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学期 第3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4-5)
试卷更新日期:2020-04-28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选项中,属于人的先天性行为的是( )A、青梅入口,分泌唾液 B、看见青梅,分泌唾液 C、听到青梅,分泌唾液 D、看见青梅图,分泌唾液2. 下列选项中,属于人类特有行为的是( )A、强光刺激,立即闭目 B、听到铃声,走进屋内 C、食物入口,分泌唾液 D、谈虎色变3. 正常人的体温一般在37℃左右,但一天中的不同时刻不尽相同,如图反映了一天24小时内小明体温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清晨5时体温最低 B、下午5时体温最高 C、这天中小明体温T(℃)的范围是36.5≤T≤37.5 D、从5时到24时,小明的体温一直是升高的4. 在气温35℃的环境中,下列情况更容易使人中暑的是( )A、无风干燥的沙漠 B、充满水蒸气的车间 C、有风湿润的麦田 D、高层建筑物的顶部5. 在鸟类繁殖的季节里,亲鸟捉到小虫后自己并不立即吃惊掉,而是将虫带回巢哺育雏鸟。这一行为属于( )
A、领域行为 B、繁殖行为 C、防御行为 D、节律行为6. 人体直接散热的多少取决于( )A、人体内与人体皮肤表面温度之间的温度差 B、人体内与环境之间的温度差 C、人体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 D、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程度7. 12月9日~10日,2017美丽乡村•环浙骑游暨首届江南之巅自行车赛在龙泉市举行。下列是有关运动员在骑车过程中体温调节的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A、运动员的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 B、运动员皮肤血管舒张以增加体表散热 C、运动员的主要散热方式是汗液蒸发 D、运动员大汗淋漓,原因是体内的产热大于散热8. 下列对动物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动物的行为从获得途径上划分,可以分为先天性行为和社会行为 B、动物的学习行为一旦形成,就不会改变 C、动物的学习行为越复杂,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 D、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不一定越多9. 如图表示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其中阴影部分表示相同点,下列哪一项可以写在阴影部分( )A、生来就有 B、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 C、有利于生存和繁殖 D、能伴随动物一生10.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诗句中分别描述了昆虫的( )A、觅食行为、繁殖行为 B、攻击行为、觅食行为 C、防御行为、繁殖行为 D、觅食行为、防御行为11. 现有A、B两种哺乳动物,其体重和年龄都相似,将它们各取5只,分别关在环境条件相同的饲养槽里,每天各饲喂100克大麦种子,但不给饮用水,结果A动物生活了6天后死亡,B动物生活了10天后死亡。下列解释没有说服力的是( )A、生物体内有机物代谢所产生的水维持了细胞暂时缺水的需要 B、A动物可能活动量大,消耗水分多(如出汗多),容易缺水先死亡 C、在正常情况下,B动物的寿命就比A动物的寿命长 D、B动物原生活在沙漠地区,A动物原生活在热带雨林中,前者比后者更能忍受缺水环境12. 某人因感染能引起流感的冠状病毒而发烧,住院隔离治疗。医务人员为其测量体温,发现该病人在24 小时内的体温均在39℃左右波动。则该病人在这24小时内产热和散热的关系( )A、产热等于散热 B、产热小于散热 C、产热大于散热 D、产热与散热没有关系13. 骆驼在沙漠中时,白天体温能升高到41 ℃,晚上能将体温降至34 ℃。研究发现,白天升高体温能减少水分流失,而且前一晚体温降得较多时,更可以忍受隔天白天的酷热。下列理由中,可以解释这一现象的是( )①白天升高体温可增加出汗量
②白天的体温高,能减少身体内用于散热的水分量
③夜晚体温低时,骆驼能吸收空气中水分
④夜晚体温愈低,第二天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将体温升到骆驼白天可到达的温度
⑤骆驼身上的毛能阻隔外界的热,不使体温上升得太快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14. 下列A—D的体温调节中,哪一条途径表示人体持续生活在过冷环境中并可能导致死亡( )A、A B、B C、C D、D二、填空题
-
15. 运动过程中蕴含着许多科学知识。如长跑测试中,同学们听到发令枪响,迅速起跑,完成该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称为。长跑过程中骨骼肌剧烈收缩、舒张,呼吸加深,心跳加快,产热增加;同学们面红耳赤,大汗淋漓,散热增加,这是一个在参与下的调节过程,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16.
皮肤是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如图表示人体皮肤对(填“寒冷”或“炎热”)刺激的反应示意图。立毛肌收缩等反射活动都要通过才能实现。
17. 如图表示外界气温改变时,皮肤中血管的舒张和收缩情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比较A、B两图,可知A图中的情况发生时,外界气温 , 皮肤内大多数毛细血管 , 血流量 , 皮肤的温度会 , 由皮肤直接散发的热量会。(2)、B图是在情况下发生的,皮肤内的大多数毛细血管 , 同时汗液的分泌 , 从而使人体热量。这样,可使人的保持动态平衡。18. 如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示意图中字母表示的结构名称:A 。(2)、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当人体处在41℃的外界环境中时,主要的散热方式是 。寒冷时,皮肤毛细血管。(3)、运动和安静状态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分别是和 。19.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了8.1级地震。我国西藏日喀则等地也受到地震影响,出现人员伤亡。刚从平原进入高原的救援人员,由于高原上夜间气温低,许多人冻得瑟瑟发抖,这种行为的生理意义是。到了12月,一些援建人员发现,日喀则的一些哺乳动物换上了一层厚重的皮毛,这对动物来说有什么好处?。20. 通常,可在人的口腔、腋窝及等处测量人的体温。如图是人的体温调节过程,当环境温度过高时,刺激脑干中的热受体,使增加、血管舒张,加快散热;而在寒冷的环境中,人会不由自主地出现“战栗”,目的是。因此人的体温恒定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在脑干中的来调节和控制下保持动态平衡。21. 为研究动物的行为,某同学进行了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实验。下面表格中的数据是该同学的实验记录,图甲为“迷宫”示意图,图乙为实验中小鼠找到食物所花时间的柱形图。请回答下列问题:次数
找到食物的时间/秒
第一次
267
第二次
193
第三次
90
(1)、请在图乙中绘出小鼠第三次找到食物所花时间的柱形图。(2)、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属于行为,通常小鼠找到食物后会发出一种叫声,引来其他小鼠,这种叫声起到了传递的作用。(3)、在上述实验中,若把小鼠换成蟑螂,蟑螂难以在短时间内找到食物,说明动物越 , 学习能力越强,这种学习能力的强弱是由动物体内的决定的。22. 小白鼠是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其体温仍能保持相对恒定。为了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制定了以下实验方案:【实验假设】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中枢。
【实验步骤】①取性别与年龄相同的、健康的、生理状况一致的数十只成年小白鼠,分成两组并标记为甲组、乙组。
②用一定的方法破坏甲组小白鼠的下丘脑,乙组小白鼠不作处理。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把甲组小白鼠置于10 ℃的环境中,乙组小白鼠置于30 ℃的环境中,其他条件都相同。
⑤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小时,每隔4小时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
(1)、写出③的操作步骤:。(2)、实验设计方案中有不妥之处,请提出并改进:。(3)、若假设成立,则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若假设不成立,则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4)、如果实验安排在同一组小白鼠身上进行,你认为可行吗?。如果可行,请提出你的设计方案;如果不可行,请说明理由。。23. 恒温动物的体温恒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有人认为维持体温恒定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有人认为位于脊髓,也有人认为是两者共同协作的结果。小明准备利用40只大小相同、健康生长状况良好的小白鼠作实验材料,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究。(1)、恒温动物在调节和激素调节下,维持体温的恒定。(2)、写出该实验的步骤:。24. 人体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中,对热的感觉有不同的程度,散热越困难时往往会感觉到越热,人的热感与气温、相对湿度的关系如图所示。
据图判断,在25℃和35℃时,哪种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较大?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这两种温度时,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情况作出解释。
25. 如图简略地表示了人体产热和散热两个体温调节机制(“→”表示神经传导方式,“↔”表示血液循环途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正常情况下,当人处于炎热环境中时,C的反应是和。(2)、人体在剧烈运动时,产热量将会明显增加的是D中的。26. 科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把章鱼(软体动物)放到大鱼缸里,中间放一块玻璃板,将鱼缸隔成两部分,其高度低于玻璃缸的高度,使章鱼能从玻璃缸的一侧越过玻璃板游向另一侧。将食物放入远离章鱼的那一端,当它看见食物时,只是扑向玻璃板,在玻璃板上乱撞,不会绕过玻璃板去捕食。多次碰撞之后,才能学会绕道。而猴子只要碰撞一次就学会了绕道捕食。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在上述实验中,章鱼、猴子越过障碍物而获得食物,都属于行为。这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和逐渐建立起来的行为活动。(2)、上述实验证明,章鱼等(填“低等”或“高等”)动物也可以形成行为;动物越高等,行为越复杂。27. 如图表示某健康男性在45℃室内安静状态下的体内温度、皮肤温度和出汗率的变化,第25分钟时,此人饮入冰水。(1)、在0~25min内,此人皮肤温度低于体内温度的主要原因是。(2)、据图分析饮用大量冰水导致皮肤温度升高的变化是如何引起的?。
(3)、在45℃的室温环境中,人体皮肤内的接受刺激,将兴奋传入的体温调节中枢,使皮肤血管 , 血流量 , 汗液分泌 , 从而使散热量增加,体温保持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