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2020届高三历史4月模拟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0-05-26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周初同姓不婚被定为宗法伦理。春秋时期,晋国想利用吴国牵制楚人北上,吴国也想借助晋国分散楚国的力量,于是,同为姬姓封国的晋吴两国联姻。这反映出( )A、宗法伦理瓦解引发诸侯争霸局面 B、贵族婚姻具有政治色彩 C、宗法制丰富内容而淡化血缘联系 D、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2. 关于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图,最准确的解读是( )A、青铜器物铸造以货币为主 B、钱文上镌刻的书法以隶书为主 C、货币经济占据了主要地位 D、货币的发行流通趋向相对统一3. 宋真宗咸平五年,政府以汴京城“衢巷狭隘”为由对坊墙整修,并设置了咚咚鼓以警昏晓。到仁宗景佑年间,开始允许居民临街开设邸店,到宋神宗年间,汴京城已是“不闻金鼓之声了”。这说明了在宋代( )A、政府态度决定“市”能否突破时空限制 B、商业活动已经不再受到政府的任何监管 C、政府调整管理制度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D、汴京城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4. 鲁迅在《门外文谈》中指出“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一采集,便可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由来,恐怕也逃不出这个例子”。这说明汉字是( )A、史官或巫创造的 B、口口相传的文字 C、仓颉创造的 D、劳动人民集体创造的5. 唐宋至明清,受对外贸易的推动,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明后期更是达到空前水平。据估计,17世纪的前三十多年中,每年流入中国的白银总量约达25—26.5万公斤。导致17世纪白银大幅流入国内的原因是( )A、海禁政策已经废除 B、农产品商品化刺激 C、世界市场已现雏形 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6.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内“世界意识”已经普遍盛行,甚至出现用以“万国”、“全球”、“世界”等说法替代“普天之下”意义上的“天下观”,以“外国”、“异邦”等说法替代传统“四夷观”。这一时期“世界意识”的增强( )A、丰富了“中体西用”内涵 B、根源于民族危机的加深 C、开启了外交理念近代化 D、维护了官方的正统意识7.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义安,仍合满、 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据此可知,清帝退位( )A、宣告了清末新政的结束 B、推动了中华民国的成立 C、导致了革命果实被窃取 D、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8. 至1952年,新中国共接管官僚企业数量:2400多家银行、2858家工矿企业、交通运输招商局系统所属企业、十多家垄断性的内外贸易企业,并将它们逐步改造为国有。这反映了我国( )A、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并举 B、社会主义改造全面推开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初见成效 D、计划经济体制已经确立9. 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部分成果。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时 间
外交成果
1953年12月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4月
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4年6月
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1955年4月
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A、采取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努力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 C、外交政策展现出务实自信的趋势 D、积极开展反殖反霸多边外交活动10. 下表显示的是国家统计局调查的关于“国家计划”成分在经济中的比重。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我国( )年份
国家计划安排工业产值
占工业总产值的比率
实行指令性工业品产值
占工业总产值的比率
由国家管理价格的商品
占商品总价值的比率
1978年
81.3%
95.7%
97.2%
1998年
7.6%
6.1%
8.3%
A、经济体制调整得以完成 B、资源逐渐转由市场配置 C、国有企业负担有所减轻 D、所有制形式日益多元化11. 有学者在论述罗马法时指出,原始制度注重对法律过程的考究,法律后果并不是产生于单纯的协议或者简单的意思表示,如果要创设或者转让某一权利,必须实施某些特定的行为,或者使用特定的话语。这说明罗马法( )A、法律关系主体狭隘 B、形式重于实质内容 C、法律客体范围窄小 D、注重维护公平公正12. 2019年英国首相约翰逊提出议会休会五周请求,得到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批准。但是随后最高法院判决约翰逊此举违反法律,认为这是在英国“脱欧”之前的关键时期“阻止议会履行职责”,裁决要求议会上下两院议长自行决定下一步行动。这说明英国( )A、最高法院是最高权力机关 B、政府权力已经高于议会 C、国王仍然掌握着行政实权 D、政府方案需经议会批准13. 阅读19世纪中后期美国百万富翁数量统计表:时间 数量 财富来源 占有社会总财富(%) 1861年前 仅有几人 主要是大农场主 3.6% 1892年 4047人 财富继承(34人),其他多集中于制造业、商业、铁路业 9.6% (数据来源:李庆余、周桂银等《美国现代化道路》)
对此表认识最准确的是( )
A、重化工业已是美国工业的主导部门 B、财富集中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C、汽车、飞机等新兴制造业迅速崛起 D、生产组织形式变革加剧贫富分化14. 巴黎公社曾发表公告,宣布“选民无财产限制”,选举中央委员时实行“每二万居民或余数超过一万者,得推选委员一名”,使各区人口数与代表名额比例合理,并且还规定了从地方到中央参与管理的程序。巴黎公社此举( )A、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优越性 B、完善了资产阶级的代议制 C、运用了工农联盟的革命策略 D、践行了无产阶级民主原则15. 赫鲁晓夫上台后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右图是1953至196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对该图信息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A、冲击斯大林模式,初期取得一定成效 B、承认市场管理体制,造成了经济混乱 C、强化部门管理体制,降低生产积极性 D、与美国军备竞赛,致使经济全面滑坡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
-
16. 社会保障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疫病救治是其重要组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先秦前,我国就有了社会保障思想。商朝建立初期,实施了许多爱民、利民的举措;周武王时期,大力提倡爱民、保民主张,西周王朝还实施了慈幼、养老、赈穷、恤贫、宽疾、安富等六项爱民政策。孔子在《礼记》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主张为政以德,建议君主爱护臣民,体贴民众。墨子提出“爱人者,必为人爱,恶人者,必为人恶——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摘编自郭亚雄《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及其行为研究》
材料二 宋元时期,国家曾对瘟疫的救疗采取较为积极的政策,不过到了清代,国家政策逐渐转向消极,江南地区大多数明初建成的惠民药局多废而不用。面对瘟疫,更多的是地方父母官采取设局延医诊治、制送药丸、掩埋尸体、隔离病人、加强卫生管理等疾疫救疗措施。而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富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等社会力量则更为积极主动的进行瘟疫救治,除了临时性的瘟疫救疗,社会还常常举办一些经常性的救疗活动。嘉道以后,江南日常救疗设施数量激增,并由纯粹的慈善机构逐步向经常、普遍的以诊治疫病为主要目的的设施演进。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当时人还丰富与发展了“卫生”一词的含义。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疫病救疗事业探析》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思想基础。(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清代瘟疫救疗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从20世纪80—90年代起,一批学者在对近代华北和明清以来长三角地区的研究中发现,市场经济和商品化会导致资本主义近代经济增长的经典经济学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中国农村的历史事实。他们认为中国农村市场并未达到经济学教科书中的完全竞争的程度,而驱动这种市场发展的也不是资本家的逐利行为而是人口压力;近代中国被帝国主义纳入国际市场后虽然加速了商品化,但也并没有带来农民生活水平的实质性提高。
另一批学者对一些农村地区案例资料的研究结论则与之相反,他们认为近代中国的农村市场是自由竞争和高效率的,近代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商业和金融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农村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推动中国农村经济取得了甚至可以与同时期日本相媲美的近代高速增长,实现了农业和农村手工业人均收入的显著增加;换言之,如果不是日本侵华战争,中国已经成为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
——摘编自关永强、张东刚《“斯密型增长”——基于近代中国乡村工业的再评析》
提炼并选择材料中的任一观点进行评析,得出结论。(要求:表述成文,论证充分,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18. 中华苏维埃政权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政权建设的尝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到1930年,农村红色政权遍及十多个省份,红军及地方革命武装达十万人,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有二百多个县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赣南、闽西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瑞金成立,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立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重新调整划分了行政区域,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和制度。发挥了加强统一领导和统一指挥的作用。
——摘编自金冲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历史地位》等
材料二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中华苏维埃政权继续延续和发展。1935年,成立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代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的职能。西北办事处的成立,实现了陕甘宁苏区内原来几块根据地领导权的统一,为后来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成立作了组织上的准备,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着工农苏维埃政权的结束和建设抗日民主政权的开始。在“民族危机加深的时期”,逐步改变了对地主和富农的政策,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共产党在各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调动了各阶级抗日的积极性。
——贺永泰《中华苏维埃政权在陕北》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条件,并简析其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苏维埃政权发生了哪些转变?这些转变说明了什么?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41年8月,罗斯福与丘吉尔会晤,发表了《大西洋宪章》,宣称“不希望看见发生任何与有关人民自由表达的意志不相符合的领土变更;在纳粹暴政被最后消灭之后,他们希望建立和平,并保障所有地方的所有人在免于恐惧和不虞匮乏的自由中,安度他们的一生。”表示了反对纳粹暴政的决心。1942年元旦,26国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保证运用自己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反对德、意、日轴心国及其附庸;保证互相合作,不单独同敌人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 柏林墙遗址纪念公园沿着先前的东西柏林分界线伸展开来。以下是柏林墙大事记:
1948年6月24日:苏联军队构筑封锁线把柏林一分为二,使柏林成为“冷战”时期东西方对抗的最前沿。
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决定封锁西柏林四周的边界,随后关闭勃兰登堡门,在分界线上建筑了隔离设施,总长达165千米,通称“柏林墙”。
1989年11月9日下午6时57分:民主德国宣布从即时起开放边境。聚集在柏林墙附近的德国人很快就拆除了这个横在德国人中间的高墙,史称“柏林墙倒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西洋宪章》和《联合国家宣言》的历史地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柏林墙的构筑与倒塌”撰写一份解说词。(要求:多角度提取信息,分析全面,解释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