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 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16-04-27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读《清代中叶的人口和耕地面积表》,清朝中后期的危机表现为(     )

    年份

    人口数量(亿)

    耕地面积(万顷)

    人均耕地面积(亩)

    1753

    1.84

    735.22

    4.00

    1766

    2.08

    780.73

    3.75

    1784

    2.86

    760.57

    2.66

    1812

    3.34

    788.93

    2.36

    1822

    3.73

    756.21

    2.03

    A、人多地少问题突出 B、皇室铺张浪费严重 C、官员贪污之风盛行 D、农民起义频繁爆发
  • 2.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 “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有(    )

    ①西方国家不断的侵华行为      ②清政府政治统治腐败黑暗

    ③重农抑商扼杀经济活力       ④文化专制束缚人们的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3. 尽管从中国自身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看,明清农耕文明的繁盛超越前代,但横向比较,清前期的中国已经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落伍。导致其落伍的主要原因是( )

    A、倭寇入侵 B、闭关锁国 C、八股取士 D、文字狱
  • 4. 清政府“申饬沿海一带文武各官,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将边海居人尽移内地”。其影响是(  )

    ①杜绝倭寇对沿海的掠夺          ②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③使得中国更加闭塞停滞          ④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5. 乾隆二十二年(1757)四月,英国商人洪仁辉第二次率领商船到宁波贸易。 乾隆皇帝担忧“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粤省一澳门矣,于海疆重地,民风土俗,均有关系”,于是,下令实行“一口通商”政策。这表明乾隆实行闭关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者法律意识欠缺 B、防止清统治出现危机 C、应付中外的不满情绪 D、清政府骄傲盲目自大
  • 6. 台湾统一之后,康熙皇帝在与大臣的谈话中说道: “先因海寇(郑成功),故海禁不开为是。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从中可知清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是因为(    )

    A、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B、统治者无视商业利益 C、防范西方列强的入侵  D、抵御郑成功抗清力量
  • 7. 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丞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里的真正领袖”是因为 (  )​

    A、唐朝设政事堂 B、元朝设中书省 C、明朝废除丞相制 D、清朝设军机处
  • 8.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这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该诗直接说明了(  )​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无地位,完全被视为走卒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 9.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 10. 大型纪录片《故宫》解说词第四集《指点江山》:“养心殿西暖阁,是雍正处理政务、批阅奏折的地方,这里悬挂着他亲笔书写的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实现了雍正皇帝“惟以一人治天下”理想的是(  )​

    A、恢复明朝内阁 B、三省六部制度确立 C、军机处设立 D、议政王大臣会议设立
  • 11. 下列措施有利于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有(      )  

     ①废除丞相  ②分封藩王  ③设锦衣卫  ④廷杖制度​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 12.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对这一史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秦始皇以“凌迟”等手段残害群臣  B、唐太宗设立三省六部制以取代丞相制 C、宋太祖意在杜绝武将做丞相的现象  D、明太祖废除丞相以确保皇权高枕无忧
  • 13.

    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示意图” 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 14. 下列史实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丝绸之路开辟  ②实行“闭关锁国”  ③郑和下西洋  ④玄奘西游天竺


    A、①④③② B、②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②
  • 15. 下面是四位同学对清朝社会经济面貌的概括,较准确的应该是(    )


    A、繁荣与开放的经济社会     B、万千气象的经济社会 C、闭关保守的经济社会    D、万世平和的经济社会
  • 16.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最严重后果是(    )


    A、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妨碍工商业的发展 B、限制外商来华贸易,阻碍中外经济交流 C、长期与世隔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D、避免西方影响,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 17. 清乾隆皇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函中有这样几句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此言论表明,当时统治者实行的政策是(    )


    A、闭关锁国     B、开放五口通商 C、重商轻农    D、君主专制
  • 18. 清朝中期以后,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导致其落伍的主要原因是(    )


    A、闭关锁国   B、倭寇入侵 C、八股取士    D、文字狱
  • 19.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中国在传统农耕文明的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下列对这一时期历史阶段特征最恰当的概括是(    )


    A、帝国的繁盛   B、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与发展 C、近代的曙光       D、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 20.

    近代中国落伍于世界,原因诸多,下面漫画反映的是(    )

    (画中的文字为“皇上,居住在这样的国家,多安全啊!老百姓都丰衣足食呢!”)

    A、专制统治加强   B、对外闭关锁国  C、频遭列强入侵  D、政治腐败

二、问答题

  • 21.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夷船)将来只许在广州收泊贸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

    ──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廷旨令

    材料二:诸欧治定功成,其新政新法新学新器,绝出前古,横被全球。

    ──康有为

    材料三:清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

    ──《南京条约》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对外政策?

    (2)结合材料二并联系所学知识,说说与中国相比,西方国家“新”在哪里?

    (3)综合三则材料,谈谈这段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

  •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初年,郑和统率技术上最先进的“宝船”舰队出洋,远至爪哇、印度、非洲之角。郑和下西洋时,欧洲的探险时代尚未开始。……航海期间,郑和每到一地,便宣示中国当朝皇帝的德威,厚赠遇到的君主。

    材料二 (清朝时期)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仅限于广州一地,且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

    ──以上材料均摘自【美】基辛格《论中国》

    (1)据材料一,指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和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清政府实行的什么政策?其主要表现是什么?​

  •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测算,1700-1820年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位。

    19世纪初,全世界有十个拥有五十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就有六个。扬州即属于其中之一。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

    材料二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鸦片贸易史》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清代扬州再次成为全国著名的重要商业城市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马克思所说的“帝国”指的是哪国?“殊死”的决斗”指的是什么战争?从马克思对“帝国”的论断中我们应吸取哪些有益的历史教训?

  • 2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职 位

    基  本  职  权

    明中叶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

    清朝雍正年间以后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

    材料三: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

    (3)你怎么理解材料三中黄宗羲的观点?

三、材料分析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