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 第12讲 种群和群落

试卷更新日期:2020-04-12 类型:二轮复习

一、种群的特征及其数量变化

  • 1. 某调查小组欲调查某地区针毛鼠的种群密度,在该地区相同面积的旱地和水田里均放置了数量相同的捕鼠夹,结果发现旱地中被捕针毛鼠数占捕鼠总数的12.8%,而水田中被捕针毛鼠数占捕鼠总数的2.2%,据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针毛鼠对当地旱地种植的农作物的危害可能大于水田 B、在旱地种植少量高大树木,为猫头鹰提供栖居地,有利于控制针毛鼠害 C、若捕获后的针毛鼠难以再次被捕获,则会导致调查的针毛鼠的种群密度偏小 D、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都是影响针毛鼠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 2. 科研人员研究不同pH对大草履虫种群密度的影响,结果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草履虫的种群密度 B、2~3 d内大草履虫种群数量均呈“J”型增长 C、后期大草履虫数量下降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的结果 D、大草履虫适于生活在中性及弱碱性水体中
  • 3. 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并定期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其中1号试管第5 天时数量达到最大,第6 天实验结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试管编号

    培养液/m1

    无菌水m/1

    酵母菌母液/mL

    温度/℃

    1

    10

    0.1

    28

    2

    10

    0.1

    5

    3

    10

    0.1

    28

    A、该同学研究的课题是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B、pH、取样时间都属于无关变量,对实验没有影响 C、第5 天时,1号试管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 D、实验中1、2、3 号试管种群都呈现“S”型增长
  • 4. 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 1、小于 2,其他以此类推。该鱼在 3+时到达性成熟,即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即进入老年)

    A、种群的年龄结构分为生殖前期、生殖期、生殖后期 B、由表可知,该鱼种群数量将增多 C、出生率越高,种群数量越多 D、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
  • 5.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丁图中c点时鹿群的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 B、乙图中在A期间,若对害虫喷施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增加得更快 C、丙图中若曲线Ⅰ表示某种群的出生率,曲线Ⅱ表示其死亡率,则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a点对应的时期 D、甲图中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 6. 根据下列甲乙两图提供信息,判断下列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

    A、调查种群密度时,如不适合用样方法的,则只能用标志重捕法 B、若图甲是某农业害虫的个体数量变化,则种群数量应控制在A点 C、图甲中B点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和C点的相同 D、图乙中捕食者和猎物的K值分别是P3和N3
  • 7. 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部分营养结构,图2表示草原上某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K0表示野兔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成分,除图1中所示外,还包括。通常情况下,变温动物所在食物链的营养级的数目比仅有恒温动物的。生物体内DDT浓度最高的生物是。若要体现各营养级之间的某种数量关系,可用来表示。
    (2)、某种天敌在图2中标注的某个时间点迁入,一段时间后,野兔种群数量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则该时间点最可能是。在捕食压力下,野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降在之间。
    (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草原上某区域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的标记物不慎脱落,则导致调査结果(“偏高”或“偏低”);对捕获的野兔进行性别比例调査,发现其雌雄比例稍大于1,该比例(“有利”或“不利”)于种群增长。
    (4)、在该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随季节更替发生规律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了群落的结构。若该群落由于火灾被毁灭,经若干年后此地又重新形成新的群落,这种群落演替类型属于
  • 8. 生态学者在研究草原生态系统中鹿的群时发现除了生殖季节,多数情况下鹿的雌雄个体常常分群活动,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来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请回答下列问题:
    (1)、草原上的雌鹿群或雄鹿群(填“属于”或“不属于”)种群。草原上鹿群的这种同性聚群分布属于种群的特征。
    (2)、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模拟实验来验证“鹿角效应”假说。他利用宠物狗将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通过测定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来进行研究。材料是适宜大小的红色橡胶圈和红色橡胶棒若干。实验中甲组用1个红色橡胶圈和1个红色橡胶棒,乙组用 , 丙用

    实验过程中的红色橡胶圈或红色橡胶棒模拟的是草原上的。为了避免无关变量和偶然因素的影响,应注意:

    若甲组所用的平均时间乙组和丙组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

二、群落的结构及演替

  • 9. 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在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时,常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进行调查 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不存在群落的空间结构 C、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 D、利用小动物的趋光趋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 10.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图是某林区划区轮伐的示意图,图中黑点密度代表树木的长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该林区群落垂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光照 B、若要调查该林区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可在区域④用样方法调查 C、利于保护林区资源的轮伐顺序为①→②→③→④ D、过度采伐可改变该林区的演替速度和方向
  • 11. 浮游植物A比浮游植物B对N、P的吸收能力强,沉水植物C比浮游植物A对N、P的吸收能力强。某环保部门欲选用其中两种植物投放到当地N、P较高的水体,以净化水体。应选用投放的的两种植物及对水体生态系统的影响是(    )
    A、浮游植物A和沉水植物C  群落的种间关系类型不变 B、浮游植物A和沉水植物C  食物链的营养级数将增加 C、浮游植物A和浮游植物B  群落的垂直结构保持不变 D、浮游植物A和浮游植物B  群落的能量流动方向改变
  • 12. 草方格沙障是用干的麦草、稻草、芦苇等扎成方格形状固定于沙中,并在方格中播撒固沙植物的种子,用来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一种治沙方法。某地用该方法治理正在沙化的土地并取得良好效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草方格能蓄积降水促进固沙植物生长 B、微生物对草方格材料的分解改善了土壤结构 C、该过程改变了演替速度但没有改变演替方向 D、该方法可增大治理区域的物种丰富度
  • 13. 1883年,印尼的喀拉喀托火山喷发,经历多年以后,此地形成一片森林,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森林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垂直结构的体现 B、森林中鸟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只与它们的栖息空间有关 C、人类的旅游可能使此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沙丘上发生的演替与该火山发生的演替属于不同的类型
  • 14. 下表是退耕还林后,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单位:株/平方米)

    第1年

    笫5年

    第10年

    第15年

    第20年

    物种a

    5

    10

    2

    0

    0

    物种b

    1

    2

    5

    3

    3

    物种c

    0

    1

    3

    8

    6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第1-10年内,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先升高然后再降低 B、第1-20年内,物种b逐渐成为优势物种,主要与其适应环境有关 C、第1-5年内,物种a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 D、第10-15年内,物种a逐渐消失的原因可能与其不能适应弱光环境相关
  • 15. 塞罕坝位于今天的河北省承德市。在辽、金时期称作“千里松林”。在清朝时期因“开围放垦”,森林植被被破坏,塞罕坝地区退化为高原荒丘,呈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从1962年国家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用两代人的青春和汗水,营造起万顷林海,如今被誉为“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而且成为著名的旅游景区。就描述的景象回答以下问题:
    (1)、“开围放垦”后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时该地区的抵抗力稳定性 , 恢复力稳定性
    (2)、从辽、金时期的“千里松林”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再到今天的“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属于演替,也说明了人类活动
    (3)、作为旅游景区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同样作为旅游景区属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中的
  • 16. 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研究发现,群落交错区的物种数目及某些物种的种群密度有增大的趋势,其原因是群落交错区的比较复杂,适合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生长,从而为多种动物提供
    (2)、群落交错区的植被变化,可作为气候变化的预警,比如在森林草原交错区,当草原植被越来越占优势时,说明气候越趋于(“干旱”或“湿润”)。群落交错区的这种变化过程叫做群落的
    (3)、森林草原交错区相对于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 , 其原因是群落交错区
    (4)、调查发现群落交错区某种树木受卷叶蛾幼虫的危害症状很轻。为研究该植物抵抗卷叶蛾幼虫虫害的机制,研究人员用异丁原醇溶剂分别提取了该植物的挥发物质A和易被卷叶蛾幼虫危害的树木的挥发物质B.随机选取300只赤眼蜂(赤眼蜂是卷叶蛾幼虫的天敌)平均分组,进行相关实验,观察赤眼蜂对实验中物质的选择情况,结果如表。

    组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含挥发物质A的提取液

    对照物质

    含挥发物质B的提取液

    对照物质

    含挥发物质A的提取液

    含挥发物质B的提取液

    结果(只)

    87

    13

    70

    30

    71

    29

    第一组和第二组实验中的对照物质是。分析三组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

三、真题演练

  • 17. 将大肠杆菌加入到10mL液体培养基中,种群按逻辑斯谛增长方式增长。当数量增长到N时,不再增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群的增长曲线呈“S”形 B、该种群增长最快时,种群数量约为N/2 C、在种群增长的过程中K值不断增加 D、若仅将培养基的量减少至5mL,则K值变小
  • 18. 将接种在马铃薯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培养一段时间后,充分混匀并随机分成不等的两组后分别进行培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酵母菌种群增长所需的能量全部来自于马铃薯培养液 B、若要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可借助显微镜进行 C、培养液被分成上述两组时其中的酵母菌种群密度是不同的 D、给营养充足的培养液通入O2有利于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加
  • 19. 如图是一种酵母通气培养的生长曲线,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结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a批次中可能有大量细菌污染 B、b批次的接种量可能高于a批次 C、t1时两批次都会产生较多的乙醇 D、t2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相同
  • 20. 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
    (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10 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型,且种群数量为时 , 种群增长最快。
    (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5 mL培养基M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比,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K值)(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5 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