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云南省中考化学试模拟试卷(一)
试卷更新日期:2016-04-27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1-15每小题2分,16-20每小题2分)
-
1. 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A、汽油燃烧 铁生锈 B、汽油挥发 工业上制取氧气 C、冰雪融化 食物腐烂 D、水的电解 水的沸腾2. 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洁净的空气 B、可口的饮料 C、新鲜的牛奶 D、蒸馏水3. 下列做法对环境保护有利的是( )A、旅游时随意乱丢垃圾 B、大量使用一次性木筷 C、拆除建筑物时喷洒水雾 D、向河中大量排放生产和生活污水4. 地壳中含量居第二位,其单质是优良的半导体材料的元素是( )A、Fe B、Si C、Al D、O5.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向试管中滴加液体 B、给试管中液体加热 C、称量一定质量的食盐 D、检查装置的气密性6. 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现象,不正确的是( )A、端午时节粽子飘香﹣﹣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干冰升华变为气体,所占体积变大﹣﹣气体分子变大 C、晴天湿衣服比阴天干得快﹣﹣晴天气温高,分子运动速率快 D、6000L氧气加压后可装入容积40L的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隔7. 与元素化学性质密切相关的是( )A、电子层数 B、质子数 C、中子数 D、最外层电子数8. 下列反应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A、2HgO 2Hg+O2↑ B、H2+CuO Cu+H2O C、C2 H5OH+3 O2 2CO2+3 H2O D、C+O2 CO29. NO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A、+4 B、+1 C、+3 D、+210.近来中国部分地区出现镉污染的大米,食用后对人体有害.下列有关镉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镉的原子序数是48 B、镉属于非金属元素 C、镉的元素符号是Cd D、镉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12.411.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并得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 的结论 B、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C、氮气是制造硝酸和氮肥的重要原料 D、稀有气体都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12. 下列有关钢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铁和钢都属于铁合金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Fe2O3 C、在钢管表面镀锌可以防止锈蚀 D、炼铁的主要原料有铁矿石、焦炭、石灰石13. 某运动型饮料的成分含量如图所示,其中钾、钙、钠指的是( )某运动型饮料
阳离子
Cationg mg/100mL
Na+(钠) 49
K+(钾) 21
Ca2+(钙) 2
A、单质 B、原子 C、元素 D、分子14. 下列物质与空气按一定比例混合,如果接触到明火,有发生爆炸危险的是( )①氢气 ②汽油蒸气 ③面粉 ④煤尘 ⑤天然气.
A、仅① B、①⑤ C、①②⑤ D、①②③④⑤15. 下列关于碳和碳的化合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过多CO2排放会导致“温室效应”,应提倡“低碳生活” B、一氧化碳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 C、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单质,但原子排列方式不同,物理性质也不同 D、CO、CO2、葡萄糖都属于有机物16. 通过下列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其中不合理的是( )A、实验中黄铜片能在铜片上刻画出痕迹可以说明黄铜的硬度比铜片大 B、实验既可以说明分子在不停的运动着,又可以说明氨水显碱性 C、实验既可以说明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又可以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D、实验既可以说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又可以说明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17. 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一定是无色的 B、溶质只能是固体物质 C、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D、将少量泥土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18.如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要使注射器中的活塞向右移动,使用的液体M和固态N可能是 ( )
①稀盐酸和石灰石;②稀硫酸和锌;③水和氢氧化钠;④水和硝酸铵.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19. 金属M与AgNO3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2AgNO3=M(NO3)2+2Ag.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金属M可能是铝 C、M的金属活动性比Ag强 D、反应前后M的化合价改变20.某化学兴趣小组,为验证Ag、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其中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组合是( )
A、①③ B、②④ C、④⑤ D、②③二、填空与简答(本大题共5个小题)
-
21. (1)用化学用语填空
(1)、①2个氧原子: ;②钙离子: ;③+2价的镁元素: ;④1个氮分子: .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氢气在氧气中点燃: ;
②镁与稀硫酸反应: .
22.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1)、现有以下几种常见的物质:a:CO2 b.小苏打(NaHCO3) c.SO2 d.金刚石
请选择合适物质的序号填空:
①会导致酸雨的是;
②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的是;
(2)、①洗涤剂能洗掉衣服、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涤剂具有功能;②2013年5月30日,中缅油气管道全线贯通,每年可输送天然气12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
23.t℃时,分别向盛有40mL水的烧杯中加入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可溶性的固体物质,使其充分溶解,可观察到如图Ⅰ所示的现象.
(1)、t℃时,(填“A”或“B”)烧杯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两溶液中甲溶质质量分数乙溶质质量分数(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图Ⅱ中可表示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是 (填“a”或“b”).要使A烧杯中剩余的固体继续溶解可用或的方法 .
24.水是生命之源,“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1)、下列“水”属于纯净物的是 (填序号)A、蒸馏水 B、河水 C、自来水(2)、用如图装置进行电解水的实验,b中收集到的气体是 . 该实验说明水是由组成的.(3)、我国水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有些农村居民用地下水作为生活水,人们常用检验地下水是硬水还是软水;生活中可用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4)、高铁酸钾(K2FeO4)是一新型、高效的多功能水处理剂.高铁酸钾受热时发生的反应为4K2FeO4 2R+4K2O+3O2 , 则R是(填化学式).
(5)、请举一例生活中节约用水的具体措施 .25.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金属.(1)、下列矿石的主要成分属于氧化物的是(填序号)
(2)、铁是应用最广泛的金属①生活中用铁锅做炊具,利用了铁的性;
②铁制品锈蚀的过程,实际上是铁跟空气中和水蒸气等发生了化学反应.为防止铁制栏杆生锈,通常采取的措施是(写一条).
(3)、已知金属M和N能够发生如下反应:M+H2SO4═MSO4+H2↑ Fe+MCl2═M+FeCl2 N+FeCl2═Fe+NCl2判断Fe、Cu、M、N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以上三个化学反应均属于(填基本反应类型)(4)、在AgNO3、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滤渣和滤液.①若滤液呈无色,则滤渣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填化学式);
②若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则滤液中所含溶质的成分可能有种情况.
三、实验与探究
-
26.
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若选用A装置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还需补充的一种仪器是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实验室若选用装置B制取二氧化碳,则需要改正的一点是 , 请你写出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 将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3)、用制取的二氧化碳进行试验:①实验(Ⅱ)中溶液变色;
②实验(Ⅲ)中加热之后,溶液又变为 色,解释出现此现象的原因 .
27. 人教版新课标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2012教育部审定)“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以及“寻找新的催化剂”研究性实验,引起了化学探究小组的兴趣.提出问题:
氧化铁能否作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如果能,其催化效果如何?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I.分别量取5mL5%过氧化氢溶液放入A、B 两支试管中,向A试管中加入ag氧化铁粉末,并分别在A、B两支试管中插入带火星木条,观察现象.
A试管中产生气泡,带火星木条复燃,B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II.待A试管中没有现象发生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如此反复多次试验,观察现象.
试管中均产生气泡,带火星木条均复燃
III.将实验II中的剩余物小心过滤,并将所得滤渣进行洗涤、干燥、称量,所得固体质量仍为ag.
/
IV.分别量取5mL5%过氧化氢溶液放入C、D 两支试管中,向C试管中加入ag氧化铁粉末,向D试管中加入ag二氧化锰粉末,观察现象.
/
实验结论:
(1)、A中产生的气体是 .(2)、实验II、III证明:氧化铁的和 在反应前后均没有发生变化,可以作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3)、写出氧化铁催化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4)、实验评价:①实验设计IV的目的是 .
②若实验IV观察到D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更快,由此你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5)、实验拓展:查阅资料得知:CuO、CuSO4、马铃薯等也可以做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序号).
A、MnO2只能作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 B、同一个化学反应可以有多种催化剂 C、催化剂只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 D、用作催化剂的物质不可能是其他反应的反应物或生成物 E、酶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催化剂,它属于糖类.四、分析与计算
-
28. 将8.1g氧化锌固体放入100g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试计算:
①可生成硫酸锌多少克?
②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化学方程式:ZnO+H2SO4=ZnSO4+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