战精神的时代特征与现实意义》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从王进喜、雷锋到焦裕禄;从邓先、郭永怀到黄大年、罗阳,一代代共产党人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赴汤蹈火,他们以坚定信念、无畏气概和高尚人格,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展现了高尚的爱国情怀。

    ——摘编自陈浙闽《奏响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两例中国近代的“外患”,写出催生中华民族“群体觉醒”的不平等条约。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标志“十四年抗战”开始的历史事件,写出抗战中体现民族凝聚力或战斗力的一例史实。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从材料中选取一位人物,结合史实概述他的精神品质。
    (4)、以上材料涉及民族觉醒与民族精神,据此主题谈谈你的感想。
  • 23. 大国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在时间长河中“驾驶航船”的技能和经验,以下材料均摘编自英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一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世界政治家预言,19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舞台将日益受到正在兴起的德国,俄国和美国的影响,然而事实是,这三个国家中的一个国家遭到了决定性的失败;第二个国家在革命中崩溃了,20世纪20年代和以后时期的国际事务似乎仍是以英国和法国的行动为中心。

    材料二【变化中的经济格局(1950-1980)】

    二战以后,不仅莫内等“一代欧洲人”决心创造能免蹈覆撤的新的经济结构,而且还有心肠不错、乐于助人的美国,它愿意以合作的方点为欧洲的经济复兴提供财政援助。

    材料三【矛盾重重的苏联】

    回答:

    (1)、分析材料一,据所学知识回答,德国“遭到了决定性的失败”,俄国“在革命中崩溃”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战后最终形成了怎样的国际秩序?
    (2)、分析材料二,据所学知识回答,二战后欧洲经济复兴的主要原因,
    (3)、分析上图,据所学知识指出B段苏联农业发展较快与哪次著名改革有关?哪一经济模式导致了苏联的发展“矛盾重重”?
    (4)、有人认为,新崛起大国与现存大国必然会发生战争,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