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0-05-23 类型:同步测试

一、积累运用

  • 1.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山门于河(pǐ)         数小舟(zhào) B、铁钯(yè)             岂能为暴携之去(zhàng) C、于沙上(yān)          沙为坎穴(niè) D、石必倒坎穴中(zhì)    流逆上(sù)
  • 2.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B、凡河中失石,当求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 , 又笑曰…… D、水不能冲石,其反激
  • 3. 对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一寺河干  临:靠近。  湮于沙上  湮:埋没。 B、山门于河  圮:倒塌。  啮沙为坎穴  啮:侵蚀,冲刷。 C、十余岁  阅:经过,过了。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设帐:设置帐篷。 D、尔辈不能物理  究:推究。  据理臆断  臆断:主观地判断。
  • 4. 下面句中括号内所补充的省略的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
    A、石必倒掷(于)坎穴中 B、(僧人)求石兽于水中 C、一讲学家设帐(之)寺中 D、(石兽)湮于沙上
  • 5.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的角度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特点的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特点和水冲击的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该到石兽落水处的上游去寻找石兽。 D、上面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 6.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部文学名著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不少形象个性鲜明,血肉丰满,呼之欲出 ,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由于环境受到严重污染,这个曾经风光秀丽、游人如织的著名风景区,近年来,已经无人问津了。 C、阳平镇有一处大型的露天蔬菜批发市场。这里每天门庭若市 , 来来往往的人们忙着购买各种新鲜蔬菜。 D、经北京市公安部门的全力侦破,轰动一时的故宫文物失窃案终于水落石出 , 出人意料的是偷窃文物的竟然是一个普通游客。
  • 7. 填空。

    ①《河中石兽》的作者纪昀,代文学家,作品有笔记小说集《》。

    ②《河中石兽》一文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二、综合题

  • 8. 为了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你所在的班级开展了“走进科学”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在本次活动中,班主任让你负责策划一期以“普及科学”为主题的手抄小报,请拟写两个栏目名称。
    (2)、班内准备举行一次以“勇攀科学高峰”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贺明同学的口才很好,但他不好意思在全班同学面前演讲,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劝说他参加这次活动。
    (3)、你在上网浏览科技新闻时,看到了下面一则信息:

    新华社洛杉矶6月2日电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天文学家最新报告说,他们探测到了来自一个非常遥远星系的微弱光线。这个星系距地球约130亿光年,可列入迄今发现的“十大最遥远星系”之一。

    按照大爆炸理论,宇宙诞生于近140亿年前。新发现的这个星系诞生于宇宙大爆炸之后约8亿年。由于该星系与地球之间相距约130亿光年,因此现在探测到的光线实际上是约130亿年前发出的。这有助于科学家了解宇宙的形成和早期演化。

    请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三、文言文阅读

  • 9.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 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 , 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山门于河

    十余岁

    ③转转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 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 10. 古文阅读。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父焉,借旁近与之    

    ②即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④稍稍宾客其父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泯然众人矣。

    (3)、方仲永由天才变为“”最后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其父的角度来看,“”;其二,从道理本身来看“”。(引号内填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