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17-09-16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她qiáo cuì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②水藻真绿,把终年zhù xù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③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但它变得更lìn sè了。
④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yīn bì?
2.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让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B、儿子取得的一点点进步,都会被爸爸和妈妈看在眼里,都会让他们喜出望外。 C、他爬到天柱岩顶峰,俯视星湖,只见水波粼粼 , 堤岸蜿蜒。 D、母亲节那天,她在网上发了微博,絮絮叨叨地祝愿母亲及天下母亲节日快乐。3. 下列作家作品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A、老舍——现代作家——《济南的冬天》 B、刘义庆——宋朝文学家——《世说新语》 C、泰戈尔——印度作家——《金色花》 D、王湾——唐代诗人——《次北固山下》4.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中学以来,他一直始终参加学校田径队训练。(把“一直”或者“始终”删掉) B、通过这次小提琴比赛,使她的自信心增强了。(把“通过”或者“使”删掉) C、由于团省委的一系列关爱活动,使留守儿童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把“感受”改为“体会”) D、我们要利用一切人类的优秀成果,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服务。(把“一切”放到“人类的”后面)5.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树木丛生,。 ,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2)、 ,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3)、《咏雪》中两个以雪为喻的句子是“ ”,“”。(4)、默写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 , 。6. 仿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如果你是鱼儿,那么快乐就是一汪清凉的水;如果你是小鸟,那么 快乐就是一片湛蓝的天; , ; , 。
7. 名著阅读与口语交际。(1)、《西游记》中有非常多的歇后语在生活中广为流传,如:“孙猴子半天云里打眼罩——站得高看得远”。请将下列歇后语补充完整。王母娘娘开蟠桃会——
猪八戒照镜子——
(2)、有同学发现《西游记》的回目名称有对称美,比如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据此规律,请你补全第二十六回的回目名称“ , 观世音甘泉活树”。(在下列选项中选择)( )A、半山中八戒争先 B、猪八戒义激猴王 C、孙悟空三岛求方 D、圣僧夜阻通天河(3)、李琳同学最近经常在课堂上偷看文学名著《西游记》,严重影响了听课效率,班主任王老师知道后打算找他谈话,以达到既不打消李琳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又能引导他重视课堂学习的目的。如果你是王老师,你会怎样劝说李琳接受你的意见呢?
二、阅读理解
-
8.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次北固山下”中的“次”的意思是 , “乡书何处达”中的“书”是的意思。(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颈联通过景物描写暗示了 , 蕴含自然理趣。9.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郭仅始至行部①,到西河关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仅问:“儿曹③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④到,喜,故来奉迎。”仅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饭谓别驾从事⑤,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假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⑥,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仅传》,略有改动)
【注】①郭仅(jí)始至行部:郭仅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儿曹:儿辈。④使君:官职名,对州郡长官的尊称。⑤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⑥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①太丘舍去 ②则是无信
③及事讫 ④何日当还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3)、文段理解。①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 , 乙文侧重叙述。
②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请结合文段谈一谈。(就一个或两个故事来谈均可,至少谈两点启示)
10.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⑤“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乌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⑦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⑧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⑨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⑩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选自朱自清《春》)
(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写人的活动和人的感觉反衬出春草勃发给人带来的欢乐,表现春草的可爱。 B、第④段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描写春花,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C、第⑤段的划线词“卖弄”,在文中从感情色彩看是贬义词。 D、本文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希望,想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的思想感情。(2)、第③段中“钻”这个动词的使用,形象地写出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它暗示春天( )A、是春草初生的季节。 B、充满生机活力。 C、是温暖和煦的季节。 D、充满轻松与快乐。(3)、下列语句分别写出了春雨的什么特点,选择括号中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①像牛毛/像细丝:(细密、轻盈)
②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细密、轻盈)
(4)、第④段中,“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语句的次序能否颠倒?为什么?1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母亲的“戒指”
黄健
①母亲一辈子都没戴过首饰。六十大寿那天,我给她买了一枚金戒指。当我把戒指给母亲戴上的时候才发现,在母亲的手指上,依然还戴着那枚磨得发亮的顶针。在岁月的打磨下,母亲的手越来越粗糙,唯有手指上那枚顶针依旧锃亮。
②看着这枚泛着光泽的顶针,我又想起了一些往事。从我记事起,母亲的手上就一直戴着这枚顶针,那是姥姥送给母亲的陪嫁品。那枚顶针是黄铜做的,环圈有两枚戒指那么宽,里圈刻有细小的梅花图案,外圈布满密密匝匝的小窝点。
③顶针是用来做针线活的必备工具。在村里,母亲是做针线活的好手,我小时候穿的衣服和鞋子,大多是母亲亲手做的。每当农闲的时候,母亲会把家里破得不能再穿的旧衣服整理出来,小心地拆成一块块布片,再找一块苇席或者门板,把浆洗过的布块一层层地糊上,等晒干后揭下来,就成了做“千层底”的原材料。
④紧接着,母亲翻出一大沓各式各样的鞋样。按照大大小小的鞋样,将大块的布料剪成同样大小的几块,几层摞起来,再用崭新的白棉布上下盖面、嵌边,最后用纳鞋线密密地缝上,一双结实的鞋垫就做好了。
⑤母亲白天要下地干活,就只能晚上做鞋。在昏黄的灯光下,母亲戴着顶针,引着长长的纳鞋线端坐灯下的身影,成了我童年时代最熟悉的画面。纳鞋底的时候,母亲先用缝衣针在鞋底找准位置用力扎进去,再用顶针把缝衣针用力顶过鞋底,实在顶不动了,就用钳子往外拔。为了结实,每穿过一针,母亲都要用手把纳鞋线拽住狠狠勒紧。一双鞋底纳下来,母亲的手指上全是道道伤痕。
⑥在异乡读书的几年,我经常会收到母亲寄来的衣物,或是厚厚的棉衣,或是几双布鞋。看着那细密均匀的针脚,我总会想起母亲那双粗糙的手和那枚顶针。
⑦后来我在城市里安了家,母亲每年还要为我们做几双鞋。我曾劝母亲不要再这么辛苦了,母亲却总是说:“趁着眼睛还勉强能使,再抢着给你们做几双鞋,说不定哪天就做不动了。”
⑧“你快来帮帮忙,把妈的顶针取下来。”妻子的喊话,打断了我的思绪。妻子试图将顶针从母亲的手上摘下来,但因为长年累月的辛劳,手指关节已经变形,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摘下来。母亲摆摆手,笑着对我们说:“傻孩子,还是把戒指放起来吧,庄稼人戴它干吗呀?不能吃不能用,干活还要碍手。还是戴着顶针好,我还想再给你们多做几双鞋呢。”
⑨我猛然领悟到, 。
(摘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2)、第⑤段描写了母亲一系列纳鞋底的动作,请找出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3)、全文运用了什么叙述方式(记叙顺序),其作用是什么?(4)、根据文意,用一句话把结尾补充完整。三、习作展示
-
12. 题目:感谢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许多值得感谢的人物、事件和情感,体贴人微的家人,循循善诱的老师,朝夕相处的同学,幸福愉快的生活、学习经历……请以《感谢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可填上“父母”“那次比赛”“老师鼓励我的目光…”“那次失败的经历”等;②然后选择具体的事例写,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表达真情实感。③不能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人名,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