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2020届中考社会法治模拟统考试卷(一)
试卷更新日期:2020-06-01 类型:中考模拟
一、卷有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
1. 图幅相同的金华市地图和浙江省地图相比( )A、两幅地图比例尺一样大 B、金华市地图范围小,但比例尺大 C、浙江省地图范围大,比例尺也大 D、金华市地图的比例尺比浙江省地图小2. 读下图,A点地处( )A、东半球、北温带 B、西半球、中纬度 C、西半球、北温带 D、东半球、高纬度3. 下列关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
①800mm等降水量分界线
②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③一月0℃等温线分界线
④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4. 读下边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1)、野外攀岩活动是指攀爬坡度很陡的天然岩石峭壁,图中 处适合开展此活动。( )A、甲 B、乙 C、丙 D、丁(2)、正常情况下,A处气温比B处( )A、高4.2℃ B、高5.4℃ C、低4.2℃ D、低5.4℃5. 唐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安定,国力增强,被史家誉为“贞观之治”。下列举措有助于形成这一局面的有( )①颁布“推恩令”,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弟 ②完善科举制,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 ③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劳役 ④改变“贵中华、贱夷狄”观念,对各少数民族一视同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6. 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以下史实符合该主题的是( )①北魏孝文帝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②宋朝时党项族吸收中原先进的农耕文明
③元朝时黄道婆把黎族棉纺织技术传入松江 ④l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7. 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中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超过10亿两。期间,因国际局势变化,中国于1917年和1937年分别停止了对德国和日本的赔款。据此回答问题。(1)、该条约的签订使( )①中国再次被迫割让了大片领土 ②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③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④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2)、材料中的国际局势变化分别是指(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 ②世界性经济危机 ③日本开始全面侵华 ④第二次世界大战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8. 有人说:“辛亥革命使中国人的脑袋和双膝不再是准备磕头,而是为思考,为走路。”这是因为辛亥革命( )A、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B、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C、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D、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9. 一位学者对发生在近代某一重大事件的评价是:“爱国”却不“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的“文化”。这一重大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10. 某同学用比较的方法整理了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同点,其中正确的是( )①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转折点 ②都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③都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④都确定经济建设为党的工作重点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1. “这一史诗般的逃亡,面临极端险恶的情势,行程约6000英里,在大约一年的时间里翻越十几座大山,跨过了二十几条河流。历史上很少有意志征服环境的伟绩能与之相比。”“这一史诗般的逃亡”面临的“极端险恶的情势”是指( )①国民党的围追堵截 ②党内的“左”倾错误 ③侵华日军的飞机轰炸 ④险恶的自然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2. 某班同学开展以“新中国土地制度”为主题的学习活动,得出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A、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B、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使农民走上合作化、集体化的道路 C、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农村经济得到了发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土地由集体所有变为农民所有13.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A、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 B、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C、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D、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14. 1997年,海尔集团在菲律宾建立海外第一家工厂,尔后迅速在中东、北非等地区设厂,1999年进入美国……现在,海尔成了我国跨国公司的“领头羊”。海尔公司的发展反映了( )A、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 B、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发展有利无弊 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 D、各国在经济全球化中受益均等15. 2019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就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系统阐述了“九个坚持”,发出了全面建设教育强国的动员令。国家重视教育是因为( )①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②教育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③教育促进经济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 ④教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性抉择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16. 如图体现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是( )A、民主决策 B、民主选举 C、民主监督 D、民主参与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正确道路。归根到底,这条“正确道路”指的是( )A、依法治国的必由之路 B、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 C、共同富裕的幸福之路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8. 2019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除壮族外,该自治区还有汉、瑶、侗、彝等多个世居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各族人民相互依存、相互交融、手足相亲、守望相助,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团结的时代新篇章。这表明( )①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少数民族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②我国各民族呈现小杂居、大聚居、相互交错的特点
③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
④我国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诣的新型民族关系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二、非选择题
-
19. 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双季稻(一年中种植和收获两季水稻)主要种植分布图及种植区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材料二:我国东北平原示意图及该地区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材料三:伊春市有“祖国林都”“红松之乡”之称,依托木材采运和木材加工业迅速发展,是我国最大的专业化林业资源城市。由于伊春的经济高度依赖于林木资源,森工企业以原材料为主的粗加工产品多……目前伊春面临“林竭城衰”的态势。
(1)、材料一、二中的图片显示它们分别属于我国哪一地理区域?材料二中的东北平原也盛产水稻,但只能一年一季,请分析两地耕作制度不同的原因。(2)、造成材料三中伊春市“林竭城衰”的因素有哪些?(3)、从以上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20. 材料一:当满清皇族还沉浸在自己的大国美梦中的时候,外面的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直到西方人用枪炮打开了国门才有所发觉。材料二: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记录了中华民族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逼迫下,坠入近代的屈辱、彷徨与困惑。近代前期,为挽救民族危机,无数志士仁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等,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1)、材料一中外面的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指的是什么?西方人用枪炮打开中国国门的目的是什么?(2)、你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3)、材料二中的“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分别指什么?标志着我国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的历史事件是什么?21. 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国共两党的风雨历程深刻影响着中国的政治与两岸关系,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国共两党走过的风雨历程图示:
材料二:国共两党关系的歌谣:除军阀,兄弟联手为统一;恨独裁,武装反抗在八一。抗外侮,捐弃前嫌共对敌;要和平,陪都谈判展大义。庆解放,南京城头悬凯旗;盼统一,伟人构想定大计。
(1)、材料一中的图示反映了国共关系先后经历了怎样的变化?(2)、结合材料运用史实论证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的观点。(3)、材料二中“盼统一,伟人构想定大计”指的是什么?谈谈你对“盼统一”的认识。22. 材料一: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关于滥食野生动物的突出问题及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的重大隐患,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2020年2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材料二:(如图)
(1)、结合图文资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出台《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的必要性。(2)、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人人有责,为此我们青少年该怎么做?23. 材料一:在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的疫情防控中,中国力量、中国效率、中国速度受到赞誉;中国以携手抗击疫情为契机,加强国际协调合作,共同呵护人类赖以居住的星球,共同建设荣损与共的地球村。材料二:疫情发生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科学决策、精心部署;广大医护人员、党员干部、志愿者挺身而出,奋战在疫情一线;科技工作者与病毒赛跑,跑出了加速度,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内,就在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人民群众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材料三:2020年3月5日《人民日报》文章指出: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全体人民万众一心,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有把握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1)、从材料一中你看出哪些信息?(2)、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