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长宁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0-06-10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下列划线词语的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在飞机上俯瞰着祖国的沧海桑田 , 不由得被眼前的美丽景色所陶醉。 B、蜂蜜和蜜蜂两词虽然只是语序不同,俱它们指的是迥然不同的事物。 C、回顾这近30年的教研生涯,我真有一种忝列门墙的感觉,感觉我不配做钱老师的弟子。 D、这些科技含量高的家用产品必将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成为明日黄花
  • 2.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打开微信,我们每天都面对那种“鸡汤”,其实“鸡汤”就是散文的一种,它的受众最广泛。由此,一种“公号体”散文应运而生,一种以3000到5000字的篇幅来表达感受、观点的文体已经确立。它浸润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我们陷在这样的文字里。即使我们非常不愿意承认,但也要面对这一事实,__________。“公号体”带给我们的动辄十万加的阅读量的变化,更带给我们文学观与情感方式的变革。

    ①大众关于散文的审美体系和经典标准已经发生改变

    ②微信时代隐秘改变我们的阅读习惯、审美方式,以及情感交流

    ③也在转变传统散文文体的声音、腔调和语词

    ④“公号体”散文在打破陈规,它转变着读者的思维方式

    A、④①③② B、④③①② C、①②④③ D、④③②①
  • 3. 中文系学生小刚按照中国传统书信礼仪写了几封信,以下最不得体的一项是(   )。
    A、小刚给女同学写的信,提称语用“芳鉴”。 B、小刚给吴教授写的信,启辞用“敬禀者”。 C、小刚给系主任写的信,结语用“如何之处,恭候卓裁” D、小刚给父亲写的信,开头称谓和提称语用“家父如晤”。
  • 4.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最合理的一项是(   )。

    《又自在又美丽》讲述的植物知识确实给人一种专业的感觉:它既讲了___,也讲了___;它既讲了___,又讲了___。当然,它也会对这些植物的生物价值和文化内涵进行解读。

    ①这些植物的生态习性

    ②许多我们司空见惯的植物

    ③这些植物的形态特征

    ④不少我们闻所未闻的植物

    A、②④③① B、④②①③ C、③①④② D、②①④③

二、情景默写

  • 5. 填空。
    (1)、何时倚虚幌,。(杜甫《月夜》)
    (2)、 , 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及,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其中第二境界是“。”
  • 6. 按要求填空。
    (1)、弦弦掩抑声声思,。(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论语〉七则》)
    (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两句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触发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

三、现代文阅读

  • 7.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物质、技术、观念从旧石器时代过渡到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国人的手,从对岩石的认识转变到了泥土。新石器时代,石器制作的特点是除了旧石器的碰、砸、锤、击之外,懂得了磨光的技术。

        ②经过磨制的石器,产生了更准确的造型。而几乎就在那更细致的辨认过程、更缓慢的制造过程中,在人类的手与视觉共同亲近石器造型的漫长时间中,除了实用的、生存竞争的努力之外,忽然产生了“情感”。一件粗糙的石器 , 经过好几万年,在一代一代的抚摸下,变得细致如玉,发出了莹润的光泽。仿佛那冰冷而无感的石块,经过几百万年人类的亲近,也被赋予了美丽的生命。

        ③“美”产生了。“美”是几万年,几十万年,在辛苦而沉重的生存竞争中完成的一个典型。当人类向新的物质过渡时,那种对陪伴了自己几十万年的旧的物质的依恋,便完成了人类最初的“美”的情感。不再发生实际作用的石斧,被供奉起来,作为对人类过去文明的纪念。石斧的作用和造型在第一代供奉人的心中,都能引起共鸣,是实际操作的经验。逐渐地,石斧的作用淡薄了,剩下的便只是单纯的造型,这造型在人们心中产生唤起远古经验的象征意义。于是,石斧变成了玉斧,人们用更美好的质地、用更精细的手工来纪念它。 “艺术”与“实用”分开了,玉斧又变成了玉圭,代表了社会上或政治上的地位,“艺术”与“伦理”结合,原始的作用与美的欣赏一并对人发生影响。然后,伦理的因素也淡薄了,玉圭成为单纯的“美”的欣赏。从岩石到泥土,我们的祖先经历了第一次物质的大更换。就像以后的从泥土改换成金属,改换成木材,改换成化学材料一样。每一次的物质改换都使人类一方面感觉着对新的材质的兴奋,而另一方面又感觉着对旧的难以割舍的情感。新石器时代最大的特征是农业的产生与陶器的制作,这两样文明都说明着人类对“泥土”这种物质特性的发现。泥土特性的认识经过要比岩石复杂。岩石的认识是直接在它的质地与形状上去辨别,用击打、摩擦的方法,改变它的造型。但是,对泥土的认识,是经过了它渗水溶化的特性、被捏塑的特性,到晒干或烘焙以后形制固定的特性,其中认识的过程需要有更复杂的记忆累积。我们知道,最初的猿人,还是像今天看到的狗和牛马一样,口渴的时候,伏下身去,就近河面来饮水。不知道要经过多少年代手的进步,这个在制作器物中逐渐被开发出来的“手”才具备了新的能力。当他在砍砸石器、磨制石器中,逐渐使得手更灵活、更敏捷了。终于,他可以不伏下身就喝,而是用手捧起水来喝。这时,这合拢的双手形成的一个半圆凹曲的形状,便在他的脑中形成了一个造型的概念。

        ④这也许是人类文明中的第一个“碗”吧。映现在波光粼粼、永不停息的大河上,这凝视着自己双手的人,似乎想起了什么。他要努力把这双手形成的形状,和什么相同的东西联系在一起。也许,是那雨天时被他踩过一脚的泥坑,当天气晴了以后水分逐渐蒸发,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脚印形状的凹洞,等到再下雨时,那凹洞便聚满了水。他也许联想到更为复杂的经验,我们不知道。我们感兴趣的,是在于这个在河边凝视着自己双手的人,如何把双手合拢可以捧水的这个“观念”和某种“物质”联系在一起。《易·系辞》中所说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便是“观念”与“物质”的并重。

        ⑤当一个造型的观念和某一种物质一旦联系在一起,几乎就是生物界精子与卵子的结合,一个受精卵已经完成,剩下的只是等待它成长而已。如同一个“观念”和“物质”结合了,剩下的只是等待手努力在“技术”上去完成它。这个把双手合拢盛水的“观念”与泥土这种“物质”联系在一起的人,已经完成了一个“碗”,也许当他第一次用湿润的泥土捏出了这个形状,便兴奋地跑到河边,用它去盛水,不想这“碗”便溃散溶化了。于是,他又必须把这湿润的泥土形成的“碗”与晒干、与烘焙等等泥土变硬固定的认识联系在一起。人类是在这样的一步一步认识的过程中完成了文明的创造。是生存的意志使手进步了,手的进步又促成了许多认识能力的开发和物质特性的了解。手再回过头来,要求物质屈服于“技术”为这个“观念”服务。是“手”与“物质力”“观念”与“技术”互动的结果产生了我们的造型美术。

        ⑥中国,和其他各个民族一样,从岩石和泥土开始了他们美的故事。

    (节选自蒋勋《美的沉思》)

    (1)、第③段中加点词“伦理的因素”在文中具体指的是
    (2)、下面对文章第③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产生最初的“美”的情感离不开辛苦沉重的生存竞争。 B、从石斧变成玉斧意味着斧的审美功能取代了斧的实用功能。 C、农业的产生和陶器的制作是人类第一次物质大更换的结果。 D、记忆累积是人类认识泥土特性比认识岩石特性复杂的原因。
    (3)、下列选项不符合第⑤段所说的“观念”与“物质”结合情况的一项是(     )
    A、鲁班发明细齿状的锯子 B、王维创作《雪中芭蕉图》 C、昆曲演员苦练水袖功夫 D、小孩子在沙滩上堆“城堡”
    (4)、作为一篇美学散文,本文在说明“美”如何产生的过程中运用了形象化的语言。请以第④段画线句为例,对其作用进行分析。
    (5)、文章结尾写到“中国,和其他各个民族一样,从岩石和泥土开始了他们美的故事”。结合全文内容,分条梳理创造这一“美的故事”的过程。
  • 8.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吃茶

    凌叔华

        ①当太阳拥着早霞出来后,小鸟吱喳的闹了两个钟头,花影渐渐的被描在一间闺房的窗上。那鸟雀的啼歌跟着不相识的春风,直冲进芳影小姐闺帷,把她吵醒了。

        ②“几点钟了?”芳影搓搓眼睛低声的问。

        ③“很早呢,才打九点。小姐还歇会儿罢。“一个女仆陪笑回答,提着水壶走了出去。

        ④芳影仍旧闭目养神,但耳际一阵一阵的鸟声和街外小贩的叫号,使她不能再睡了,她沉思道:“其实昨晚看完电影已经十一点半了,睡时已经一点,怎样再也不困了……呀,昨晚见的淑贞的哥哥,相貌真是不俗,举止很是文雅……他很用神和我谈话……他跟我倒茶,拿戏单,捡掉在地上的手帕,临出戏院时,又帮我穿大氅……唔,真殷勤……出戏院时,他搀扶我上车后,还摘下帽子,紧紧地望了我一会儿呢……”

        ⑤“哦,淑贞说他们今天要去公园听音乐,很好的音乐,邀我务必同去。她又说今天下午接我……那末我应当早些起来收拾收拾。”

        ⑥芳影起来慢慢的踱到妆台前坐在椅上。此时女仆进来倒洗脸水,擦镜子,摆香粉和梳头的用具,忙成一片。她默默地对着镜子出神。

        ⑦她洗漱完便梳头,一会想到自己正当芳菲时候,空在“幽闺自怜”;年华像水一般流去了,眼便蓄着一眶泪,一会儿想起昨晚看电影时;喁喁细语的光景,脸上便立刻有些发热,心里跳起来。

        ⑧不多时把头发梳好,又重施一回粉,后来才把发抿齐。打扮完,对着镜子又出了回神。

        ⑨午饭后,她在闺房,窗上花影因日光忽明忽暗,花枝因微风摇曳,婀娜生姿,她定定地看着,只觉得心里满满的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正在怅惘,忽见仆人进来回:

        ⑩“王先生和王小姐来了。”

        ⑪“请到客厅吧,”她说完又走到镜台前,重扑粉,掠抿一回发,然后走入客厅。她心内怯怯的,因为她向来不大与青年男子来往,平常偶然碰到表兄弟,还要脸红红的回避呢。近年她见社会潮流变了,男女都可以做朋友,觉得这风气也得学学。

        ⑫她来到客厅,淑贞和她哥哥立刻站起来招呼。

        ⑬仆人递上茶来,她让了回茶,仍和淑贞说了些闲话。

        ⑭“你已经和伯母说了我们去听音乐吧。我们去好吗?”淑贞说。

        ⑮“说了。请用了点心再去,令兄第一次来,一点吃的东西也没有,太寒伧了。”芳影说完,见淑贞的哥哥坐在一旁用茶,很是恭谨,很想和他说几句话,但想不起说什么好,只得不安又热切地沉默着。

        ⑯他们三人坐汽车去了。她觉到淑贞的哥哥处处都对她用心,上车又扶她上去,下车又搀她下来,走山石或过桥的时候,他都要上前搀扶她,唯恐她遇了不测的危险:且提了她的手袋及大衣紧紧相随,丫头使仆都没有他那样谨慎小心。

        ⑰快下太阳时候,他们送她回到家来。临行时,他说今天下午一同游玩得很乐,他又

        很诚恳的叮嘱她三十号务必请去北京饭馆吃茶。

        ⑱从那回同游公园以后,芳影整天都觉得心口满满的,行也不安,坐又不宁,最厌同人说话,不知不觉的与许多素日亲近的人疏远,只有那妆台上一方镜子,她不但不想疏远,还时时刻刻想去看看它。她对着镜子,每每抿嘴微笑,翻过身去不迭的照后身及左右。这样的过了一个星期。一天早晨她妆罢后倚在窗栏看着暖和的太阳照着廊下一盆粉色玫瑰花,那些花浸在日光里特别鲜艳,她正在赞叹,忽见仆人递给她一信,上写“西四王绒”,她腮上立刻热起来,心里亦跳,急走到内房,才把信拆开,一看乃是一个请帖:

        ⑲“张梅先女士与王斌先生订于本月三十日下午二时在北京饭店行结婚礼,恭请光临”

        ⑳这请帖好似一大缸冷水,直从她头上倾泼下来。起先昏惘冰冷的,后来又有些发暖,不多会儿仍旧发凉,她一阵一阵的说不出的难受。

        ㉑她正在很懊丧的垂泪,淑贞在窗外一边走进来嚷道:

        ㉒“芳影姐姐在家吗?我哥哥三十号便行结婚礼,我来找你搀新娘子。姐姐,你的身材和新娘子的配起来很好,你答应了罢。我求你!”

        ㉓芳影神色已经够灰淡,只好有声无气的答道:

        ㉔“我从来没做过搀亲的,恐怕做不来。近来又很不舒服,也许要生病,你还是另找人罢……”

        ㉕淑贞并未发觉她的低沉与落寞,反而在一旁絮絮聊起许多有趣的的新闻,芳影虽不完全听见,倒也减去不少懊恼寂寞。末了一段话最使芳影不能不听的就是她谈到一个拐脚的小姐,她说:

        ㉖“好笑的很,中国人吃饱了饭便想到婚嫁的事。自从我哥哥回国后就有许多人请茶请饭,有一天黄家——就是,石坊桥的黄家——请哥哥到来今雨轩吃饭,我也去了。他们的二小姐,跛了一只脚的,你大约亦看见过,坐着倒看不出来,走起来,才觉出。她在园里走动时上山下山,过桥或是开门,我哥哥就搀扶她,她手里拿的东西,哥哥也替她拿着。这不打紧,黄家忽然托人示意,叫哥哥去求婚。我哥哥很是好笑,不用说他已经在外国和张小姐订了婚,就是没有,我家那里肯说一个跛小姐呢?但是过后黄家的人都说既然他不属意他家的小姐,为什么搀扶她,服侍她,那样卖小心呢?我哥哥知道了又是生气,又是好笑,他说男子服侍女子,是外国最平常的规矩。芳影姐姐,你说好笑不好笑?”

        ㉗芳影此时觉得有说不出的一种情绪,她嘴边微微显露一弧冷冷的笑容,窗上的花影,依旧是因风摇曳,日光却一阵阵的浅淡。她眼望着,迟迟的说:“外国……规矩……”

    (选自1925年4月25日《现代评论》1卷20期,有删改)

    (1)、第⑨段写到了“窗上的花影”,有什么艺术效果?结合画线句进行分析。
    (2)、第㉖段,淑贞讲述了“黄家跛脚小姐”的事情,似乎与全文内容并不相关,试析此段在文中的作用。
    (3)、小说的标题为“吃茶”,但纵观全文作者并未具体展开“吃茶”的情节。探究本文以“吃茶”为题的用意。
    (4)、沈从文在评价凌叔华小说时说,“她(凌叔华)能保持一个作家的平静,淡淡的讽刺里,却常常有一个悲悯的微笑影子存在”。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理解。
  • 9.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美,编织于生活世界

    刘晓丽

        ①这是一朵含苞待放的玫瑰,那是一个美的世界,于是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玫瑰花的美是怎么来的?谁赋予事物以美?其实我们如此这般提问,就把问题推向了不归之途:事物在一边,美在一边,我们怎么把事物和美黏在一起的?黏合剂是什么?

        ②我们先不提问,更不急着思考问题的答案,看看日常生活中的实情是怎样。你送你喜欢的人一束玫瑰花,而不是送一束狗尾巴草,为什么?玫瑰花是一种蔷薇科植物,狗尾巴草也是一种植物,但是你送的是玫瑰花不是送蔷薇科植物,你送玫瑰花是送美丽传达爱意,这一点你与你喜欢的人都能感到。不敢想象,你送狗尾巴草给心爱的人会有什么结果。

        ③我们本来就生活在一个时而花团锦簇、时而凄风苦雨的世界中,这个世界中的事物带着各种价值向我们显现,构成我们生活世界的不是洗去美丑的赤裸裸的事物。我们看见西施走来,翩若惊鸿,而不是看见一个如此这般的几何形状在移动,然后把美附加在这堆几何形状上。人类本来就生活在草木扶疏、风花雪月的世界上,没有人类,草木、日月、山川就已经存在了,但不是扶疏的草木,不是明媚的春光、壮丽的山川,当然也没有凄风苦雨,这些都是人类感到的美好和凄凉,但这些美好和凄凉却不是人类任意附加到草木、日月、山川上去的。

        ④退一步想,就算人类有本事可以把美丑贴到事物上去,我们还可以问:美的世界的“蓝图”在什么地方?我们要把美贴到玫瑰花上,贴什么呢?如果要修补这个世界,或者说,要把美加到这个世界上,但我们并不知道要加什么,因为我们没有一个加上美之后的世界蓝图。反过来说,如果说“蓝图”就是世界之所是,就是世界本来的样子,那么,既然世界本来的样子是一个美丑杂陈的世界,我们干嘛还要去贴美丑的标签呢,看其本来的样子不就可以了吗?

        ⑤其实我们在“贴”的过程中,是羞羞答答地“贴”,先把世界还原成一些没有美丑的没有价值的事物——抽象事物,然后再凿补美学、伦理学等一些价值,在凿补的过程中,却把我们早已看到的、世界本来就如此向我们显现的美和善贴到这些抽象的事物上去,其实这些东西一直在指引着我们,虽然我们暗中知道,但是我们却不加承认或者有意遗忘了。

        ⑥我们反对美在主观,也反对美在客观,同样反对与之相关的两种主客观统一的思考模式:一种是刺激模式——这是一束玫瑰花,我是一个人,玫瑰花作用于我,在我这产生了一种感觉、一种美;一种是附加模式——这是一束玫瑰花,或者叫做审美客体,我们人是有感情有情绪的审美主体,人们把自己的情绪、感觉涂抹在玫瑰花上,美是人附加到事物之上的属性。这两种思路其实殊途同归。

        ⑦要看看我们如何和周遭世界打交道的实情。一朵玫瑰花在那儿,我们可以研究它,可以利用它,还可以迷恋它。人类祖先或者我们儿时,对世界知道不多,事物以一种有意义的或者神秘的方式进入我们的视野,被我们喜欢着或者恐惧着;随着人类成长或者我们自己长成大人,我们开始分析研究以至于利用这个世界上的事物,以便我们生活得更好,这时事物会被洗去意义变成抽象之物,如医生给西施做手术时,就要无视其美貌,而把她看成一个需要治疗的生理机体。但是我们对事物原有的那种迷恋从未消失过。比如初春的傍晚,我们不经意的一瞥,眼睛被一团迷雾般的景物吸引,抬头仰望,在微风吹动下雪白的花瓣,优雅灵动地飘落下来,我们仿佛被一种神奇的力量吸引,心为之一动。我们会感慨到:好美的樱花呀,然后继续匆匆赶路。这时的美,无遮无盖无隐无藏。

        ⑧我们原来就有那些美的、善的观念,这些观念就编织在我们的世界中,没有这些观念,就构不成我们人类生活,是这些观念在掌控我们的日常生活,而不是我们掌控或认识他们,真、善、美规定了生活,使生活成为可能。当然生活还有许多重要事情要做,比如研究自然、探索自然、利用自然等等。但是在我们做美学、伦理学研究时,反而不承认真、善、美本来编织在生活世界中,而是学习自然科学的思考方式,先洗去事物所有价值——善恶美丑,再考虑其可利用性,并编织一套套抽象的理论神话:美在主观,美在客观,美在主客观统一。

    (选自《美在主客观统一吗》,有删改)

    (1)、第⑥段加点词“殊途同归”在文中具体是指
    (2)、以下对花之美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花可刺激人的美感,人也可赋予花美丑。 B、花之美可以因人而异,也可让人有共鸣。 C、花本无美丑,其美丑是由赏花的人决定。 D、花自有美丑,其美丑有一定的客观标准。
    (3)、第④段论证了美丑不是由人类任意附加到事物上这一观点,请概述其论证思路。
    (4)、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
    A、没有人类,世界上依然会有明媚的春光、壮丽的山河。 B、美的世界不是没有“蓝图”,而是不止一个“蓝图。 C、“美在主观”和“美在客观”的认识有着相同的问题。 D、自然科学不需要审美,其发展要能够抗拒审美的诱惑。
    (5)、“玫瑰花”的例子在文中多次出现,请对其在论述中的作用加以评析。
  • 10.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今生今世的证据  刘亮程

        ①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毀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没用处了。我们搬去的地方会有许多新东西。一切都会再有的,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转。

        ②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不知道回过头说一句: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房子,你能撑到哪一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最好留下一小块泥皮,即使墙皮全脱落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冲刷不到的那个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木和铁钉,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③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④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那是我曾有过的生活吗。我真看见过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我真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那只鸟在叫。我真的沿那条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背后是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他的那条好腿一下一下地捣着地。我真的有过一棵自己的大榆树?真的有一根拴牛的榆木桩,它的横杈直端端指着我们家院门,找到它我便找到了回家的路。还有,我真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在那时候,那些东西不转身便正面背面都领受到月光,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

        ⑤现在,谁还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谁会看见一场一场的风吹旧墙、刮破院门,穿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把所有所有的风声留在他的一生中。

        ⑥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的梦。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同长大仍旧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的那一场一场的风,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⑦我回到曾经是我的现在已成别人的村庄。只几十年功夫,它变成另一个样子。尽管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许多年前他们往这些墙上抹泥巴、刷白灰时,我便知道这些白灰和泥皮迟早会脱落得一干二净。他们打那些土墙时我便清楚这些墙最终会回到土里——他们挖墙边的土,一截一截往上打墙,还喊着打夯的号子,让远远近近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在打墙盖房子了。墙打好后每堵墙边都留下一个坑,墙打得越高坑便越大越深。他们也不填它,顶多在坑里栽几棵树,那些坑便一直在墙边等着,一年又年,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

        ⑧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一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嘹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死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一粒土样归于沉寂。还有,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

    ⑨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选自《一个人的村庄》)

    (1)、有人认为第④段画线部分可以删去,你认同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2)、赏析第⑨段加点词“踏踏实实”的表达效果。
    (3)、分析第⑥段在文中的作用。
    (4)、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四、诗歌鉴赏

  • 1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________  黄庭坚(一说刘潜)

        落日塞垣路,风劲戛貂裘。翩翩数骑闲猎,深入黑山头。极目平沙千里,惟见雕弓白羽,铁面骏骅骝。隐隐望青冢,特地起闲愁。

        汉天子,方鼎盛,四百州。玉颜皓齿,深锁三十六宫秋。堂有经纶贤相,边有纵横谋将,不作翠蛾羞。戎虏和乐也,圣主永无忧。

    注:①骅骝:周穆王八骏之一,泛指骏马。

    (1)、根据形式判断,本词的词牌名是(      )。
    A、水龙吟 B、生查子 C、浣溪沙 D、水调歌头
    (2)、对本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点明时间、地点、天气,日落后,在狂风呼啸下,词人与几位猎手,披上貂裘,策马深入黑山。 B、第三句以“骇”字点明当时的紧张氛围,千里黄沙,一望无际,手持雕弓白羽箭的猎手们即使行猎仍然不放松半点警惕。 C、第四句中当词人在茫茫草原上望见远方若隐若现的青冢――即昭君墓时,不由触景生情,引起下阙,抒发愁思。 D、这是一首边塞行猎词,风格遒劲,气势豪迈,寓评论于叙述之中,内涵丰富,极具艺术感染力。
    (3)、作者是如何抒发“闲愁”的?请结合下阙作分析。
  • 12.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渡江 [明]李东阳

    秋风江口听鸣榔,远客归心正渺茫。

    万里乾坤此江水,百年风日几重阳。

    烟中树色浮瓜步,城上山形绕建康。

    直过真州更东下,夜深灯火宿维扬。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①九日渡江:成化十六年,李东阳被派为应天(今南京)乡试考官,放榜后,由南京渡江往扬州北上,时逢重阳,遂作此诗。 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代宗广德元年,官军先后收复河南河北,安史之乱终于平息,杜甫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听到这一消息,遂作此诗。

    (1)、下列对两首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的韵脚相同。 B、两首诗都有对仗句。 C、两首诗并非都是首句入韵。 D、两首诗中只有一首是七律。
    (2)、下列对两首诗写法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日渡江》第一联由景入情。 B、《九日渡江》第二联即景抒情。 C、《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首句领起全篇。 D、《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诗人的行踪为主线。
    (3)、“烟中树色浮瓜步,城上山形绕建康。直过真州更东下,夜深灯火宿维扬”与“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都连写四处地名表达“归心”,请比较其表达效果。

五、文言文阅读

  • 1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耶律大石传

    (元)脱脱

        ①耶律大石者,世号为西辽。大石字重德,太祖八代孙也。通辽、汉字,善骑射,登天庆五年进士第,擢翰林应奉,寻升承旨。辽以翰林为林牙 , 故称大石林牙,历泰、祥二州刺史,辽兴军节度使。保大二年金兵日逼天祚播越与诸大臣立秦晋王淳为帝。淳死,立其妻萧德妃为太后,以守燕。及金兵至,萧德妃归天祚。天祚怒诛德妃而责大石曰:“我在,汝何敢立淳?”对曰:“陛下以全国之势,不能一拒敌,弃国远遁,使黎民涂炭。即立十淳, 皆太祖子孙,岂不胜乞命于他人耶?”上无以答,赐酒食,赦其罪。

        ②大石不自安,遂杀萧乙薛、坡里括,自立为王,率铁骑二百宵遁。北行三日,过黑水,见白达达详稳床古儿。床古儿献马四百,驼二十,羊若干。西至可敦城,驻北庭都护府,会威武、崇德、会蕃、新、大林、紫河、驼等七州及大黄室韦、敌剌、王纪刺、茶赤剌、也喜、鼻古德、尼剌、达剌乖、达密里、密儿纪、合主、乌古里、阻卜、普速完、唐古、忽母思、奚的、纠而毕十八部王众,谕曰:“我祖宗艰难创业,历世九主,历年二百。金以臣属,逼我国家,残我黎庶,屠翦我州邑,使我天祚皇帝蒙尘于外,日夜痛心疾首。我今仗义而西,欲借力诸蕃,翦我仇敌,复我疆宇,惟尔众亦有轸我国家,忧我社稷,思共救君父,济生民于难者乎?”遂得精兵万余,置官吏,立排甲,具器仗。

        ③延庆三年,班师东归,马行二十日,得善地,遂建都城,号虎思斡耳朵,改延庆为康国元年。三月,率七万骑东征。以青牛白马祭天,树旗以誓于众曰:“我大辽自太祖、太宗艰难而成帝业,其后嗣君耽乐无厌,不恤国政,盗贼蜂起,天下土崩。朕率尔众,远至朔漠,期复大业,以光中兴。此非朕与尔世居之地。”行万余里无所得,牛马多死,勒兵而还。

    (节选自《辽史·卷三十·本纪第三十》有删节)

    注:①林牙,辽时官名。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曰()    ②其后嗣君乐无厌(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惟尔众亦有我国家(

    A.怀念   B.痛惜    C.顾念     D.痛苦

    兵而还(

    A.约束   B.强制    C.收住缰绳    D.率领

    (3)、请用“/”画出下列句子中三处需要停顿的地方。

    保大二年金兵日逼天祚播越与诸大臣立秦晋王淳为帝。

    (4)、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金以臣属,逼我国家,残我黎庶,屠翦我州邑,使我天祚皇帝蒙尘于外,日夜痛心疾首。

    (5)、第②段耶律大石能得到精兵万余的原因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6)、耶律大石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 1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通蔽

    (清)方苞

        ①誉乎己,则以为喜,毁乎己,则以为怒者,心术之公患也;同乎己,则以为是,异乎己,则以为非者,学术之公患也。君子则不然。誉乎己,则惧焉:惧无其实而掠美也;毁乎己,则幸焉:幸吾得知而 改之也,同乎己,则疑焉:疑有所蔽而因是以自坚也;异乎己,则思焉:去其所私以观异术,然后与道大适也。

        ②盖称吾之善者,或谀佞之虚言也;非然,则彼未尝知吾之深也。 吾行之所由,吾心之所安,吾自知之而已。若攻吾之恶,则不当者鲜矣,虽与吾憎怨,吾无其十或实有四三焉。与吾言如响,必中无定识者也;非然,则所见之偶同也。若辨吾之惑,则不当者鲜矣。理之至者,必合于人心之不言而同,然好独而不厌乎人心,则其为偏惑也审

        ③吾友刘君古塘,行直而清。其为学常自信而不疑,心所不可,虽古人之说不苟为同也,而好人之同乎己。夫古人之说,不能强吾以 苟同,而欲人之同乎己,非心术之蔽乎?知君者,犹以为自信之过也;不知者,将以为有争气也[18]。君与吾离群而素居久矣,会有所闻,书以质之。

    (1)、下列说法,作者全都认同的一组是(     )。

    ①誉乎己,则以为喜,毁乎己,则以为怒者

    ②盖称吾之善者,或佞之虚言也

    ③誉乎己,则惧焉;毁乎己,则幸焉

    ④其为学常自信而不疑

    ⑤虽古人之说,不苟为同也,而好人之同乎己

    ⑥若攻吾之恶,则不当者鲜矣,虽与吾有憎怨,吾无其十或实有四三焉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③⑥ D、②⑤⑥
    (2)、可填入第②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
    A、 B、 C、 D、
    (3)、赏析第①段画线句。
    (4)、本文以“通蔽”为题,第②段中却并未出现“蔽”字。结合全文,分析第②段和“通蔽”的联系。
  • 1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伶传 [清]侯方域

        ①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如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②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风》所谓椒山先生者。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③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辙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④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

        ⑤其夜,华林部过马伶:“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付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⑥马伶名绵,字云将,其先西域人。

    (选自《壮悔堂文集》,有删改)

    (注)①候方域:明末清初散文家,复社领袖,对权奸魏忠贤及其余孽阮大铖等进行过斗争。②顾秉谦:明万历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依附魏忠贤。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其士女之桃叶渡()   ②梨园以技者(

    (2)、选择正确解释。

    无虑数十辈()          A.不愁   B.大约  C.不及  D.不要扰乱

    ②遍金陵之贵客文人()  A.请     B.召集  C.证明  D.征收

    (3)、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4)、为第②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B、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C、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D、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5)、本文为什么在马伶第二次竞演后才交代他三年学艺之事?请写下你的想法。
    (6)、本文写两次竞演,详略有别,请分析略写第二次竞演的原因。
  • 16.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吾庐记 [清]魏禧

        ①季子礼,既倦于游——南极琼海,北抵燕,于是作屋于勺庭之左肩,曰“此真吾庐矣”,名曰“吾庐”。庐于翠微址最高,群山宫之,平畴崇田,参错其下,目之所周,大约数十里,故视勺庭为胜焉。于是高下其径,折而三之。松鸣于屋上,桃、李、梅、梨、梧桐、桂、辛夷之华荫于径下。架曲直之木为槛,垩以蜃灰,光耀林木。

        ②客曰:“斗绝之山,取蔽风雨足矣,季子举债而饰之,非也。”或曰:“其少衰□?其将怀安也?”

        ③方季子之南游也,驱车瘴癞之乡,蹈不测之波,去朋友,独身无所事事,而之琼海。至则飓风夜发屋,卧星露之下。兵变者再,索人而杀之,金铁鸣于堂户,尸交于衢,流血沟渎。客或以闻诸家,家人忧恐泣下,余谈笑饮食自若也。及其北游山东,方大饥,饥民十百为群,煮人肉而食,千里之地,草绝根,树无青皮。家人闻之,益忧恐,而季子竟至燕。

        ④客有让余者曰:“子之兄弟一身矣,又唯子言之从,今季子好举债游,往往无故冲危难、冒险阻,而子不禁,何也?”余笑曰:“吾固知季子之无死也。吾之视季子之举债冒险危而游,与举债而饰其庐,一也。且夫人各以得行其志为适。终身守闺门之内,选耍趑趄,盖井而观,腰舟而渡,遇三尺之沟,则色变不敢跳越,若是者吾不强之适江湖。好极山川之奇,求朋友,揽风土之变,视客死如家,死乱如死病,江湖之死如衽席,若是者吾不强之使守其家。孔子曰:‘志士不忘在沟壑。’夫若是者,吾所不能也。吾不能而子弟能之,其志且乐为之,而吾何暇禁?”

        ⑤庐既成,余为之记。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

    (注)①季子礼:魏禧之弟,名礼,自号季子。②垩以蜃灰:涂刷蚌壳粉。垩,涂刷。蜃灰,蚌壳烧成的灰。③选耍趑趄:怯懦不前。

    (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B、 C、 D、
    (2)、对第④段“余笑曰”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季子冒险危而游与饰其庐都要借债,所以性质相同。 B、季子本是性格懦弱的人,鼓励其出游是为了锻炼他。 C、我不赞同季子冒险危而游,但会尊重他自己的选择。 D、季子所为顺乎本心,慷慨无畏,哪怕危险我也支持。
    (3)、对第①段画线部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描写兼顾了远近高低,视角多变。 B、色彩丰富且富有层次,虚实相生。 C、描写外景,对庐舍内景只字不提。 D、用简笔勾勒概貌,用繁笔详述布置
    (4)、本文题为“吾庐记”,但直接写“吾庐”的文字很少,是否脱离了记的对象?请加以分析。

六、材料作文

  • 17. 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人说,一个人不仅要知道该做什么,更要知道不该做什么。

  • 18. 根据材料完成作文。

        带伞时不下雨,不带伞时偏偏下雨,生活中难免遇到与此类似的事。

    你对这类遭遇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