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单元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0-04-10 类型:单元试卷

一、单选题

  • 1. 林则徐被誉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要体现在(   )
    A、在广州支持禁烟,1839年6月领导主持了虎门销烟。 B、在担任钦差大臣期间,招募水勇,积极筹备海防,使得英军在广州无隙可乘。 C、设立译馆,翻译一些西方书籍,组织编译《四洲志》,向西方学习。 D、“苟利国家生死以,岂瘾祸福避趋之”,在国家危难时敢于担当的精神
  • 2. 洋务运动开始和结束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和辛亥革命 C、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 D、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
  • 3. 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你知道中国近代与第一期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吗(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洋务运动 D、新文化运动
  • 4.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下列对“界碑”的理解最恰当的是(    )
    A、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的彻底结束 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C、中国独立自主地位的完全丧失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
  • 5. 晚清北京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西太后,真不赖,腿儿长,跑得快,长安一住把国卖,赔钱数不清,割地好大块”这歌谣反映当时(   )

    ①清政府腐败无能及帝国主义疯狂侵略的社会现实

    ②八国联军侵华攻陷北京后西太后逃亡的历史事实

    ③中国抗击八国联军侵华失败慈禧太后没有责任

    ④八国联军侵华后《辛丑条约》签订的严重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6. 历史学习中,常常要对历史要素的关联进行分析,下列史实没有关联的是(  )       

    A、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B、第二次鸦片战争——俄国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C、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火烧圆明园
  • 7.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损失了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袁腾飞形象得解读了这一历史现象:“中国的版图原来像一张秋海棠叶,被北边的熊咔咔一啃,就变成了瘦鸡一只。”北边的熊指的是(    )
    A、美国 B、俄国 C、英国 D、法国
  • 8. 下图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 9.

    与下图有关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 10. 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其目的是( )

    A、使中国人了解世界的形势,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B、在军事上引进先进技术,增强抵抗侵略的实力 C、启迪人们去认识世界,探索救国强国之路 D、引起清政府高度重视,开始引进西方政治制度
  • 11. 据1895年《纽约时报》报道,恭亲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自己并不了解日本人发动战争的目的,抑或日本人想从战争中获得什么。他说:“难道日本人能侵占我们所有的省份吗?他们这样做苍天会答应吗?其他民族、其他国家会坐视不管吗?”上述材料反映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


    A、清军战斗力不强        B、清政府内部不团结 C、日本军事力量非常强大 D、清政府对形势认识不清
  • 12. 中国近代思想家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由此判断郑观应是(    )

    A、洋务派的代表 B、维新派的代表 C、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 D、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
  • 13. 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但没有把下列哪项列为“夷”之“长技”来实践(    )


    A、机器生产 B、议会制度  C、军事技术 D、科技教育
  • 14. 阅读以下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 )

    A、《海国图志》 B、《四洲志》 C、《天演论》 D、《使西纪程》
  • 15. 中国近代有一部系统地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历史、地理的书籍,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而作。”此书是(     )

    A、《中外纪闻》   B、《天演论》    C、《四洲志》   D、《海国图志》
  • 16. “他在唾骂声中出使,又在唾骂声中回国”,“他不融于时代的主流,他也不肯随俗浮沉”,面对个人命运的坎坷,他依然自信“流传百代千秋后,定识人间有此人”。他就是近代中国第一位驻外使臣(    )
    A、魏源 B、郭嵩焘 C、林则徐 D、容闳
  • 17. 19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当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成为世界历史发展主流的时候,处于内外交困的清政府,仅仅从“器物”层面进行了一场“师夷长技”的“自强”运动。下列关于这一“自强”运动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B、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 C、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D、主观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是中国富强起来
  • 18.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系列纪录片《幼童》,讲述了清政府派出的以詹天佑为代表的第一批留学生的求学生涯。他们出洋留学是在( )

    A、鸦片战争期问 B、洋务运动期间 C、戊戌变法时期 D、辛亥革命期间
  • 19. 为了唤醒国人了解世界,挽救危亡,魏源于1842年写成《海国图志》,你认为下列不是魏源思想主张的是(    )
    A、总结鸦片战争战败的教训,提出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观点。 B、认为世界民族要平等相处,反对用“夷狄”来称呼西方文明发达国家。 C、认为中国不是世界的中心,中国已经落后于欧洲。 D、主张学习西方,开办工厂,制造轮船和枪炮。
  • 20. 清末创办于上海的《申报》,后来成为全国第一大报,其原因不包括(    )

    A、为方便大众阅读,编写了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增刊 B、及时报道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刊发评论 C、刊登广告,便利民众生活 D、大量编辑出版当时使用的教科书和字典

二、材料分析题

  • 21. 梁启超曾说“欲知中国近史者,不得不曰李鸿章”。一百多年来,国人对李鸿章毁誉不一。有的赞其为“开启近代化的改革者”,有的则贬之为“卖国贼”。

    李鸿章大事简表(部分)

    序号

    年份

    主要大事

    1863年

    设立上海广方言馆,培养外语人才

    1865年

    创办军工企业——江南制造总局

    1872年

    创办民用企业——上海轮船招商局

    1875年

    着手组建北洋海军,加强海防

    1895年

    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1901年

    代表清政府与英、美等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

    根据上表回答问题:


    (1)、史论需要证据支撑,侧重不同的史实,有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表中支撑李鸿章为“开启近代化的改革者”的证据有       (填序号);贬其为“卖国贼”的依据有       (填序号)。

    (2)、作为改革者,他的变革行为对当时社会发展有何推动作用?被贬为“卖国贼”,其外交行为的结果给中国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

    (3)、据此,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持何种观点?

  • 22. 观察《时局图》,回答问题。

    (1)、该图反映了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怎样的时局?
    (2)、读图并查阅相关资料,完成下表。

    代表国家

    势力范围

    租借地(割占地)

    德国

    山东

    胶州湾

    俄国(熊)

    法国(蛙)

    英国(虎)

    日本(太阳)

    美国(鹰)

    (3)、图中“不言而喻”“一目了然”的内涵是什么?
  • 2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至恭亲王奕䜣等请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第一要务。……不过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国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太平军),可以勤远略(外国势力)。

    ——曾国藩《复陈购买洋船炮折》

    材料二:堪得滦洲所属开平西南十八里之唐山,山难旧煤穴甚多。……从此中国兵船、轮船及机器制造各局用煤,不致远购于外洋,一旦有时,庶不为敌人所把持,亦可免利源之外泄。富强之基,此为嚆矢(开端)。

    ——李鸿章《直境开办矿务折》

    材料三:上海轮船招商局创立后三年内,外轮损失了一千三百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进口洋布减少了十五万匹。

    ——《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83年

    回答下列问题:

    (1)、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属于什么派别?他们的口号是什么?

    (2)、从材料一看,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3)、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他们主要从事哪些活动?

    (4)、从材料三看,他们的活动有什么作用?

    (5)、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他们的活动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在客观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 2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福泽裕吉(明治维新政治家)力主“进行东洋侵略(注:侵略朝鲜、中国),使国内人心转而外”。

    材料二:表格(甲午中日黄海海战双方舰队力量对比)

    参战

    舰数

    装甲

    情况

    总排水量

    (吨)

    平均航速

    (海里/时)

    鱼雷发射

    管数

    火炮

    总数

    鱼雷

    艇数

    中国

    12

    12

    34466

    15.34

    27

    195

    2

    日本

    12

    12

    40840

    16.33

    36

    268

    0

    材料三:李鸿章为避战保船,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日军趁机得到黄海制海权……1895年初,日军攻陷威海卫,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无心再战,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

    ——摘自《中国历史》(岳麓书社)

    (1)、据材料一,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前夕日本的社会状况,并概述“国内人心转而外”的含义。
    (2)、创建北洋舰队的相关历史事件是什么,黄海大战壮烈牺牲的致远舰管带是谁?
    (3)、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内部原因。
  • 25. 近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国的近代化道路有自己的特点。

    材料一:1898年6月16日光绪皇帝与康有为对话节选

    材料二: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1898年9月)

    (1)、材料一提到变法指的是哪一项变法?该变法主张是什么?与洋务运动相比,该主张是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
    (2)、你认为谭嗣同的血有没有白流?请说明理由。
    (3)、通过对谭嗣同的了解,请你提炼他的精神。
  •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治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会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1)、材料一中李鸿章的言论代表了清政府内哪一派别的主张?说出一个该派别为“学习外国利器”而兴办的企业名称。

    (2)、请对李鸿章所属派别的努力作简要评价。(至少答出两点)

    (3)、材料二中康有为在探索中国富强之路的问题上与李鸿章有何异同?

    (4)、康有为的设想能否使中国富强?请举出一例予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