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4单元第15课《无言之美》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0-04-07 类型:同步测试

一、积累运用

  • 1. 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yùn)      (rǒng)杂     缥(miǎo)     (xiǎn)为人知 B、(liáo)     流(lù)       (cóu)划      叱(zhà)风云 C、(bì)如       羁(bàn)      (chēn)视     (càn)然 D、(zhì)      笔(mò)       (pín)蹙      (qì)而不舍
  • 2. 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雕刻    蛾眉    目不忍睹    信手拈来 B、冷涩    附丽    胸有成竹    不求甚解 C、姑且    龙统    不舍昼夜    轻描淡写 D、谚语    塑像    含蓄不露    惟妙惟肖
  • 3.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文章该详的地方要详,不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 B、李白的“白发三千丈”这句诗大胆地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把郁积在诗人胸中的“愁”描绘得栩栩如生 C、马岭河峡谷两岸峭崖对峙,河谷幽深,以雄、奇、险、秀而独具特色,幽深壮丽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 D、这部匠心独运的艺术作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情景交融的山水图。
  •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 B、通过这篇文章,使我们认识到,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C、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宁可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 D、作者以文学、音乐、雕塑、语言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无言之美”。
  • 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意既不可以完全达之以言,“和自然逼真”一个条件在文学上不是做不到吗? B、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 C、这种相片和图画可以从两个观点去比较:第一,相片或图画,哪一个较“和自然逼真”? D、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
  • 6. 对“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语言因为其固定、散碎的特点,往往难于充分表达人们混沌而多变的情绪意旨。 B、言不达意,是人们主观刻意追求的结果,目的是为了让言更值得玩味。 C、语言是有限的,而人们要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以言达意,是无法把意表达充分完整的。 D、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 7. 填空。
    (1)、《无言之美》选自《》,作者 , 安徽桐城人,家、家,主要作品有《》《》《西方美学史》等。
    (2)、 , 好风与之俱。(陶渊明《读(山海经)》)
    (3)、落日照大旗,。  (作者《后出塞》)
    (4)、 , 此时无声胜有声。(自居易《琵琶行》)

二、综合题

  • 8. 旭日中学举行以“汉字在我心”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阅读以下三则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汉字使用不规范的情况经常出现在我们同学的作业中,如:把“染”加一点误写成“ ”;“祈祷”的偏旁写成“衤”旁,把“袄”的偏旁写成“礻”旁;把“贪赃”误写成“贪脏”。

    材料二:中国汉字,已走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她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留存下来的使用者众多的充满审美韵味与哲理意蕴的象形文字。中国的汉字,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汉字这四四方方的世界里有着说不尽的魅力和神奇力量。

    材料三: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从材料一所举的“汉字使用不规范”的例子中任选一个,从汉字造字法的角度分析这个写法错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出一条要继承和弘扬汉字文化的原因。
    (3)、班级拟出一期“认识汉字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黑板报,请你按照示例,再设计一个栏目。

    【示例】栏目名称:汉字演变史

    内容:介绍汉字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到隶书、楷书的字形演变知识。

三、现代文阅读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这个问题是了解文学及其他美术所必须回答的。现在我们姑且答道: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

        先从事实下手研究。譬如有一个荒村或任何物体,摄影家把它照一幅相,美术家把它画一幅图。这种相片和图画可以从两个观点去比较:第一,相片或图画,哪一个较“和自然逼真”?不消说得,在同一视域以内的东西,相片都可以包罗尽致,并且体积、比例和实物都两两相称,不会有丝毫错误。图画就不然。美术家对一种境遇,未表现之先,先加一番选择。选择定的材料还须经过一番理想化,把美术家的人格参加进去,然后表现出来。所表现的只是实物一部分,就连这一部分也不必和实物完全一致。所以图画决不能如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第二,我们再问,相片和图画所引起的美感哪一个浓厚,所发生的印象哪一个深刻,这也不消说,稍有美术口胃的人都觉得图画比相片美得多。

        文学作品也是同样。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儿,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吗?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绝不回头吗?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义就值得玩味多了!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可见。譬如陶渊明的《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读?山海经?》“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本来没有表现出诗人的情绪,然而玩味起来,自觉有一种闲情逸致,令人心旷神怡。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也没有说出诗人的心绪,然而一种凄凉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此外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而所说出来的多么简单,所含蓄的多么深远!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得惟妙惟肖,都要费许多笔墨。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如生。譬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四十字把乡村风景写得多么真切!再如杜工部的《后出塞》:“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寥寥几句话,把月夜沙场状况写得多么有声有色,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战地情况还有多少为杜工部所未提及。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1)、怎样理解“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这句话?
    (2)、选文第3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从文中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和李白的《怨情》是如何表现人物“深远”的情感的?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传统文化的“传”与“承”

    葛剑雄

        ①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在《史记》里曾引用过一句谚语:“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两地相距一百里,“风”就会不同,而相距一千里,“俗”也会发生变化。“风”就是风尚、时尚,传播虽快,但存在的时间比较短、范围比较小,影响有限。“俗”是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俗”比较稳定,存在的时间比较长、范围比较大,影响比较持续。“俗”如果再延续,经过长时间沉淀,就成为一种传统,往往反映在观念、制度、理论甚至信仰上。传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并且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居于主要地位,是主流。我们今天讲的“传统文化”,应该是过去的主流文化,它长期存在,得到大多数人认同,并且发挥主要作用。

        ②随着社会基础的变化,过去正确的文化观念,到了今天可能并不正确或者只是部分正确。传统文化所依托的社会基础大多已经改变,有的甚至已经消失,所以处在激荡社会变革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空前严峻的传承危机。

        ③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④“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对于传统文化,“传”就是将其尽可能地原样保存下去。“传”的实质,就是尽可能使它延长,尽可能使它保存原来的内容。先把它保存下来,而且要把保存传统文化由不自觉变成自觉,由无意识变成有意识。比如,我国一些农村可能还保留着一些古建筑。那里的人比较穷,建不起新房子,只能住在那些古建筑中,古建筑因而得以保存下来,这种保存就是无意识的。可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拆旧房,建新房,那种对古建筑无意识的保存也就越来越不可能。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去保存传统文化。

        ⑤目前,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保存,仍然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功利性。以非遗为例,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可以拿到市场上换钱的,我们对它就比较热心,反之则比较冷漠。

        ⑥此外,我们知道,后人的智慧并不一定比前人强,比如金字塔的产生、玛雅文明的兴衰,今天我们仍无法用科学进行解释。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大量古人的智慧,这些智慧我们今天可能还无法理解,甚至以为是迷信,但并不代表我们永远无法理解。如果让传统文化匆匆消亡而不加保存,那我们就永远失去了理解古人智慧的机会。这也是我们建议把传统文化先尽量保存下来的重要原因。

        ⑦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承”又是什么意思?我认为“承”就是继承、发扬。当然,“承”不是简单地传承发扬,而是要做到适应今天和未来的需要,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才叫“承”。“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要选择其中精华的、正确的、有用的部分进行发扬光大,糟粕部分自然是要扬弃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动态的,几千年来,它一直在吸收外来、兼收并蓄中不断发展着。比如,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文化就得到了发展,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被吸收进来。正是通过不断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才历久弥新、经久不衰,形成了海纳百川、整合发展的优势。今天,在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更要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

        ⑧需要指出的是,人类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如果两种以上传统文化同时存在,在继承发扬的时候一般的原则是本土优先,因为本地的传统文化最适合本土,中国人当然应该优先继承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⑨关于传统文化的“承”,还需要强调一点,对于传统不能照搬照抄,而要进行创新转化。这可谓传统文化传承的一大难点,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

        ⑩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导,而儒家文化的很多内容又只停留在概念上。同时由于中国古代普通老百姓大都是不识字的,所以儒家文化主要存在于精英群体中。今天传承传统文化,一方面要充分认识、理解它的意义,另一方面还应该和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的研究结合起来,看看如何将其转化成社会实践。可以说,传统文化只有融入社会实践,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选自2018年2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文章开头引用《史记》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2)、文章第⑥段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根据文意,谈一谈当今社会,我们该如何来传承传统文化。
    (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汉服是具有鲜明汉文化特色的服饰,峨冠博带,广袖长袍。四川成都某大学男生是一名汉服爱好者,他为推广汉服文化,每天穿汉服上课,于是在网络上走红。伴随着他的走红,有部分网友高呼要求恢复汉服,在生活和工作中都穿着汉服,认为这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一种传承。

    结合文章和材料内容,你认为传承传统文化有必要恢复汉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