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2019-2020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数学期中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0-06-19 类型:期中考试

一、填空(24分)

  • 1. 400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5.08立方米=立方分米

    390立方分米= 立方米                9.66升=立方厘米

  • 2. 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要表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用统计图比较合适。
  • 3. 一个圆柱形的保温杯,底面直径是4厘米,高是8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平方厘米,容量是毫升。
  • 4. 把一个圆柱体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体积减少12立方分米,原来的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分米,圆锥体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 5. 一个圆锥形容器的底面周长是12.56分米,高是9分米,这个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将它装满水,再倒入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内,这时水面的高是分米
  • 6. 8:5=16:             3.5:7=:8              13 = 45
  • 7. 两个圆柱形容器,它们的高相等,底面半径的比是3:1。它们体积的比是()。
  • 8. 一个比例中,两个内项乘积是1,一个外项是 89 ,另一个外项是
  • 9. 比例尺是1:200000的地图上,实际距离6千米在图上的长是厘米。
  • 10. 根据3.5×8=4×7写出两个比例。

                

  • 11. 一杯饮料,喝了 13 ,还剩 , 已喝的和剩下的比是( :

二、计算(26分)

  • 12. 直接写得数。

    3.5+4.3=           27 ÷ 23 =              3.5÷0.07=         38 × 29  ÷ 38 × 12 =

    13 - 14 = 18- 17 - 67 = 0.32= 215 × 56 × 910 =

  • 13. 解比例
    (1)、13 :x= 1435
    (2)、x28 = 27
    (3)、5:8=105:x
  • 14. 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1)、38 + 512 + 58 + 712
    (2)、415 × 89 + 1115 ÷ 98
    (3)、360÷5÷6

三、选择(10分)

  • 15. 林场中,杨树的棵数比柏树少20%,柏树和杨树的比是(    )。
    A、4:5 B、5:4 C、1:2 D、1:5
  • 16. 一个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相等,底面积也相等,圆柱与圆锥高的比是(    )
    A、3:1 B、1:3 C、9:1 D、1:9
  • 17. 下面各图形中,以直线为轴旋转一周,可以得到圆锥的是(    )
    A、 B、 C、 D、
  • 18. 把右图中的圆柱沿底面直径切开,表面积增加了80平方厘米,这个圆柱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A、80π B、40π C、600π
  • 19. 一个圆柱形水管,内直径是20厘米,水在管内的流速是40cm/秒,一分钟流过的水是(    )立方分米。
    A、30144 B、7536 C、753.6 D、3014.4

四、操作题(10分)

  • 20. 按3:1的比画出下面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再按照1:2的比画出下面平行四边形缩小后的图形。

  • 21. 下图是某飞机场的雷达屏幕,每相邻两个圆之间的距离是20千米。以机场为观测点,飞机A在北偏东30°方向60千米处,请标出飞机B、C、D的位置。

    ①飞机B在北偏西60°方向40千米处。

    ②飞机C在南偏东30°方向80千米处。

    ③飞机D在南偏西60°方向60千米处。

五、解决实际问题(30分)

  • 22. 用铁皮制作一个圆柱形的无盖水桶,水桶底面直径是4分米,高是6分米。做这个水桶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
  • 23. 一个圆锥形黄沙堆,底面周长是25.12米,高是1.5米。如果每立方米黄沙重1.6吨,这堆黄沙大约重多少吨?
  • 24. 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560千米,一辆货车和一辆小汽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货车的速度是小汽车的 35 。相遇时货车和小汽车各行驶了多少千米?(先在图中画一画,再解答)

  • 25. 小明调制了两杯蜂蜜水。第一杯用了30毫升蜂蜜和360毫升水。第二杯用了500毫升水,按照第一杯蜂蜜水中蜂蜜和水体积的比计算,第二杯应加入蜂蜜多少毫升?
  • 26. 学校选出了68幅美术作品,贴在9块展板上展出。每块大展板贴8幅,每块小展板贴6幅。两种展板各有多少块?(先假设,再调整求出答案。)

    大展板块数

    小展板块数

    美术作品总块数

    和68幅比较

    5

    4

       

      

        

      

    先检验,再写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