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0届高三文综历史3月综合能力测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0-05-26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项选择题

  • 1. 在良渚遗址考古中,发现了都邑、宫殿、祭坛、大型水利系统等遗址及随葬品不等的墓地;出土大量的玉器、陶器、石器、漆器、竹木器等文物。这揭示了良渚文化(   )
    A、已经有了文字可考的信史 B、制定了完整的礼乐制度 C、开始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D、具备了古国的初始形态
  • 2. 图是历经名家递藏的《资治通鉴残稿》(部分)。司马光《资治通鉴》正文300多万字,加上后来考异及胡注(胡三省注释),约600万字,共294卷。这说明(   )

    A、用隐晦的春秋笔法做史 B、采用儒家思想评判历史 C、是纪传体通史体例典范 D、史家注重考订史料真伪
  • 3. 自古以来,金银器是权贵皇族特享的奢侈品。自晚唐始,金银器出现在民间,到南宋时候,金银器普遍出现在酒楼及百姓家中,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 B、中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C、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D、贵族阶级的彻底衰落
  • 4. 明太祖针对中外奏章太多,批阅不可能都很细致的情况,谕给事中说:“朕日总万机,岂能一一周遍,苟政事有失宜,将为天下之害。卿等能各悉心封驳,则庶事自无不当。”由此可见明初(   )
    A、统治者重视加强对官员的监察 B、给事中有权审核纠正政令过失 C、给事中有权决定国家大政方针 D、中央监察系统渐趋于细密完善
  • 5. 1898年,张之洞作《劝学篇》,“中体西用”思想之风广为流传,西方学者称其为中国唯一的希望。梁启超则认为《劝学篇》不久将是“尘埃野马”。这说明(   )
    A、各家评论都完全准确 B、各家评论都具有主观片面性 C、历史评价不具客观性 D、历史评价受立场和时代的影响
  • 6. 1928年12月,中国共产党颁布《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次年4月,颁布的《兴国土地法》修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一变化(   )
    A、标志土地革命路线正式形成 B、有利于促进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有利于孤立和打击地主阶级 D、标志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 7. 1949年3月23日,在中央机关从西柏坡迁往北平的路上,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笑着回答:“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满怀信心地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自信能赢得三大战役胜利 B、自信能经得起执政考验 C、相信我们能打败西方侵略 D、相信能赢得国际上支持
  • 8. 如图是1955年创作的漫画《苏联专家来的时候和走的时候》,该漫画的主题是(   )

    A、苏联给予了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很大援助  B、旧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得到了根本改善 C、一五计划完成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基础 D、新中国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 9. 苏格拉底认为,统治者并不是那些拥有大权和王位的人,不是那些由群众选举出来的人,也不是那些中签的人,而应该是那些懂得怎样统治的人。由此推知,苏格拉底(   )
    A、认为民众没有资格参与政治 B、强调统治者要具备政治素养 C、否定雅典民主具有积极作用 D、主张雅典完善法律实行法制
  • 10. 1878年,保皇派总统麦克马洪同意共和派组阁,并且坦言:“1875年宪法已经确立了一个议会制共和国,不能将行使解散众议院之权树立为治国的体制”。这最能说明(   )
    A、麦克马洪已经转变为共和派 B、法国面临着复辟君主制危险 C、君主派和共和派的斗争激烈 D、走向共和成为历史发展必然
  • 11. 《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中指出,1931年美国的国债是160亿美元,1939年飚升到400亿美元。导致美国国债飙升的直接原因是(   )
    A、经济危机日益严重 B、福利国家负担沉重 C、联邦政府开支浩大 D、海外投资大幅增长
  • 12. 1974年联合国特别会议通过的《行动纲领》规定:“在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各种多边贸易谈判中,必须奉行对发展中国家不要求互惠的优惠原则;应当设法使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获得经营性的额外利益,从而使它们大量增加外汇收入,使它们的出口商品多样化,并加快它们经济增长的速度。”这一规定意在(   )
    A、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B、消除发达国家在贸易中的优势 C、提升国际贸易中的自由化水平 D、顺应国际经济全球化历史潮流

二、非选择题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世界修筑铁路情况表

    时间

    修筑国家或区域

    铁路线

    1825年

    英国

    第一条铁路全长约27km,由斯托克顿到林顿

    19世纪

    美国

    建成5条横贯全国的铁路干线,连接东西两岸和南北疆域

    1855年

    美国

    建成穿越巴拿马地峡的铁路

    1885年

    加拿大

    建成跨越大陆的铁路

    1888年

    欧洲

    建成加来至君士坦丁堡的大铁路

    1903年

    俄国

    建成西伯利亚大铁路

    1910年

    南美洲

    建成从阿根廷到智利的铁路

    1840年

    世界

    铁路总长度5490英里

    1880年

    世界

    铁路总长度22.2万英里

    1900年

    世界

    铁路总长度46.6万英里

    ——改编自《欧美大国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

    材料二  1881年唐山到胥各庄修建一条9公里铁路,这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一个区段,标志着中国铁路运输业的真正开端。后开平矿务局把唐胥铁路从胥各庄展至阎庄、天津,并拟再展至通州,以京中官员反对未果。1890年转从唐山一端向山海关外延展,由于中日战争停工。1887年台湾巡抚刘铭传奏准修建铁路,修成基隆至新竹段,限于经费,停止展筑。1895年台湾割让与日本,这条99公里的铁路也落入日本手中。1895年后十余年间,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中国铁路建筑权益,形成闻名一时的“利权争夺战”。这十余年是中国铁路建设呈现高潮的年份,共修筑8900余公里,列强直接投资和通过贷款控制的铁路占上述总里程的85%。清政府在此形势下着手修建了京张铁路。

    ——摘编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世界铁路发展的总体趋势,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铁路大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和为贵,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内涵之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中华文明的底线。无论强大还是弱小,无论先进还是落后,中华民族从来都致力于提升自己,帮助他人。漫漫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轨迹,无不向世界证明了这一点。秉承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理念就是新时期以和为贵精神的具体表现。尊重对方,求同存异,不以个人或者个别国家标准为唯一尺度,不搞双重标准,这是60多年来中国外交实践给予世界的重要制度创新。

    ——吕文利《丝绸之路的“三个时代”》(《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3月第920期)

    评析材料关于中国古代或现代外交的观点(肯定、否定或辩证地看均可),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状》

    材料二  今介甫(编者注:王安石,号半山)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kū]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此岂老氏之志乎!

    ——司马光《传家集》卷60《与王介甫书》

    (1)、依据材料一,概括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述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 16.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20世纪的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中,克什米尔“国民会议党”同印度国大党合作,双方关系密切。克什米尔当地也成立了“查谟和克什米尔穆斯林会议党”与“国民议会党”两支不同背景的政党。1947年8月15日,随着蒙巴顿印巴分治的策略的实现,曾经统一的印度爆发了印度教徒与伊斯兰教徒的流血冲突。《蒙巴顿方案》规定原印度境内的各土邦可自行决定加入印巴任何一个自治领,亦可保持同英国的现有关系,但无自治领地位。当时的克什米尔地区的两个政党则是分别倾向于印度与巴基斯坦两地,并爆发了武装冲突。在这样的局势下,巴基斯坦武装部落开始大规模进入克什米尔,克什米尔当局无奈之下向印度求援。于是,第一次印巴战争爆发,在经过了四个月的酣战后,两国在联合国的调解下停火,形成了今日印巴分界的局面。

    ——材料据程瑞声著《南亚的热点:克什米尔》及《蒙巴顿方案》整理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克什米尔问题产生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克什米尔问题的影响。
  • 1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李四光青年时代曾留学日本和英国,1919年英国伯明翰大学地质学硕士毕业。回国后曾经担任过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担任前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大学校长等职务。

    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从英国归国。他早就预见到新中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需要铀矿资源。1955年1月,中央召开书记处扩大会议,研究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问题。他根据地质力学理论,指出:“一是要找富集带,二是要便于开采。……在我国主要是在几个东西带上。”实践证实了他的预测,尤其南岭带的一些铀矿床以规模大、品位高、易开采著称全国。到“二五”计划末期,中国已发现一系列铀矿床,铀产量已能保证中国核工业发展需要。李四光作为原子能委员会主席,推动了核武器的研发。

    中国被认为是一个贫油的国家。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李四光在仔细分析了中国地质条件后,深信中国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应当是丰富的,关键是要抓紧做好勘探工作。1955年春,他担任了全国石油普查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指导了石油找矿工作。特别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先后突破之后,他更加坚定了中国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的信心,指出新华夏沉降带找油的理论是可靠的,为中国寻找石油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据百度百科和选修4整理

    (1)、根据材料,简要概述李四光两次回国及建国后为国贡献才智的时代背景。
    (2)、简要评述李四光回国后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及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