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4单元第13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0-04-07 类型:同步测试

一、积累运用

  • 1. 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诘难

    shè

    zǎo

    chòu

    jiè

    làn

    jué

    liàn

    wàng

    吹毛求

    然贯通

    味同

    自大

  • 2.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情(yí)     狡(jié)    咀嚼(jǔ jué)    味同蜡(jiáo) B、难(nán)    碍(zhv)    死(kōu)       咬文字(jiáo) C、然(huò)    相(sì)     蒸(liú)       然贯通(huò) D、解(qǔ)     腐(yú)     要(jué)       大而无(dāng)
  • 3. 下列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练达    怡情    处世    开卷有益 B、统畴    藻饰    涉猎    狂妄自大 C、枝节    聪颖    矫正    高谈阔论 D、阐证    贯通    逻辑    欣然忘食
  • 4. 下列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最后一个隧洞竣工,这条南北交通大动脉豁然开朗 B、对待学习,我们应该有一丝不苟的态度,对任何细小的问题都要吹毛求疵 C、我花了大半天的工夫才给妈妈做了这几道菜,谁知道吃起来让人觉得味同嚼蜡 D、他在去年的国际比赛中崭露头角 , 成为一颗令人瞩目的体操明星。
  •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保护水资源刻不容缓,每个人都应成为江河卫士。 B、随着自贡彩灯产业的壮大和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也遇到了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C、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得好决定着灾害发生时损失的大小。 D、中国高铁成功投入运营并获得快速发展,关键在于科学技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 6.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回顾那些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等数不清的杰出人物,他们终其一生,孜孜以求,将自己最重要的精神力量,都凝聚在自己的作品中,为人类的精神史建造了一座又一座辉煌的宫殿。

    ②凡是走进这宫殿,一件件认真观赏这精神产品的人,必然被这光辉映照,会在这光辉中获得光明与力量。

    ③读优秀的书,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变得广阔、深邃、博大。

    ④这宫殿与物质的宫殿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其中的每一件作品,都不是僵死的存在,而是在时间的大幕中,永不休止地散发着精神的光辉。

    ⑤因为优秀的书,不仅是知识的结晶,更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结晶,是人类精神的花朵与果实。

    A、③⑤①④② B、③⑤①②④ C、①②④⑤③ D、①④②③⑤
  • 7. 填空。
    (1)、培根,家、作家,主要作品有《 》《》等。
    (2)、马南部,原名 , 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家、作家。主要作品有杂文集《》、诗词集《》等。

二、综合题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循序渐进是最基本的方法。南宋哲学家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是他对自己读书经验的总结。他曾每日从《礼记》《左传》等经籍中选取两段,反复阅读,出口成诵,进而不断思考,融汇贯通,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思想。读书如果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急于求成,就好像肚子饿时吃饭,狼吞虎咽,囵吞枣,不仅没能品尝到菜的滋味,甚至可能会因yē废食。数学家华罗庚也说:“学习上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你想来得快些,但学得不扎实,结果反倒慢了。”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囵吞枣

    废食

    (2)、选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正确写法是“”。
    (3)、“循序渐进”中“循”的意思是
    (4)、选段主要运用了的论证方法。

三、现代文阅读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1)、作者在文中引用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有什么作用?
    (2)、作者对读书的看法是怎样的?
    (3)、有人认为读书讲究严谨、精细,反对陶渊明的读书方法,联系你的读书实际,谈谈你的观点。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读书的习惯

    钱歌川

        ①人类的知识大都是从眼睛输入的,用耳朵听来的东西,毕竟有限,学生治学,固然要听,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在读。英国大学里有些学生终年不去听讲,学校里也让他们如此,而且多认为他们是优秀学生,考试时果然比每天去听讲的学生成绩还要好,因为勤读胜于勤听,名师讲授,同学共享,只有自修,才是一人独得。

        ②古今的大学者没有不勤读的,囊萤凿壁,比我们现在的一灯如豆,还要不方便得多,但学问就是这样得来。苏东坡说“读书万卷始通神”,可见学问并不难,只在多读,你如果手不释卷,必然会有成就,甚至偶然翻阅,也就开卷有益。

        ③可是现在很少有人手上拿着书本。一般人买书,大都是拿来作装饰品的,永远陈列在书架上,很少拿到手中来读。这些书要他们去读,条件很多,第一得有明窗净几,其次得有清闲,再次得有心情;地方不好不能读书,时间不长不能读书,心情不定也不能读书。懒学生还有一首解嘲的打油诗:春来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有雪,收拾书本好过年。

        ④阔公子有了明窗净几,又有得是清闲,但还是不能读书,因为他没有那种心情;穷小子终日忙于做工糊口,也没有时间读书。军人忙于打仗,商人忙于赚钱,政客忙于应酬,男子忙于做事,女子忙于说话,少年忙于寻乐,老人忙于怀旧,甚至闲人也忙于逛街,或坐茶馆,或凑热闹,似乎谁都不能读书。其实,他们并不是不能读书,而只是不去读书罢了。要读书谁都可以读,决不受任何限制,读书的条件,就在养成读书的习惯,其余皆不足道。

        ⑤我认为要读书决不可等待那种无尽悠闲的到来才开始,应该随时随地利用空余的时间来读,把那种读书的习惯,织入我们的生活中去,作为我们日常工作的调剂品。那么,事也做了,书也读了,一点光阴也没有虚掷。

        ⑥利用余暇去读书是轻而易举的,大家之所以不这样做,仅是因为没有这种习惯而已。英国人在电车上读书的风气很盛,每天都要出外工作,起码有一个钟头在电车上,预备一本书专门在车上读,不过几天也就读完了,日积月累,一年读四五十本书,也不算稀奇。我们对于这种余暇不去利用,实在可惜。

        ⑦英国人利用余暇读书,不仅在有规律的电车上,即使在饭馆菜馆中也是一样。至于在休假日,夫妇约好同出游玩,丈夫至多取一根手杖就可以出门,太太则不免要去戴顶帽子。可是每当那丈夫在楼下等着太太去戴帽子的时候,他照例翻开一本书来读,等他太太把帽子戴好姗姗地走下楼来,他手中的书,也就起码读完两章了。中国的丈夫却不晓得这样做,所以在楼下不仅独自等得心焦,而他太太一再地被他催促,也就老不耐烦,常常把一个快乐的计划,弄成不欢的结果。

        ⑧枕边有一本书,可以免得翻来覆去睡不着的苦,厕上有一本书,可以辟除恶臭,袋中有一本书,可以消解旅途的无聊。如果大家都有了这种读书的习惯,不仅国民的知识可以逐年增加,而且闲事也就不会有人爱管了。

    (选自季羡林主编《百年美文》,有删改)

    (1)、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观点。
    (2)、文中那些不读书的人,他们为自己寻找的理由。

    一是;二是;三是

    (3)、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
    (4)、第⑤段中划线词语“织入”在文中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