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太和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教学衔接调研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0-07-01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夏商周祭祀时,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而且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战国时期的楚人也认为自己是黄帝后人颛顼的一脉;汉代匈奴也自认为是夏的分支。这一现象(   )
    A、反映了以华夏为核心的文化认同 B、促进了汉代边疆地区的长期稳定 C、表明了华夏文化由祭祀发展而来 D、体现了战国时期楚人大一统观念
  • 2. 公卿的族属是商周政治建构的重要因素。下列商周异、同姓公卿的比例差异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家国同构 B、等级森严 C、君主专制 D、官僚政治
  • 3. 历史学家钱穆说:“严格说来,要到秦汉才是中国历史上正式有统一政府。秦汉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他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秦汉时期实行了(   )
    A、郡国并行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
  • 4. 据记载,唐代始设枢密使,掌文书,基本没有实际权力。后唐改称枢密院,枢密使辅佐宰相,分掌军政。五代后期,枢密使兼宰相再领节度使,枢密使权力达到全盛时期。而宋代枢密院只管军事,与“中书门下”合称“二府"。枢密使权力的演变说明(   )
    A、军事机关的调整毫无章法 B、皇权与相权矛盾得到解决 C、机构调整服务于皇权需要 D、中央与地方矛盾趋于缓和
  • 5. 下图曾是非常流行的《升官图》游戏,图版上标明各种官衔,从“白丁”开始,依照转动的陀螺所获的判语升迁或贬黜,以最先升任最高位者为胜。此游戏反映了(   )

    A、读书致仕和传统社会观念 B、科举致仕改变命运的理想 C、官场等级分明且升迁有序 D、官场黑暗与升迁无常心态
  • 6. 《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上述材料反映了(  )
    A、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古代农业注意因地制宜 C、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 7. 雍正时有人说过:“商人积丝不解织,放与农家预定值;盘盘龙凤腾向梭,九日辛勤织一匹。”苏州道光二年一个碑文上写道:“查民间各户,将经丝交织机匠工织”。各户把经丝等原料及一些工具交给机匠织造,回收成品,机匠“计工受值”。这表明,当时中国(   )
    A、手工业技术水平高超分工细致  B、已出现大量集中生产的手工工场 C、商业资本的规模比较庞大 D、存在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转化
  • 8. 明末绝大多数的日用类书中都有“风月门”“笑谈门”“酒令门”“戏术门”“棋谱门”“琴学门”等字眼。很多书坊主在书名上大做文章,“万用正宗”“万宝全书”“万象全编”等字眼都是日用类书经常采用的书名。对这一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
    A、文化创新取决于印刷术的进步 B、商品经济推动通俗文化发展 C、印刷术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 D、社会转型赖于商品经济推动
  • 9. 宋朝是一个文化开放的时代,涌现出大量的才子、才女,他们在地域分布上都呈现出“东南最盛,京师其次,蜀地第三,其他地区则相当稀疏”的特点。这表明(   )
    A、宋代才女与才子艺术成就相当 B、宋代女子与男子社会地位相同 C、文化盛衰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D、“重文抑武”促使社会文风兴盛
  • 10. 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汉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这说明(   )
    A、抑商政策并不能完全遏制商业发展 B、汉文帝放弃了“重农抑商”的错误政策 C、汉朝政府抑商的法律就是一纸空文 D、封建统治者并不真正实行抑商政策
  • 11.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 12. 据欧阳修、宋祁所撰《新唐史》记载,有唐一代记入忠义列传的有三卷59人,孝友列传的卷26人,烈女列传的一卷47人,外加循吏列传一卷26人,儒学列传三卷68人。据此可知,唐代(   )
    A、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日益稳固 B、科举考试以士人的品德为选拔标准 C、私学兴盛推动了儒学体系的完善 D、科举促进了儒家教化思想深入人心
  • 13. 南朝时,梁武帝“少时学周孔”,“中复观道书”,“晚年开释卷”;陶弘景一手创立了道教的神仙世界,却在晚年宣称,自己是胜力菩萨下凡。这反映出当时(   )
    A、文化信仰的多元化 B、儒学受到严重冲击 C、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D、政府注重道德教化
  • 14. 李贽说:“嗟夫!斗筲小人,何足计事,徒失佳偶,空负良缘,不如早自决择,忍小耻而就大计。《易》不云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明相照,同类相招,云从龙,风从虎?归凤求凰,安可诬也!"从中可以看出,李贽(   )
    A、反对君主专制 B、反对盲从孔子 C、反对封建礼教 D、反对儒学经典
  • 15. 国民政府军委会曾制订了如下作战指导方针:国军以各一部守备华南海岸及华东、华北现阵地,并积极发展游击战,妨害长江下游之航运,牵制消耗敌人。国军主力利用鄱阳湖、大别山地障及长江两岸丘陵、湖沼,施行战略持久。该作战方针指导的是(   )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 16. 根据7月17日周恩来同志一天的行程安排表,推断当时周恩来等主要是为了(   )

    时间

    外交活动

    上午10点

    会见柬埔寨王国外交大臣狄普芳

    中午11:40

    访晤英国外交大臣艾登

    下午1点起

    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越南代外长范文同会谈

    下午4:50

    访晤法国总理兼外长弗朗斯

    A、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举行中印、中缅会谈 B、争取各国支持理解第26届联合国大会提案 C、以“求同存异”推动万隆会议的顺利召开 D、解决朝鲜半岛、“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 17. 1927年5月,国民政府制定的《佃农保护法草案》规定“佃农交纳租税不得超过所租地收获量40%”。1927年6月11日,浙江省政府决定在农村减轻佃农租佃的25%。这些规定(   )
    A、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刺激生产 B、是整顿财政增加税收的重要举措 C、改变了农村基本政治和社会结构 D、符合当时社会实际能够很快推行
  • 18. 1992年被人认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分水岭,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不断探索,1992年后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亮光,这指的是(   )
    A、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B、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决定了实施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 D、初步建立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模式
  • 19. “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该观点主要认为“中体西用”理论(   )
    A、出发点是在中国实现政治变革 B、目的是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 C、为西学在中国传播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D、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
  • 20. 1955年3月1日,丘吉尔在对众议院的一次演讲中指出,新式武器除改变战争外,还改变了国际关系。它不仅威胁着像英国这样的小国的生存,而且威胁着美国和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的生存。丘吉尔断言:“通过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过程,我们完全有可能达到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安全成为恐怖的健壮的孩子。”该材料主要说明了冷战(   )
    A、导致美苏之间不断上升的军备竞赛 B、促进不同国家从对方身上借鉴经验 C、推动亚非拉国家兴起不结盟运动 D、避免了当时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 21. 对于未来国际格局的演变趋势,学术界存在着“多极论”、“两超多强论”、“三极论”等不同观点。这反映了当今世界(   )
    A、处于新旧格局的交替时期 B、各国政治经济实力趋于平衡 C、美国的综合国力盛极而衰 D、第三世界左右国际政治格局
  • 22. 美国南达科他州的一个农民,种植遗传基因作物,驾驶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拖拉机;衣阿华州的一家保险公司,用软件来减少管理层次,并给予工人更大的责任和自主权;佐治亚州的一家纺织公司,用因特网收到世界各地客户的订单。三则材料均反映出哪种经济现象的特点(   )
    A、"福利国家"制度 B、知识经济(新经济) C、经济全球化 D、第三产业
  • 23. 1958年,苏共中央计划三到五年内,将拖拉机等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但在赫鲁晓夫的要求下,不到一年就完成了。结果,大多数集体农庄由于要花费大笔钱财购买机械设备,不得不取消或推迟许多计划内的项目;由于缺乏技术人员,许多拖拉机处于闲置状态,这项改革最终不了了之。由此可见,“拖拉机改革”失败的直接原因是( )
    A、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旧模式 B、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C、操之过急,缺乏科学规划 D、未能调动农民积极性
  • 24. 回顾欧盟的发展历程,我们可知:1970年,欧洲一体化组织被称作EuropeanCommunities;1995年,则被称作EuropeanUnion。从EuropeanCommunities到EuropeanUnion称呼的变化,显示出该组织(   )
    A、实现了区域性货币联盟 B、地域已囊括并冲出欧洲走向世界 C、完成了地区政治一体化 D、合作的规模、领域日趋广泛深入

二、主观题(本部分共三大题,计52分)

  • 25.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在灾害面前,政府承担起抗灾救灾的重要责任,建立起了一整套抗御各种灾难的政策和措施,至今仍然行之有效。

    材料一  通常情况下,地方遇到大的水旱灾害之际,皇帝通常会和宰相等高官商议对策,并颁布诏令,指示地方采取蠲( juān免除赋税)免、赈济等具体的措施来对灾区进行救济。为更好地指导地方救灾,唐朝皇帝还多次派遣使臣以宣抚使、赈给使名义亲临灾区,勘查灾情,临机指挥救灾。对于那些在地方救灾过程中处置得当,表现突出的官员予以褒奖,而对于那些弄虚作假,无所作为的官员给予严惩。另外,多数皇帝还会下诏反省和检讨自己的过失,并采取避正殿、减膳撤乐、虑囚、求言等禳灾措施来应对自然灾害的发生,虽然这些举措对于灾民没有物质上的帮助,但对于修明政风、缓和灾区社会矛盾、增强灾民生存的自信心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毛阳光《唐代灾害救济实效再探讨》

    材料二  面临1929年全国范围的水灾,国民政府向社会发行赈灾公债1000万元,年息8厘,基金由中央银行保管,1938年12月偿清本息。在1931年江淮大水期间,国民政府特设救济水灾委员会,预计以两期发行8000万元公债,年息8厘,以国税担保。除发行赈灾公债之外,也由政府向美国争取到了45万吨麦贷用于救灾。灾害发生之后,国家除承担起“救荒活命”的重任,还积极采取了疏河流、巩固防、修堵决口等措施等来进行灾后重建。

    ——摘编自刘方健《中国历史上的救灾思想与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救灾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南京国民政府救灾的主要措施并简要评价。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论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点,观点合理,阐述须史论结合)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雍正朝大规模改土归流的过程中,为确保地方稳定,鄂尔泰提出:“若不视有无过犯一概勒令改流,不论不足以服人,兼恐既无以善后。”对改土归流之土司,“虑其住居本地,有党羽相助为非,故远徙以杜其后患。”在改流之地行政设置与内地划一的同时,其他的管理体制也仿内地一并推行。在改流的同时必定会兼顾尚未改流地区的治理,保留土司的地区采取流土并治的措施。改土归流之后,都会辅之以“减免赋役,选用循良,善加抚恤,疏浚江河,挑筑沟坝,垦辟荒芜”等善后措施。清政府重视善后,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对土司地区的控制,从而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一体化。

    ——摘编自李世愉《改土归流与国家治理》

    (1)、根据材料,概括雍正朝改土归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雍正朝改土归流措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