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2020届高中毕业班文综历史第一次质量检查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0-05-26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春秋时期,楚国、吴国的国君先后称王,吴国曾派公子季札出使鲁国,子贡也曾出使楚国,而孔子编订的《春秋》却将两国国君称为“楚子”“吴子”。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鲁国与吴楚两国关系恶化 B、交通不便导致信息传递滞后 C、孔子以个人好恶评价人物 D、儒家对史实的叙述暗含褒贬
  • 2. 秦律规定,若子嗣不孝,可判处其死开刑;西汉初《二年律令》规定,“年七十以上告吉子不孝”,须反复核实情况并审理,若情况属实则当处死。这反映出(   )
    A、汉初吸取了秦亡于苛政的教训 B、以礼入法妨碍司法公正 C、秦汉时期重视社会的人伦秩序 D、汉承秦制涵盖各个领域
  • 3. 唐朝前期实行税盐制,官不采者,听民私采煮,官收其税。安史之乱后,开始推行榷盐制,先是实行民产、官收、官运、官销的专营办法,后刘晏主持盐政改革,全面推行民产、官收、商运、商销的“就场专卖制”。唐代盐制的变化(   )
    A、说明政府退出对商业的直接经营 B、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唐王朝统治 C、有效削弱了割据藩镇的物质基础 D、是盐业生产专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 4. 明神宗年幼即位,内阁首辅高拱为使“政归内阁而不旁落”,欲弹劾司礼秉笔太监冯保。冯保接到高拱的奏疏后并不转送内阁,而是留中不发。高拱再上第二疏,冯保只得发下内阁拟票,高拱草拟皇上批语“俱依议行”后,指使门生弹劾冯保。这体现了当时(   )
    A、中枢政务运作的制度化 B、党争导致政局动荡 C、内阁成为议行合一机构 D、专制皇权受到侵夺
  • 5. 垦殖公司是清末出现的新型农业企业,其土地主要来自包买官荒,部分则是租买民田。在垦殖过程中,公司召雇人工,修堤筑闸,引水灌溉。到民国元年,全国垦殖公司共计171家,就连不发达地区云南也有5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清末民初(   )
    A、重农抑商的政策开始扭转 B、新兴的社会力量发展迅速 C、土地兼并现象进一步加剧 D、农业普遍实现集约化经营
  • 6. 表1为太行山北部根据地1937年至1943年土地买卖中各阶层的占比情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这一时期(   )

    表1

    阶层

    买入土地

    卖出土地

    中农、贫农、雇农、工人和小工商业者

    93.18%

    34.81%

    地主、富农

    6.57%

    65.19%

    A、革命形势发展迫使地主富农逃亡 B、新民主主义经济逐步发展 C、战争环境对生产造成了严重破坏 D、土地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 7. 1952年,刘少奇致信斯大林阐述中国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表2为信中关于各阶段工业生产总值(不包括手工业)的占比情况。由此可见,该设想(   )

    表2

    时间

    国营企业

    私人企业

    当前

    67.3%

    32.7%

    五年后

    大幅度增加

    20%以下

    十年后

    90%以上

    10%以下

    A、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B、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C、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 D、照搬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 8. 198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正式颁行,从编制上规定了军官职务等级相应的编制军衔和基准军衔,师级以上干部可以一职三衔,如正师职编制军衔为少将至上校,基准军衔为大校。一职三衔的实行(   )
    A、推动了军队年轻干部的培养 B、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 C、反映了周边政治局势的紧张 D、顺应了信息化作战的新需要
  • 9. 古雅典政治家尼西阿斯性格温和,稳健而有责任感,颇受贵族派拥戴,在民众面前谦卑顺从、仗义疏财,有人因此评价“他由于被认为敬畏人民而得以控制人民”。这表明当时的雅典(   )
    A、道德水准决定政治家的地位 B、直接民主制弊端暴露无遗 C、贵族与平民的分歧得以弥合 D、精英阶层受民主政治制约
  • 10. 1769年,英国人韦奇伍德开办了陶工场,在工场内将制陶工序细化,每个人只完成一道工序,并根据每道工序计算出每个车间需要的人数,由此一改英国制陶业的落后面貌。据此可推知(   )
    A、劳动组织形式变化有助于机械化 B、近代标准化生产模式已经诞生 C、工业革命中的行业重组尚未启动 D、传统制陶工艺已退出历史舞台
  • 11. 从1928年起,美国证券商大幅开辟贵宾室,配备大量供女性阅读的杂志,并派专人讲解投资规则、股市变化和提供投资咨询,大力倡言“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富人”。这主要反映了美国(   )
    A、妇女解放运动成效显著 B、金融业跃升为国家的支柱产业 C、股票投机狂热已现端倪 D、平等理念逐渐渗透到经济领域
  • 12. 1955年,苏联《外国文学》发表了美国作家厄斯金·考德威尔的小说《男人群》,其内容包括美国企业的无赖行径、黑人的贫困与自暴自弃。苏联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揭露黑奴制度的罪恶历史 B、借助文化交流宣扬和平共处 C、服务国内改革的实际需要 D、在美苏对抗中占据舆论优势

二、非选择题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之为治,一本于仁厚,凡振贫恤患之意,视前代尤为切至。”朝廷开展灾时的救济,并创置各类慈善机构,如救济“寡孤独贫乏不能自存者”的居养院、收容救疗病患的安济坊、代葬贫穷已故者的漏泽园、收养弃婴的慈幼局等。蔡京当政时,受救济者待遇优厚,蔡京罢政后,却又出现“撤屋器,遗弃孤老”的情况。

    ——摘编自王卫平《唐宋时期慈善事业概说》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上海“以繁富名天下,四方游食者争趋之”。19世纪80年代初,以上海协赈公所为中心,江浙绅商组成了清末第一个慈善家群体。1897年,《申报》刊文云:“闻泰西各国之为善者,曰养曰教,各善堂非仿行泰西良法不可。”江浙一些善堂在戊戌前后开始参与创立阅报社、新式学堂,设立养贫院教人以技艺,一些善堂还附设戒烟会、不缠足会。上海久负盛名的同仁辅元堂,积极参与地方事务,“清道、路灯、筑造桥路……无不赖以提倡,实为地方自治。

    ——摘编自周秋光、曾桂林《近代慈善事业与中国东南社会变迁(1895~1949)》

    材料三  1981年,全国首家慈善公益组织——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成立。30多年来,以基金会、慈善会和中国红十字会为主体的慈善组织不断发展壮大,社会捐助网络初步形成,慈善捐赠的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在2008年的慈善捐赠中,国内个人捐款首次超过企业,成为中国慈善领域一大亮点,而当年全国志愿服务队伍的规模将近1亿人。

    ——摘编自苗光新《中国当代慈善事业发展:成绩、挑战与对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官办慈善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慈善事业发展的表现,简析其时代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当代慈善事业的意义。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统计,在民国时期较有影响的重要报刊《申报》、《大公报》里,1927年以前“现代化(近代化)”一词只是零星出现;1927—1932年间,该词在两家报刊分别出现108次、100次;1933—1934年间攀升至322次、170次。这一时期,南京国民政府高调鼓吹“现代建国论”,国人围绕“国家现代化”及其包含的“军事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国民现代化”等论题的讨论逐渐热烈。三四十年代,“现代化”一词不断流播,倡导以暴力革命破坏旧制度的共产党人亦积极参与其中,毛泽东在1938年发表的《论持久战》中提出“革新军制离不了现代化”,周恩来指出中国东部“代表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最有力的地区”。伴随着“现代化”概念的讨论,“国粹论”“中体西用论”“全盘西化论”“中国本位文化论”“中国化运动”等各种文化思潮此起彼伏。

    ——据黄兴涛、陈鹏《民国时期“现代化”概念的流播、认知与运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民国史知识,围绕“近代国人对现代化的理解”自拟论题并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周初分封以后,周朝将国家分为一系列政治单元,包括王畿和被分封的各诸侯国。在每个单元中,又有国与野之别。被封者率本族族人到达封地后,要建立一个名为“城”的军事据点(后来通常成为封国的都城),逐渐由点向面扩展,完成对封地的控制,这种城(包括其近郊)也被称为“国”,“国”以外的广大田土则称作“野”。国、野的居民分别称为国人、野人。国人是以周部族为主体的统治部族成员,其上层即贵族。占国人大多数的下层成员皆属于平民,他们被置于宗法制控制之下,有自己的职业并承担军赋和当兵作战的义务。遇有“国危”“国迁”和“立君”等重大问题,国君要征询国人的意见。野人是被征服地区的传统居民,包括殷商等古老部族的后裔、周边民族成员及流亡人口等,他们原有的社会组织得到了保留,在贵族统治下虽受到较强的人身束缚,但身份不同于奴隶。作为井田制下的农业劳动者,野人以助耕公田的方式为国家负担劳役。从春秋时期开始,国野制出现破坏迹象,国人和野人逐渐合二为一,成为专制政权下的编户齐民。

    ——据赵世超《周代国野制度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国野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国野制度的积极作用。
  • 16.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著名学者、政治家,1928年出生于波兰,后移居美国,20世纪50年代后发表了一系列国际政治方面的著作,产生了重大影响。20世纪70年代,美苏缓和的气氛弥漫,时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认为“不能把缓和作为美苏接触的最终目的,而只能把它作为实现美国利益的手段……一定不能忘记了竞争”,并坦言“我相信实力应该是达到合乎道义之目标的手段”。1989年他表示“到下个世纪,共产主义将不可逆转的在历史上衰亡”。苏联解体后,他继续鼓吹美国“要做全球领导者”,并把中、俄视为“潜在威胁”。

    布热津斯基曾提出“如果苏联多担心一点我们的对华政策,我们就可以少担心一点对苏政策”。1978年访华时,他代表美国接受中国的“建交三原则”——与台湾断交、废约、撤军,为两国正式建交扫除了障碍。进入新世纪,他多次公开表示“美中两国之间稳定、合作的伙伴关系对两国均有裨益。”“中国的发展已经到了不能不考虑全球影响的阶段。美国必须认识并习惯自身在军事、金融等领域统领世界的时代结束了。

    ——据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等

    (1)、根据材料,概括布热津斯基的主要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布热津斯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