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都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0-05-09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共50分,50题,每题1分)

  • 1. 改革是落后国家通向现代化的一座桥梁。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同点是(   )
    A、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B、都大力引进西方技术,实现了工业化 C、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都实现了政治民主化
  • 2. 如图两图分别反映了古代两个区域文明的政治统治制度,下列文明表述对应正确的是(   )

    A、古代埃及文明   古代中国文明 B、古代埃及文明   古巴比伦文明 C、古巴比伦文明   古代印度文明 D、古代印度文明   古代希腊文明
  • 3. 郑板桥在《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一画中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由此可知,该画的特点是(   )

    ①注重写实

    ②注重意境

    ③借物抒情

    ④神韵意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4. 从1802年到1878年间。英国议会先后颁布了20多个工厂法,在这些法令中对童工的最低雇用年龄、每天的劳动时间、工作的环境以及接受一定的教育等都作了明文规定。1870年《教育法》的颁布,宣告了英国大规模雇佣童工劳动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英国童工问题的解决(   )
    A、反映了议会民主制度的完善 B、依赖于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C、是工人阶级长期斗争的结果 D、反映了阶级矛盾的日趋缓和
  • 5. 在万隆会议讨论最后公报时,针对有些国家反对使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认为这是共产党的语言,周恩来指出可以采用联合国宪章中所用的“和平相处”(1ive together in peace),五项原则的写法可以修改,数目也可以增加,这体现出(   )
    A、亚非国家的分歧不可调和 B、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外交上孤立中国 C、部分亚非国家的观念落后 D、中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高度结合
  • 6. 马克思说:“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马克思评论的历史事件是(    )

    A、智者运动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
  • 7. 鲁迅先生曾对我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发表过这样的感触:“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这一历史时期主要指的是(   )
    A、清政府统治时期 B、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D、国民大革命时期
  • 8. 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此材料表明(   )
    A、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 B、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分开 C、权力分工结构体现原始色彩 D、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
  • 9. 1881年投产的开平煤矿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其章程规定:“进出煤铁银钱数目,每日有流水簿,每月有小结,每年有总结,(股东)可以随时查核。”材料说明开平煤矿(   )
    A、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B、产品主要远销国外,达到分洋利的目的 C、引进西方管理模式,采用中外合资经营 D、具有近代企业制度的某些特征
  • 10.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为祭宗庙,要列侯酎金助祭,以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106人。(酎:zhòu,酎金,古代诸侯向皇帝交纳的贡金,作祭祀用。)这则材料说明了( )
    A、列侯献酎金的金子有问题 B、汉武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汉武帝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D、汉武帝贪财暴虐
  • 11. 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出现了男女合葬墓。其中1号墓,男性遗体放于墓穴正中,女性则在正穴扩出的一个小长方坑中。1、13、35 号三座墓,随葬品的放置多数偏于男性一侧。 由此反映了大汶口文化晚期处于(   )
    A、母系氏族社会 B、奴隶制社会 C、父系氏族社会 D、早期国家形成时期
  • 12. 某学者认为:罗马人创制罗马法主要源于自身的努力,但罗马法的发达(最高裁判官法和万民法的出现)和罗马法学的产生则无疑是与接受斯多亚学派的自然法思想相联系的。 该学者意在强调自然法(   )
    A、适应了罗马法发展的需求 B、植根于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 C、纠正了罗马习惯法的弊端 D、改变了罗马法律的发展方向
  • 13. 黄宗羲认为君臣的共同职责是“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子对君主应该“非其道,即君以形声强我,未之敢从也。”这些主张(   )
    A、继承了先秦儒学的思想精华 B、适应建立君主立宪的时代需要 C、体现百姓对民主政治的追求 D、全面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 14. 《容闳自传》记载的事实中,作者亲历的可能有(   )

    ①为编撰《四库全书》提供资料      ②记载早期留美学生的思想变化

    ③记录了与曾国藩的交往与感受      ④向李鸿章建议创办轮船招商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15. 1912年,孙中山感叹到:“此次革命事业,数十年间屡仆屡起,而卒观成于今日者,实报纸鼓吹之力。”此处的“报纸”主要是指(   )
    A、《时务报》 B、《民报》 C、《新青年》 D、《申报》
  • 16. 某电视剧出现了“一个因私自出海与外国做生意的人被惩处”的场景,我们可断定(   )

    A、属于编导自己的杜撰 B、可能出现在清代初年 C、执行了“重农抑商”政策 D、早在秦朝就已出现,不足为奇
  • 17.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是(   )
    A、社会主义 B、新民主主义 C、三民主义 D、共产主义
  • 18. 五四运动中,上海一家商店挂出这样一副对联:“罢学救亡,罢市救亡,我两界挺身而起;民心不死,民国不死,援诸君努力而行。”这副对联中没有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是( )
    A、商人爱国之情和对学生的支持 B、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 C、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D、五四运动的地域范围扩大
  • 19. 下列属于五四运动成果的是(   )

    ①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②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

    ③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④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 20.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城乡内外民众组织团练,用游击战术袭击敌人。在香港、澳门为外国人雇佣的工人,纷纷返乡。天津、烟台、旅顺乃至北京附近,都有民众自发起来袭击侵略军。中国民众的这一行为(   )
    A、维护了国家主权完整 B、推动洋务运动的兴起 C、彰显爱国的民族情怀 D、获得当时政府的支持
  • 21.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 C、“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
  • 22. “一时间,从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壤,从垂暮老人到黄髫稚子,无不喊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废除不平等条约’‘工农兵联合起来’的口号。”根据上述表述可以推断,该时期指的是(   )
    A、新文化运动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C、国民大革命时期 D、土地革命时期
  • 23. 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
    A、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B、宗教神话具有朴素的人文思想 C、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D、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 24.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某导演筹拍一部电视政论片《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下列题材可以入选该片的有(   )
    A、区域自治开新篇﹣﹣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成立 B、以和平代替武力﹣﹣《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D、独立自主,不结盟﹣﹣新中国外交工作的开端
  • 25. 每年3月,我国都要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汇集北京,共商国是。以下关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人大代表的任务是参政议政,政协委员的任务是政治协商 B、人大代表参加制定国家法律,政协委员协商国家重大事务 C、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政协是最高国家监督机关 D、人大直接创建国家管理制度,政协间接创建国家管理制度
  • 26. 武昌起义后,中国革命形势风起云涌,各地纷纷宣布光复,袁世凯在婉拒清政府任命的湖广总督、钦差大臣等职务之后,提出召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等要求。材料表明袁世凯当时的目的是(   )
    A、统一南北,幕后操纵 B、实行民主,窃取果实 C、迎合革命,等待外援 D、投机革命,觊觎实权
  • 27. 如图,观察图中相关信息,造成该状况的原因是(   )

    A、被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B、“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 C、借鉴苏联工业化建设经验 D、贯彻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 28. 1688年,英国议会策划推翻詹姆士二世统治的政变,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政权,创造出完美的政治设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实现了资产阶级不同集团间权力的转移 B、兼顾新旧势力双方的利益 C、满足了工业资产阶级谋取参政权的愿望 D、以暴力方式完成政权过渡
  • 29. 梁启超曾高度评价云南“以一隅而抗天下,开数千年历史之创局;不计利害为天下先,拯国命于垂亡,当为全民感谢。”这是缘于在云南开始的(   )
    A、辛亥革命 B、二次革命 C、护国运动 D、北伐战争
  • 30. T•斯普拉特在《增进一般知识的伦敦皇家学会的历史》(1734)中说:“我们发现每天交给‘学会’的许多极好的奇物珍品,不仅出自博学的、专门的哲学家之手,而且来源于技工的工场、商人的航海、农民的耕地以及绅士的种种运动、养鱼塘、猎园和花园。”这表明(   )
    A、工业革命方兴未艾 B、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C、技工引领发明潮流 D、发明创造逐渐走向平民化
  • 31. 顾炎武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他曾有诗云:“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诗中所体现的情怀是(   )
    A、“经世致用” B、“心即理也” C、“循天下之公” D、“理在气中”
  • 32. 下图为世界工业生产指数(以1913年为100),导致图中数据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代议制民主制度的完善 B、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 C、科技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D、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
  • 33.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写道:“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此处评价的是我国古代哪一历史时期的选官制度(   )
    A、西周 B、秦汉 C、魏晋 D、隋唐
  • 34. 1999年10月,英国议会两院经过激烈辩论,最终通过《上院法案》及其修正案,取消了所有世袭贵族拥有的作为上院议员的特权。这表明英国(    )

    A、代议制民主发展落后 B、专制制度的残余已经消灭 C、修补政治体制的缺陷 D、民众获得了参政议政权利
  • 35. 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这一事件是指(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维新运动
  • 36. “……水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该条约规定反映出(   )
    A、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B、清政府彻底变成“洋人的朝廷” C、西方列开始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列强侵华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 37. 《德意志帝国宪法》对帝国元首(皇帝)有如下规定:“德意志帝国的国家元首……是国家的象征之一”;“帝国元首任期终身”;“帝国元首不得兼任政府官吏,亦不得担任帝国国会议员”;“帝国元首不得从事其他任何有薪职务、经营商业、执行业务、亦不得担任任何盈利事业之董监事。”由此判断,德意志帝国宪法(   )
    A、规定了德意志的君主立宪制 B、规定了帝国元首的虚君地位 C、对元首权力的限制有名无实 D、赋予帝国元首以广泛的权力
  • 38. 1721年,担任财政大臣的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开始逐渐形成。下列有关责任制内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首相与内阁共进退 B、内阁成员集体负责 C、内阁对议会负责 D、内阁实际上对国王负责
  • 39. 学者马勇在论述晚清后二十年历史时写道:“会议进行了两天,他们终于达成一致行动的谅解,同意适度向中国增兵,计划在条件适度成熟时先夺取天津,然后以天津为基地大本营,继续向北京用兵,向华北用兵,拯救被困在那里的外国人。”此后,列强发动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40. 如图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相对应的时代主题是(   )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打倒孔家店”
  • 41. 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被侵略的说法不足以说明侵略的全部影响 B、马克思对于西方列强的侵略行径认识模糊 C、列强发动对华战争意在打破中国隔绝状态 D、“暴力”更能概括战争对中国的破坏性
  • 42. 陶片放逐法规定,公民大会可投票将任何认为对于本邦有危险的人物放逐,对有阴谋的 嫌疑分子可不受法律审判而立予处置。执政者因此不得不小心翼翼,不敢有越轨行动。 可见该制度(   )
    A、提高了公民大会权力 B、违背了雅典民主原则 C、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 D、约束了政治人物行为
  • 43. “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和从北而来的两股推进势力,实实在在地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上述现象始于(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19世纪末瓜分狂潮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20世纪初袁氏当政
  • 44. 如图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部分内容,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A、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复制了美国政治体制 C、完成了反帝反封任务 D、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 45.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钦此。”该文件的颁布(   )
    A、为结束独裁统治扫清了障碍 B、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C、预示了中国帝制时代的终结 D、为共和政体提供了法律保障
  • 46. 2019年l2月20日是澳门回归20周年纪念日,如图为习近平同志在庆祝澳门回归20周年大会上讲话的场景,在此次讲话中,他指出:“广大澳门同胞素有爱国传统,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这说明“一国两制”在澳门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A、弘扬爱国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B、“一国两制”符合澳门现实 C、与内地的联系促进经济发展 D、切实有效地推进了教育改革
  • 47. 在《天津条约》进入修约期的背景下,1868年,清政府聘请前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作为使节,与美国签订《天津条约续增条约》,美国声明不干涉中国内政,有人认为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平等条约。这一条约(   )
    A、掩盖了美国的侵略本质 B、有效维护了中国的主权 C、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外交 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 48. 泰国统一后,继承战国时期御史监县制,正式设立监御史,负责监督郡守。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乃遣丞相史出刺”,正式创立刺史制度,负责督察监察御史及郡国。从监御史到刺史的变化(   )
    A、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C、导致了官僚机构膨胀 D、说明了汉代承袭秦制
  • 49. 《札记﹣大学》载:“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郑玄注:“国家利义不利财。盗臣损财耳,聚敛之臣乃损义。”这表明儒家推崇的治国理念是(   )
    A、重视仁义保护民利 B、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C、顺应自然重义轻利 D、澄清吏治规范理财
  • 50. 北宋陈亮认为历史教学的目的是明得失,供后人借鉴;南宋叶适则要求学生读《周礼》,认为其“于建国、设司观、井田、兵法、兴利、防患、器械、工巧之术成在”。二人观点的不同说明宋代历史教育(   )
    A、手段和目的多样化 B、突破政治伦理范畴 C、日益关注国计民生 D、始终强调经世致用

二、材料分析题(共50分,5小题,每题10分)

  • 5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bǐ)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宣等《韩愈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关于儒学的认识。
  • 5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初,科举考试受唐代重诗赋风气影响,进士考试主要取决于诗赋文辞。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科“不得只于诗赋进退等等,今后参考策论,以定优劣”。庆历时期,规定进士考试分三场,首场试策,次场试论,终场试诗赋。在考试过程中,凡试策不过者,就没有资格参加第二、三场考试。策论被提高到这样一个高度,促使宋代文人在备考、应试、试后都格外重视社会现实,并全力投入时文的学习和写作,以适应科举考试的需要。

    ——摘编自宋莉洁《心怀天下进退皆忧——从科举制度的变化看宋代士大夫的社会地位和责任感》

    材料二 清代科举考试命题专取《四书》《五经》之句,做八股文章要求所论内容根据朱熹的《四书

    集注》,不许自由发挥,并且对文章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和声调急缓都要相对成文,对文章的字数也有限制。乾隆时,根据皇帝个人喜好,科举考试内容增加试帖诗和楷法。由于科举考试是读书人升官发财的唯一途径,一个童生要经过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才能由生员、举人、贡士到进士,从而取得官职俸禄,所以总有一些考生试图从中投机取巧,清代时“怀挟夹带”“冒名顶替”“枪替代考”等作弊手段,已不胜枚举。

    ——摘编自张小锐《清代科考积弊与清末科举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代科举考试的弊端。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认识。
  • 5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首都30万人齐集天安门广场。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紧接着他按动了电钮,升起了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同时,乐队奏起代表国歌《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

    ﹣﹣《历史上的今天》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国土尚未完全解放,国民党残余势力蠢蠢欲动,想以大西南为基地重新复辟;国内各种反动势力也对共和国充满仇恨,想和国民党军配合,在经济上绞杀人民政权;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没有土地,在经济上仍然受到地主阶级的剥削;国际上,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联合国军”打到了中朝边境,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

    请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是什么事件?请用一句话描述这一事件的意义。
    (2)、材料一中“首都”“五星红旗”“代国歌”是在何时何地召开的什么会议上决定的?材料一中的“28响”象征着什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和人民政府面临着很多困难。结合材料二分析,为克服困难,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 5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公有私耕”的传统村社农民反而比具有一盘散沙特征的“小私有者”更难集体化,与斯大林的设想相反,传统村社的自治功能与“集体主义,纽带恰恰成了农民拥有的组织资源,使其更能抵制来自外部的强制。从宰杀大半牲畜的消极抗拒,到出现70万农民卷入的“斯大林的农民战争”。

    ﹣﹣摘编自卞悟《公社之谜﹣﹣农村集体化再认识》

    材料二  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长期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生产队,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就全国而论,在社会主义工业、社会主义商业和集体农业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是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因而并不可怕。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几个问题的通知》(1980年)

    材料三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歌曲《春天的故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做了怎样的调整?这种调整有何作用?除此之外,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还进行了哪些调整?
    (3)、“春天”的内涵是什么?材料中崛起的“座座城”指的是哪几个城市?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从经济政策的调整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 55. 有学者认为,从19世纪中期起,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政治思想观念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一,1840〜1895年,中国原有的政治思想观念对西方现代观念选择性吸收,从儒学经世致用为主导应付重重危机,从而产生“中国近代观念”。

    二,1895〜1915年,中国人以最开放的心态学习并接受西方现代观念,形成“中国现代观念”。

    三,1915年以后,特别是1919年以后,中国人对所有外来观念进行消化、整合和重构,将它们定型为“中国当代观念”。

    (1)、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想盛极一时,分析这一思想形成的社会原因。试列举第一阶段中国人“选择性吸收”西方现代观念而产生的近代政治思想观念。
    (2)、社会主流思想观念主导社会行动。你认为第二阶段形成的“中国现代观念”是如何影响中国的社会行动的?在第三阶段,“革命”成为“中国当代观念”的核心。分析1919年后“革命”观念流行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