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安达七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第一次网络检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0-06-05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 1. 应劭《风俗通义•佚文》述:“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材料表明(   )
    A、牛耕在农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B、牛耕在当时开始出现 C、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 D、农耕经济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
  • 2. 宋代诗人叶茵在《田父吟》中写道:“桃花深映水边庄,夫妇相携笑语香。耕耨有粮蚕有种,丁男戽水妇要桑。”此诗反映了(    )
    A、小农经济的自给性 B、田园生活的艰难性 C、农业生产的富足性 D、男耕女织的分工性
  • 3. 商朝的商业十分繁荣,有“商葩翼翼,四方之极”之称。与这种繁荣景象相关的因素是(   )
    A、产生职业商人 B、私商成为商人主体 C、集镇夜市兴旺 D、形成大的商帮
  • 4. 宋真宗时因“京师衢巷狭隘”,加以开广。由于店铺开设越来越多,有的店铺连通衢大道也要侵占一番,因而到宋徽宗时候,不得不征收“侵街房廊钱”。这反映出当时(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C、城市中坊市界限被打破 D、官府不再监管市的交易
  • 5. 明代以前,中国的商人活动是单个的、分散的,没有出现具有特色的商人群体,是有商无帮的,但明清出现了商帮,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商品经济的繁荣 C、商人地位的提高 D、对外贸易的活跃
  • 6. 唐宋时期,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等沿海港口城市都繁盛一时。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造船技术先进 B、航海技术的发达 C、海上贸易兴盛 D、晓市、“夜市”繁华
  • 7. 明代后期,有学者谓:江南一带,以前“四民各有定业,百姓安于农亩,无有他志……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士、农、工、商结构被彻底打破 B、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C、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人们的观念 D、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 8. 公元前 594 年,鲁国进行税制改革,其措施被史学界称为“初税亩”。“初税亩”的含义是(   )
    A、最先改变了按亩纳税的惯例 B、最先实行按亩纳税的办法 C、是古代中国征收土地税的开端 D、是古代中国税收制度的开端
  • 9. 汉武帝时下诏规定 有工商业户籍的商人及其家属,都不能占有田地,有敢于违反法令而购买田地的,官府要没收他们的田地,此规定的根本目的在于(   )
    A、抑制土地兼并发生 B、维护小农经济稳定 C、防止国有土地流失 D、防止商人勾结谋反
  • 10. 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 81 年),政府组织召开盐铁会议,有御史说 “今大夫各修太公.祖.管之术,总一盐铁,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是以官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这反映了(   )
    A、盐铁官营严重损害了商人利益 B、盐铁官营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C、汉代重农抑商政策深得民心 D、工商业发展冲击了农业主体地位
  • 11. 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 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
  • 12. “明代‘海禁’政策是与朝贡贸易一起出台的,并构成了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基本内容。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消极抗倭的体现。”这表明,明朝“海禁”政策的出台(   )
    A、受国际和国内形势发展的影响 B、是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要求 C、是明代朝贡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 D、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 13. 清乾隆年间出使中国的马戛尔尼曾说 “吾实未见中国禁止外人在北方各埠贸易之规定明文。其所云云,不过华人欲掩其真正动机,而不欲宣诸口者。”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对外政策的“真正动机”是(   )
    A、限制对外交往 B、维护天朝统治和权威 C、闭关锁国 D、维护封建小农经济
  • 14. 15世纪的欧洲,是一个“充满饥渴”的欧洲。这使他们走上发现新世界之路。这种“饥渴”产生的根源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道 C、统治者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 D、教会鼓励人们去东方传播天主教
  • 15. 历史学家巴若斯在描写一位葡萄牙航海家的航海发现时写道:“船员们惊异地凝望着这个隐藏了多少世纪的壮美的岬角。他们不仅发现了一个突兀的海角,而且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下列有关此次航海叙述正确的是(   )
    A、这位航海家是迪亚士 B、此次航海路线是向东横渡太平洋 C、此次航海抵达了印度 D、此次航海促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 16. “1498 年,达•伽马在印度获得了建立商埠的许可,到 16 世纪中叶他们已经在西非和东亚之间建立 50 多处贸易商埠。”材料中的“他们”最有可能是(   )
    A、葡萄牙人 B、西班牙人 C、荷兰人 D、英国人
  • 17. 据统计,麦哲伦船队的船员来自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葡萄牙人 37 个,意大利人 30 个,西班牙人 100 多个,此外还有佛兰德尔(今属比利时)人.德国人.英国人等。这表明当时(   )
    A、葡萄牙.意大利.法国成为航海活动的领导者 B、各国间加强了航海方面的合作 C、航海活动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D、地圆学说的科学性已得到证实
  • 18. 威尼斯曾是欧洲最富裕和最有活力的城市,但到了16世纪中后期,英国和北尼德兰(荷兰)等地却成了欧洲最有活力的地方。这一变化(    )
    A、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 B、推动了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 C、加快了西欧社会的分化转型 D、反映了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 19.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国家财富的重新分配和社会阶层的贫富分化,主要是因为(    )
    A、金银存量的增加导致通货膨胀 B、丰富的原材料降低了制造业成本 C、西欧的商贸中心由地中海转到大西洋沿岸 D、人们的商业冒险意识和财富观念增强
  • 20. 1651年,英国政府规定有些北美殖民地的土产,如食糖.烟草.棉花与靛青等只可供应英国;凡是产品输入英国,只能由英国船只或输入地区的船只运送,从英国出口的商品,只许由英国船只运送。上述规定的目的在于(   )
    A、削弱西班牙在北美的势力 B、打击荷兰的商业霸主地位 C、维护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D、维护英国在北美的殖民统治
  • 21. 17、18世纪的世界历史以“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为主要内容,主要殖民国家之间展开了一场世界版的“三国演义”。它们是(   )
    A、葡.西.荷 B、英.西.荷 C、英.法.荷 D、英.法.俄
  • 22. 《新全球史》中写道 欧洲.印度.加勒比海以及北美都在1756~1763年发生战事,欧洲人.亚洲人和美洲土著人都卷入了这一场“七年战争”。因此这场战争也被称为一场帝国大战。这场战争(   )
    A、是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开拓市场的表现 B、直接导致了法国君主专制统治的结束 C、与北美反抗英国统治的战争同步进行 D、为不列颠殖民帝国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 23. “1760年,猎奴者捕获了西非人彼得斯,将其带到海岸,贩卖给了法国奴隶贩子。彼得斯坐贩奴船渡过大西洋来到了法国殖民地路易斯安那,可能在此地的蔗糖种植园工作。”上述现象产生的客观影响是(   )
    A、增加了西欧国家的劳动力 B、使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 C、推动了美洲工业化的进程 D、给非洲带来了社会进步
  • 24. 奇波拉在《欧洲经济史》中说 “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 17 世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作者在此要表明的是(   )
    A、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B、海外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必要条件 C、血腥的殖民掠夺为工业革命准备了资本 D、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
  • 25. 英国的“工厂最初是沿着河岸增加的,以后……在人口稠密的内地城镇,工厂也增多了”。出现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棉纺织业实现机械化 B、工厂制度的诞生 C、改良蒸汽机的普遍应用 D、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 26. 马克思说“在工场手工业和手工业中,是工人利用工具,在工厂中,是工人服侍机器。在前一种场合,劳动资料的运动从工人出发,在后一种场合,则是工人跟随劳动资料的运动。”由此可见,工厂制度区别于工场手工业的本质特点是(   )
    A、使用机器大生产 B、工人参加集体劳动    C、生产资料私有化 D、工人的受剥削程度
  • 27. 18世纪末,奥地利作曲家海顿到访伦敦时发现,“雾如此之浓,以至于都可以抹到面包上”,浓雾之下,鸟儿也因无法觅食而从天上跌落下来。当时英国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   )
    A、圈地运动的进行 B、蒸汽动力的应用 C、石油工业的发达 D、电器的广泛应用
  • 28. 1820年前后英国已出现一批专门制造机器的厂家,有专门的技术工人,生产相同型号的零部件。这主要反映了 (   )

    A、  工业革命深入发展 B、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C、内燃机的广泛推广 D、垄断组织开始出现
  • 29.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19世纪上半期,英国积极倡导自由贸易,反对贸易保护,要求降低关税,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英国是最早确立民主制度的国家 B、英国有世界上最广阔的海外市场 C、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 30. 贝尔曾试图说服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投资他发明的“新奇玩意儿”,却被后者当作痴人说梦话而委婉拒绝。这个“新奇玩意儿”最有可能是(   )
    A、电话 B、电灯 C、电影放映机 D、汽车
  • 31. 1888年9月12日,一份报纸对一项发明的描述 “一辆三轮马车在街上行走,前边没有马,也没有辕杆,车上只有一个男人,马车在自己行走。”也有人称为“散发着臭气的怪物”。为马车提供动力的是(   )
    A、车上的人 B、蒸汽机 C、内燃机 D、电动机
  • 32.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新兴的化学工业和电力工业被称为“科学工业”,这主要反映了(   )
    A、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B、企业发展需要科技创新、科学管理 C、新兴工业对工人要求高 D、重工业在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 33.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经济迅猛发展,生产和资本出现集中趋势,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工业生产开始进入大企业时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仅出现在欧洲主要国家 B、促使人类进入工业时代 C、不利于企业的技术革新 D、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 34. 1860年美国轻重工业的比重为2.41,1880年为1.81,1900年为1.21。这说明19世纪晚期的美国(   )
    A、轻工业获得飞速发展 B、轻重工业发展比例逐渐失调 C、重工业发展速度超过轻工业 D、为发展工业忽视了国计民生
  • 35. 在小麦买卖中商人们每天通过电报和海底电缆追踪明尼阿波利斯、利物浦、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格但斯克的价格,他们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贵的地方去卖。这样,世界小麦大体上就按照需求和支付能力来进行供应。对材料信息理解错误的是(   )
    A、技术革命促进了信息的传播 B、世界各地的商业联系加强 C、统一的世界市场正初步形成 D、推动了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二、材料题

  • 36.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 37. 步入近代以来,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500年前后,世界历史开始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及其从欧洲向外界的传播,当然,自16世纪起,尤其是由于欧洲人兼并了美洲以及由此导致欧洲对非洲欧亚事务和世界贸易参与程度越来越高,地区间关系发生了某种急剧的变化。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1780年,英国的铁产量还比不上法国,1848年已经超过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总和,它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生产总和还要多的多,它庞大的远洋船队把数不尽的工业品运往世界各地,再把原材料运回国,加工成工业品,然后再运出去。

    ——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三  第二次工业革命为资产阶级“征服世界”提供了空前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物质手段,新的内燃机和汽轮机动力.新的通讯手段的使用,带来了铁路.轮船等交通工具的革命性变革,使得远程运输更为广泛.安全.便捷。随着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到来,资本输出成为向全球扩张的主要经济手段,……列强最终将世界瓜分完毕。

    ——摘自王斯德《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1)、“1500年前后”推动资本主义从欧洲向外界传播的重大事件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概括该事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40年代英国的世界经济地位。据材料二.三概括促进世界市场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主要途径。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近代前期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