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20年高考历史名师仿真模拟联考试卷九
试卷更新日期:2020-04-23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西周统治者从夏、商得天命又失天命的客观事实中,认识到“天命靡常”“天不可信”,天命不会永远固定于一家一姓;他们认为天命转移与否不在于祭祀的多少,而在于“人事”的兴废,在于有德与无德,并一再强调要以灭亡了的夏、商两代为鉴。这表明西周统治者认识到( )A、国家的兴亡取决于神的意志 B、国家兴盛的关键是敬德保民 C、构建尊卑等级秩序的重要性 D、要用亲族血缘加强政治统治2. 学者王刚指出,伴随秦汉间政治的展开,汉初宰相开始从“主事”走向“主臣”,在抛弃事务主义及文牍主义的过程中,通过“主臣”建设健全官僚团队,达到“百姓亲附”的目的,从而日渐疏离秦政精神。据此可知,汉初宰相的这一转变有利于( )A、巩固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 B、提高官僚队伍的文化水平 C、健全关注民生的官僚集团 D、践行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3. 某学者指出:宋代(科举制下)逐渐增加的官户享有优免的特权,宗族势力赖以强盛,贫困化的一般族人则沦为隶属色彩较强的世仆,在其土地占有制度下,世仆制宗族组织逐渐形成,这导致官僚机构缺乏对社会经济部门的控制与数字化管理能力。该学者意在强调宋代( )A、特权阶层的增加迟滞经济改革 B、制度变迁促进经济运行模式调整 C、土地兼并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 D、科举制发展制约经济效率的提高4. 王阳明提出了“良知只在声色货利上用功”“酌量利害之多寡,审察人情之顺逆,务求公私两便,经久可行之策”的思想,认为致良知与声色货利等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主张考虑利害、人情,而务求公私两便。这反映了王阳明学说( )A、包含丰富的经世致用思想 B、肯定了儒家学说的功利和事功 C、强调修身的关键是致良知 D、主张为人处世要学会趋利避害5. 近代中国传统经济结构解体不是受生产力水平制约,而是受西方商品种类和数量的影响,与此相应的是,农产品商品化的最初动力源并不在工业与农业分离,而是中外贸易需求直接刺激部分农产品出现商品化趋势,19世纪末,豆类、烟叶等出口需求又导致这些经营农户的激增。这反映了近代中国( )A、传统社会向近代转型的必然趋势 B、社会经济演变的市场化趋势 C、对外贸易的发展加速半殖民地化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降低6. 1862年,马克思在《中国记事》中指出:“在桌子开始跳舞以前不久,在中国,在这块活的化石上,就开始闹革命了。这种现象本身并不是什么特殊的东西,因为……我们经常看到社会基础不动而夺取到政治上层建筑……更迭的情形。”这表明马克思( )A、高度赞扬中国农民阶级的反侵略斗争 B、对中国变革秉持理解和同情的态度 C、对太平天国小农社会理想持否定态度 D、肯定太平天国推翻剥削阶级的斗争7. 某学者指出:五四运动在思想上“还没有能够科学地分析批判以前历次革命运动失败的经验教训,还没有能够从批判旧世界中找出新世界”,但在“实际行动上,已经对中国近代革命历史做了惩前毖后与承先启后的表示”。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是( )A、对新文化运动的继承和发展 B、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起点 C、划时代的人民群众救国运动 D、近代空前的人民思想觉醒运动8. 下表为中国粮食出口量、进口量和净出口量统计表(部分年份),这表明( )
单位:千吨
年份
出口量
进口量
净出口量
1959
4 157.5
2.0
4 155.5
1960
2 720.4
66.3
2 654.1
1961
1 355.0
5 809.7
-4 454.7
1962
1 030.9
4 923.0
-3 892.1
1963
1 490.1
5 952.0
-4 461.9
A、中国外交事业陷入僵局 B、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 C、农业生产获得长足发展 D、党和政府采取措施应对饥荒9. 罗马法对占有的保护措施主要是占有令状,但并不禁止自力救济,允许自力救济存在,毕竟可以通过自力救济解决占有被侵占的问题,不必再向裁判官申请“保护占有令状”;而占有人需要令状保护的占有问题必定也是自力救济解决不了的。这表明罗马法的特征是( )A、奴隶主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法律约束和社会自我调节相结合 C、占有令状和自力救济相互冲突 D、强化社会自力救济解决财产纠纷10. 卢梭强调,社会公约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将自身及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克服了私利的全体公民统一的公意意味着伦理对自然法的超越。这说明社会公约的实质是( )A、公民服从公共意志就是服从伦理 B、借助“主权在民”思想推翻专制政权 C、让渡部分权力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D、公民道德共同体代替人的自然状态11. 苏联在工业化时期,开展了以掌握新技术为特点的、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的全国性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特别是1935年开展的“斯达汉诺夫运动”(图为采煤工人阿列克塞·斯达汉诺夫,他在一班工作时间内采煤一百零二吨,超过普通采煤定额十三倍,这一事迹在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得到广泛传播,形成了斯达汉诺夫运动),这种劳动竞赛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这反映了苏联(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提倡群众的首创精神 C、资金积累靠国内 D、重视科学技术和人才12. 某学者指出,21世纪,我们可能正处在从单极向多极过渡的过程中,即从美国的单极秩序向多极国际秩序过渡的过程中;多极有美国、欧盟和日本,也有俄罗斯、中国和印度,也许还有巴西和南非,这一过渡看来不大会包含爆发与前两次世界大战相似的军事冲突的风险。该学者意在强调未来世界应是( )A、在经济全球化主导下的政治多极化 B、多极国际秩序中的合作性国际关系 C、出现多个政治力量中心的混乱状态 D、第三世界在多极化中居于主导地位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5 –1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70年代,英国出台法律,严禁熟练工人移民国外;同时对前往其他国家的轮船严格搜查,禁止向其他国家出口机器零件。
1825年,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英国爆发,物价暴跌,大量企业破产。同年,英国取消了机器出口禁令。1837年机器出口总值为49万英镑,1866年为476万英镑。英国不断降低关税和减少出口限制,成为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
——摘编自《近代英国工业革命揭秘》等
材料二 1848年,英国人福琼进入中国,采集了大量的茶苗和种子运到印度。1851年,他收集了更多的茶种,还带着8名制茶师傅和大批制茶设备,来到加尔各答。此后,印度的制茶行业迅速崛起,阿萨姆、大吉岭、尼尔吉里成为全球著名产茶区。英国某知名杂志热情地称赞道:“福琼打破了(中国)的茶叶垄断,将喝茶的权利带给富人和穷人!”
——摘编自(美)萨拉·罗斯《茶叶大盗:改变世界史的中国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禁令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制茶技术扩散的影响及对后世的启发。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虽然存在巨大的风险,但无论如何,巨额财富的诱惑不断使其他阶层中有胆识、有智慧的弄潮儿开始投身工业界。随着“蒸汽时代”的到来,煤炭价格一路飙升,而煤炭大多埋藏在贵族的庄园地产上,于是,英格兰东北部产煤区的诺森伯兰公爵、斯卡伯罗伯爵,约克郡的诺福克公爵,兰开郡的克劳福德伯爵等都在原有的头衔外加上了“矿主”的称号。1761年,布里奇沃特公爵在高尔伯爵贷款的支持下开凿了一条10英里左右的运河用以运输煤炭……笛福在18世纪20年代出版的书中提道,我们让一个名字叫莱特的老工人不停地干活儿,他是个商用轮盘修造者,我们付给他的工资是按周计算的。……一天早上,一辆手推车坏在了路上……于是,老工人被叫到了出事的地点去修理。他正忙得起劲时,一位认识他的乡下人路过,此人按惯例跟他打招呼:“早上好,莱特……愿神保佑你工作成功。”老工人斩钉截铁地回答:“我不在乎它保佑不保佑,这是按天计算报酬的工作。”
——摘编自李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社会的主流道德》
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要准确全面)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东汉选官实行察举制,由朝廷重臣和地方州牧推举孝廉,但是对推举人和被举人双方都没有严格的制度规范。东汉后期,各地豪族操控地方舆论,垄断选举之路。外戚和宦官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经常干涉选举结果。请托、贿赂之风盛行,高门子弟即使无才无德也能被推荐,一般士人则入仕无门。汉顺帝年间,左雄担任尚书令,对察举制度进行改革。
改革之后,被推举的孝廉还要在中央进行统一考试,其中儒生出身的考试儒家经义,小吏出身的考试写公文,考试合格才能被授予郎官。同时规定:四十岁以后才能被推举为孝廉;如果不足四十岁,就必须具备特别优秀的品德和高超的能力,并通过严格的复试。
广陵郡的孝廉徐淑不足四十岁,质问他的时候,徐淑回答说:“诏书上说的‘有如颜回、子奇,不拘年齿’,所以我就被郡举为孝廉了。”左雄问他:“颜回闻一知十,你能做到吗?”徐淑无法回答,被斥令回去。后来,济阴太守等十几位官员,因选举人才不当而被免职;不合格的孝廉被斥退,只有真正的人才得到授官。从此官员们不敢随便推举孝廉。一时选举清正,录用了不少人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选官制度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汉选官制度改革的影响及启示。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二战前德国秘密发展了装甲车和战斗机,提出了闪电作战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第一次发展了坦克—飞机协同作战战术,真正具备了打机械化战争的技术、理论和战术。因此战争初期德军能在17天内消灭波兰,15天内击败英法联军、打到英吉利海峡,仅用三个星期便迫使法国投降。后来同盟国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迅速发展以内燃机技术为核心的军事技术群,并大力研究与之相应的作战理论和战术。到1943年,优势开始转向同盟国一方。雷达、声呐及其他电子通信器材的改进与应用在抗击德军对英国本土的空中轰炸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指挥控制系统的改进为美英军空地协同以及反空袭、空降和两栖登陆作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技术保障。飞弹的出现虽没有改变战争的进程,但它表明一种新的作战样式和作战空间的产生。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的爆炸并没有改变战争的结局,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加快日本无条件投降的作用。
——摘编自李元奎等《科学技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及形态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同盟国发展军事技术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同盟国发展军事技术的影响。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启动了欧洲联合的进程。丘吉尔和戴高乐都是欧洲联合的倡导者。丘吉尔认为,英国不仅仅是一个欧洲国家,而且是版图遍及全世界的大英帝国的首脑,如果作为一个成员国参加欧洲联合,那将与英国的国际地位不相称,“我们同欧洲在一起,但不是其组成部分。我们对它感兴趣,同其联系交往,但不能被并入或同化”。戴高乐认为,在“多国家的欧洲”当中,法国应该起中流砥柱的作用,西欧“自然的和道德的中心,正是法国”,要建立一个“欧洲人的欧洲”,即在经济上、政治上以及防务上独立的欧洲。他相信,只要德国同法国团结起来,一个新的欧洲就开始在实现,反之,西欧的联合就没有任何可能性,法德和解和合作成为西欧联合的基石和核心。
——摘编自《丘吉尔与戴高乐的“欧洲观”之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吉尔和戴高乐对各自国家在欧洲联合中的定位及其实质。(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戴高乐“欧洲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