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1节 金属材料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16-04-20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化学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我们的生活质量.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

    A、回收废旧金属既节约金属资源,又减少环境污染 B、通过相互刻画的方法,发现铜片的硬度比黄铜片大 C、农药、化肥会给环境带来污染,因此禁止使用 D、硬水过滤后变为软水
  • 2. 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下列做法中不恰当的是(  )

    A、回收利用废旧金属,变废为宝 B、改变燃料的组成和结构,减少工业烟尘和各种有害气体的排放,保护大气资源 C、减少“白色污染”,集中收集并焚烧废弃塑料 D、加强生活污水处理,保护水资源
  • 3. 化学与生活、社会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回收利用废旧金属,有利于保护环境、充分利用资源 B、为了人体健康,应禁止在食品中使用任何添加剂 C、为减少空气污染,应控制燃放烟花爆竹 D、禁止用霉变花生压榨食用油
  • 4. 下列有关金属材料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回收利用废金属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B、铝块能制成铝箔是利用了铝的延展性 C、铝比铁更容易跟氧气和其他物质反应,因而铝的抗腐蚀性能比铁差 D、焊锡(锡铅合金)比锡熔点低
  • 5. 下列有关生活常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废旧电脑应回收后集中处理 B、该纯净水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C、“绿色食品”是指颜色一定为绿色的食品 D、“白色污染”是指白色粉尘造成的污染
  • 6. 2013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多样的物种,唯一的地球,共同的未来”,下列有关环境和能源说法错误的是(  )

    A、回收处理废旧电池既可节约金属资源又可减少环境污染 B、为提高粮食产量,多施用化肥、农药 C、煤、石油、天然气等都是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 D、大力推广新型低污染材料,减少白色污染
  • 7. 下列有关金属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金属的回收利用是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 B、炒完菜后应及时除掉锅底的水,这样可以防止铁锅生锈 C、铝在空气中易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故铝制品性质不稳定 D、生铁和钢是含碳量不同的铁合金,其中生铁的含碳量大于钢的含碳量
  • 8.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废电池必须集中处理的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其主要原因是(  )

    A、可以卖钱,增加经济收入 B、回收电池中的石墨 C、防止电池中汞、镉和铅等金属离子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D、利用电池外壳的金属材料
  • 9. 集中处理废电池的主要目的是(  )

    A、回收废电池外壳的金属材料 B、回收处理加工后重新出售 C、防止电池中汞、镉和铅等对环境的污染 D、回收废电池中的石墨电极
  • 10.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废电池必须进行集中处理的问题被提到议事日程,其首要原因是(  )

    A、利用电池外壳的金属材料 B、防止电池中汞、镉和铅等重金属离子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C、不使电池中渗透的电解液腐蚀其它物品 D、回收其中石墨电极
  • 11. “绿箱子环保计划﹣﹣废弃手机及配件同收联合行动”已在全国40个重点城市中开展了近两年.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回收废电池可以节约金属资源 B、“绿箱子”上的“”是回收标志 C、回收废电池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D、回收废弃手机中的金属材料没有任何价值
  • 12. 广西龙江河镉超标,严重威胁着民众的饮水安全.为处理镉污染,当地政府组织人员在镉超标水域投放了大量烧碱或熟石灰,以及氯化铝,絮凝沉降镉离子,避免被人体吸收.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镉是人体必需补充的微量元素 B、此事件已对环境造成污染 C、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 D、烧碱和熟石灰都是碱
  • 13. 下列有关生活常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完后的废电池应回收集中处理 B、天然果汁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C、“绿色冰箱”是指颜色为绿色的冰箱 D、“沙尘暴”是一种正常的气候现象​
  • 1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铁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B、经常用水冲洗铁器表面,可以防止铁生锈 C、生铁可以完全溶解在足量的稀盐酸中 D、油罐车的尾部经常有一条铁链拖到地面上,这是利用了铁的导电性
  • 15. 可以减少金属资源损失的有效措施之一是 (  )

    A、用塑料管代替铸铁管 B、用铝合金门窗代替铁窗框 C、化工厂周围设铁栅栏 D、停止生产使用所有金属材料的饮料罐

二、填空题

  • 16. 铁是一种化学性质的金属,铁生锈实际上是铁和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铁锈的主要成分是

  • 17. 将下面5个选项分别填在横线上,每项只用一次

    A、缓慢氧化;B、疏松多孔;C、受空气和水共同作用;D、铁器与空气隔绝;E、没有水分存在铁不易生锈.

    (1)钢铁锈蚀条件 ;

    (2)钢铁锈蚀的过程属于 ;

    (3)铁锈的状态 ;

    (4)使铁器保持干燥的原因是 ;

    (5)铁器表面喷漆的目的是 .

  • 18.

    某工厂欲从只含有CuSO4的废液中回收金属铜,并得到工业原料硫酸亚铁,其工业流程如下:

    (1)操作a的名称是 , 该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 操作b的名称是

    (2)写出流程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19.

    如果你留意生活,不难发现:春节过后,很多家庭都制造了一些垃圾,这其中就包括各种各样的易罐,可有些铁制易拉罐回收人员并不回收,被人们遗弃在角落里,如图.

    (1)看到此景,你有何感受

    (2)你的建议是 , 这样做的好处是 (至少答2点).

  • 20.

    金属材料的使用方便了人类的生活,但金属资源有限,且不能再生.

    (1)工业对废旧金属回收利用,这样做的意义是:

    (2)为了保护金属资源,除上述做法外,你还有何建议?(答出一条即可).

三、探究题

  • 21.

     初中化学教材中的一些实验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获得的结论是 ;

    (2)、实验二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 ;

    (3)、实验三若使红热的木炭在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充分燃烧,关键的操作方法是 .

  • 22.

     如图是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和改进的实验装置,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图Ⅰ:小明同学用一根粗铜丝绕成线圈罩在蜡烛的火焰上,火焰很快熄灭.请分析蜡烛火焰熄灭的原因 , 此实验说明金属铜具有性.

    小娟同学在铺有一层纯碱粉末的烧杯中点燃一支蜡烛,然后沿着烧杯壁缓缓倒入稀硫酸,蜡烛火焰熄灭.请分析蜡烛熄灭的原因 , 写出纯碱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此反应类型属于

    (2)、图Ⅱ:小亮同学在烧杯A中加入10mL浓氨水;在烧杯B、C中都加入20mL蒸馏水,并分别滴加3滴酚酞试液于蒸馏水中,得到无色溶液.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罩在一起,几分钟后,溶液颜色变成红色的烧杯是 (选填“A”、“B”或者“C”),请你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烧杯中溶液变红的原因 ;若用pH试纸测试,该溶液的pH一定(选填“>”、“=”或者“<”)7.

  • 23.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科学,我们一般从物质的存在、性质、制备、用途等方面研究一种物质或一类物质.以金属为例,请你参与其中回答相关问题:

    (1)、

    认识金属元素存在:自然界中大多数金属都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下列矿石的主要成分属于氧化物的是 (填字母序号,下同);

    (2)、

    探究金属性质:金属原子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化学性质活泼.图1为探究金属化学性质的实验,图2是金属化学性质网络图.

    ①图1甲中反应现象是 , 丙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图1只有乙中不反应,能得出三种金属活动性及它们和氢元素的位置关系,由强到弱的顺序是(填元素符号);

    ③依据图1完成金属性质网络,图2中的A属于(填物质类别);

    (3)、认识金属的制备:工业上常采用还原法、置换法、电解法制备金属.用一氧化碳还原赤铁矿冶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

    金属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

    ①下列金属制品的用途,利用其导电性的是

    ②合金性能优于单一金属,因而被广泛应用.焊锡(主要含锡、铅)与其组成金属相比具有的特性,可用于焊接电子元件;

    ③金属是一种有限资源,需要保护和回收利用.

    黄铜(铜锌合金)用作弹壳的制造.现有一批使用过的,锈迹斑斑的弹壳,处理这批弹壳可以制得硫酸锌和铜,其主要流程如下所示.

    【收集资料】弹壳上的锈主要为Cu2(OH)2CO3 , 能与稀硫酸反应得到硫酸铜溶液;弹壳和其他杂质不溶入水,也不参加反应.

    a.写出弹壳上的锈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b.固体D为

  • 24.

    下图中两块金属片互相刻画后,在纯铜片上留下明显划痕,

    (1)、该实验探究的目的是

    (2)、写出一个有铜参加的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5. 小亮在实验室用一块生铁与稀盐酸反应,观察到生铁表面出现,同时发现充分反应后的液体中有少量黑色不溶物。

    提出问题:这种黑色不溶物是什么呢?

    猜想与假设:这种黑色不溶物中可能含碳。

    (1)、设计方案:将黑色固体灼烧,若黑色固体中含有碳,就会有气体生成,要想进一步确定这种气体,可以用检验。

    进行实验:小亮按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得到了预想的结果。

    解释与结论:由此小亮得出结论:

    (2)、生铁中碳(含/不含);

    (3)、碳与稀盐酸反应(能/不能),铁与稀盐酸(能/不能)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