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钦州港区2016-2017学年九年级化学12月月考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17-09-01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火力发电厂的燃料主要是煤,煤燃烧排放的SO2、NO2等污染物不仅污染空气,还会开成酸雨。湖南邵阳某发电厂处理NO2的反应原理为CH4+2NO2=CO2+X+2H2O,则X的化学式是(   )

    A、C B、N2 C、CO D、O2
  • 2. 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6HCl+2Fe=2FeCl3+3H2 B、Cu+2AgCl=2Ag+CuCl2 C、Na2CO3+Cu(OH)2=2NaOH+CuCO3 D、2NaOH+SO3=Na2SO4+H2O
  • 3. 雅安地震发生后,为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灾区使用了大量的消毒剂ClO2。工业上制取ClO2的原理之一是:2NaClO3+4X=2NaCl+2ClO2+Cl2↑+2H2O。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上述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B、ClO2中氯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 C、X的化学式为HCl D、上述反应的生成物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 4. 以科学原理和实验事实为依据进行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得出的相关结论合理的是(   )

    A、原子和分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所以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也不能再分 B、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所以它们的性质完全相同
  • 5. 诺贝尔化学奖曾授与发现C60的三位科学家,现在C70也已制得,对C60和C70这两种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互为同素异形体 B、式量之差为120 C、是由碳元素组成 D、是两种新型的有机物
  • 6.

    某化学小组利用下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木炭粉和氧化铜反应后气体产物的成分。已知,该装置气密性良好;反应前木炭粉和氧化铜的质量为12.80g,玻璃管质量为52.30g;反应后玻璃管及其剩余固体的总质量为64.81g,装置B增重0.22g,装置C质量未改变。关于该实验,有下列说法:(C-12O-16)

    ①当玻璃管中有红色物质生成时,碳与氧化铜的反应结束

    ②玻璃管中反应结束后仍要缓缓通入氮气将装置内残留的气体生成物排出

    ③玻璃管中反应生成的气体只有二氧化碳

    ④NaOH与CO2反应导致装置B质量增加

    ⑤装置C的质量未改变说明没有气体通入该装置

    以上说法正确的个数是(   )

    A、1个 B、2 C、3个 D、4个
  • 7.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占空气总体积的0.03%,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如下图所示,在A处不参与该循环的是(   )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A、植物的呼吸作用 B、含碳燃料的燃烧 C、发展利用氢燃料 D、人和动物的呼吸
  • 8. “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发展的主导方向。“绿色化学”要求从根本上消灭污染,是一门能彻底阻止污染的科学。它包括“原料的绿色化”“化学反应的绿色化”“产物的绿色化”等内容。其中,“化学反应的绿色化”要求原料物质中所有的原子完全被利用且全部转入期望的产品中。下列符合“化学反应的绿色化”的是(   )

    A、化工厂用氨、二氧化碳和水制碳酸氢铵NH3+H2O+CO2=NH4HCO3 B、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CaCO3+2HCl=CaCl2+H2O+CO2 C、用炭、氧气和氧化钠制碳酸钠C+O2CO2 , CO2+Na2O=Na2CO3 D、实验室用氯化铵和消石灰制氨气2NH4Cl+Ca(OH)2 __ CaCl2+2NH3↑+2H2O
  • 9. 进行化学实验,观测实验现象,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是化学学习的方法之一。对下列实验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

    A、高锰酸钾受热后,固体质量减少了,说明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相等 B、在某化肥中加入碱液,无氨味,说明该化肥一定不是氮肥 C、把铁钉放在硫酸铜溶液中,铁钉上有紫红色的铜生成,说明铁比铜活泼 D、在紫色的石蕊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溶液变红,说明二氧化碳气体显酸性
  • 10.

    如下图所示,将一截两端不封口的玻璃管,一端系上一个小气球,另一端穿过双孔橡皮塞,橡皮塞和一个U形管相连,向一个盛满二氧化碳的锥形瓶中加入足量的石灰水,迅速塞紧橡皮塞。观察到的现象是(   )

    A、气球没有明显变化,打开止水夹,U形管中的水位右高左低 B、气球膨胀变大,打开止水夹,U形管中的水位左高右低 C、气球膨胀后又瘪下去,打开止水夹,U形管中的左右水位不变 D、气球比原来更瘪了,打开止水夹,U形管中的水全部进入到锥形瓶中
  • 11. 下列方法或做法不能用来鉴别CO2和CO的是()

    A、分别闻两种气体的气味 B、将两种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溶液 C、将两种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D、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两瓶气体中
  • 12. 实验室里,用如下图所示装置还原氧化铁的过程中,可能生成四氧化三铁、氧化亚铁或铁等固体物质。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开始时,应该先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再通入一氧化碳 B、实验过程中,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该反应有二氧化碳生成 C、实验结束后,玻璃管中红色的氧化铁粉末变成黑色,该产物不一定是铁 D、该反应中,一氧化碳转化为无毒无害的二氧化碳,故不需要尾气处理装置
  • 13. A和B可发生如下反应:3A+2B=A3B2 , 某学生做了3次该实验(每次均充分反应),反应前A和B的质量和都是10克.有关实验数据见右表,X:Y的比值可能为(   )

    序号

    反应前A的质量

    反应前B的质量

    反应前A3B2的质量

    8g

    2g

    6g

    4g

    6g

    6g

    xg

    yg

    9g

    A、1:1 B、2:1 C、1:4 D、3:2
  • 14. 相关实验原理与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都正确的是(   )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4Fe+3O2 2Fe2O3 B、洗去试管壁上附着的铜:Cu+H2SO4→CuSO4+H2 C、用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硫:2NaOH+SO2→Na2SO4+H2O D、工业制取二氧化碳:CaCO3 CaO+CO2
  • 15. 在化学反应A+2B=C+2D中,m克A物质与n克B物质刚好完反应生成e克C物质,则同时生成D物质的克数是(   )

    A、m+ n2 -e B、m+2n-e C、m+n-2e D、m+n-e
  • 16. 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物质

    X

    Y

    Z

    W

    反应前的质量(g)

    2

    1

    16

    16

    反应后的质量(g)

    17

    m

    6

    11

    A、物质Y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该反应为复分解反应 C、反应后Z和Y的质量比为6∶1 D、Z和W反应的质量比为2∶1
  • 17. 下列实验方案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混入CO2中的O2

    通过炽热的木炭层

    B

    从AgNO3和Zn(NO32的混合溶液中得到Ag

    加入少量的铜粉,过滤

    C

    除去CuO粉末中含有的MnO2

    加入过量的过氧化氢溶液

    D

    从CaCO3和CaO的混合粉末中得到CaCO3

    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过滤

    A、A B、B C、C D、D
  • 18.

    下图表示CO2的循环过程,其中物质X能为人体直接提供能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X中C,H,O的原子个数之比为1:2:1 B、转化1是自然界中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主要途径 C、X在人体中氧化产生的CO2如不及时排出,则血液的pH将增大 D、人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的成分相比,CO2和H2O的含量增加
  • 19. 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气体具有相同的分子数,反之亦然.取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CO和O2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恢复到初始温度和压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参加反应的CO和O2的体积比为2:1 B、生成的CO2分子个数为原来气体分子数的三分之二 C、反应后气体的体积为原来的四分之三 D、反应后的气体中
  • 20.

    下图形象地表示某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分子及其数目的变化,其中     分别表示A、B、C三种不同的分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前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


    A、4∶1∶3 B、3∶1∶2 C、4∶1∶2 D、3∶1∶3
  • 21.

    现有一固体混合物A的成分,已知其中可能含有NH4Cl、Na2SO4、CuCl2、NaCl、AgCl几种物质中的两种或多种。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出现的现象如下图中所述(设过程中所有可能发生的反应均恰好完全反应)。

    试根据实验过程和发生的现象填写以下空白(均填写相应的化学符号):

    (1)、混合物A中,一定不存在的物质是 , 可能存在的物质是

    (2)、气体B是 , 现象X为

    (3)、滤液C中,存在的金属阳离子是

    (4)、滤渣D是

    (5)、写出实验过程③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2.

    A,B,C,D,E五种物质均为初中化学中所涉及的常见物质,它们存在如右图的转化关系,“→”表示可以向箭头所指方向一步转化,弧线表示两种物质间可以发生反应,C是常见气体,D是常见单质,(反应条件与其他物质均已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A在常温下为液体,则C的化学式为

    (2)、若A在常温下为气体,则C的化学式为

    (3)、无论A在常温下为液体还是气体,B的化学式均为 , D的化学式均为

    (4)、写出A→E的化学方程式:

  • 23.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小明猜想:种子的萌发过程可能也会产生二氧化碳,他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打开D装置中的阀门,水位下降,空气就会依次进入装置。

    (1)、按照实验设计意图,如果观察到C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现象,则小明的猜想是正确的。但思维严密的小庭却认为实验还有漏洞,她建议在(选填:AB.BC或CD)之间再增加一个C装置,就可以弥补上图实验设计的不足,那么,改进后的实验装置中,当观察到现象时才能证明小明的猜想是正确的。

    (2)、请指出D装置的一个优点:

  • 24. 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甲、乙、丙、丁四组同学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质量守恒定律。

    (1)、甲组研究了反应:2H2+O2 __ 2H2O,他们从该反应中获取的信息有:

    ①该反应的反应物是氢气和氧气;

    ②该化学反应的条件是点燃;

    ③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原子个数不变;

    ;⑤

    (2)、

    乙、丙两组同学分别设计了如下实验,图中试剂混合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分别表示为m(前)、m(后)。

    请根据图示回答:

    乙组实验中,m(前)>m(后),原因是 , 若所用试剂不变,改进的方法是

    丙组实验中,m(前)=m(后),乙组同学认为该实验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原因是

    (3)、

    丁组同学研究了物质W的组成。一定条件下,W在密闭容器内发生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图所示:

    其中,x=g,W的化学式是

  • 25. 某同学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氧气。若制得9.6克氧气,则需要氯酸钾多少克?

  • 26. 将200g石灰石与足量的盐酸反应,共收集二氧化碳66g.求:该石灰石中CaCO3的质量分数多少?
  • 27.

    我国劳动人民早在五千年前就会使用木炭炼铜.在化学实验室里模拟炼铜,既可用传统的实验装置(见图甲),又能用改进的微型实验装置(见图乙).化学兴趣小组采用图乙装置,开展以下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木炭与CuO反应所得红色固体中含有什么物质?

    (1)、【查阅资料】

    ①木炭与CuO的反应是:C+2CuO __ 2Cu+CO2↑,若该反应进行的不彻底,产物中还有氧化亚铜(Cu2O).

    ②Cu2O是红色固体,能与稀硫酸反应:Cu2O+H2SO4Cu+CuSO4+H2O

    【作出猜想】红色固体的成分:①全部是Cu;②全部是Cu2O;③

    (2)、【实验探究】

    ①取木炭、CuO两种黑色粉末适量,再也少许CaCl2(能降低反应温度,加快反应速率)均匀混合,然后将黑色粉末装入长柄V形玻璃管的直管内.

    ②按图乙连好实验装置,然后加热反应物;2分钟后,黑色粉末出现红热现象,同时澄清的石灰水 , 此时停止加热.

    ③待玻璃管冷却后,提取里面的红色固体,进行如下的验证:

    步骤

    现象

    结论

    ①取1.44g红色固体装入试管,滴入足量的 , 充分反应

    红色固体部分减少,溶为变

     色

    猜想错误

    ②滤了试管中残留的红色固体,洗涤干燥,称其质量为1.04g

    /

    猜想正确

    (3)、【评价反思】

    ①使用图乙装置与使用图甲装置相比,其优点是(写出1条即可).

    ②若要证明CaCl2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还需要验证CaCl2

    ③在铜的冶炼史中,我国劳动人民还有一项重大发明就是“湿法炼铜”,该方法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 28.

    写出从下图水分子分解示意图中获得的信息,(至少写出三条)

  • 29.

    由气体A开始,可发生如下四个变化:

    判断A、B、C、D各是什么物质。

  • 30. 托盘天平两边各放一只装有稀盐酸的烧杯(盐酸足量)使天平保持平衡.在左边烧杯中加入5g碳酸钙,使其充分反应.应向右边烧杯中投入多少克镁粉,充分反应后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已知:Mg+2HCl=MgCl2+H2↑)

  • 31. 请阅读下面的文章,并据此回答问题:

    科学家在研究大气中CO2的浓度变化会对地球的平均气温造成什么影响的问题时,采用的研究途径之一是:研究古气候大气中CO2的浓度变化和当时大气平均温度的变化关系.

    (1)、

    有种方法是测量浅海贝类化石中硼、钙元素含量的比例.因为这个比例高低和这些贝类生长时的海水酸碱度有关,而海水酸碱度又和大气中CO2的浓度有关.将得到的有关数据和通过其它研究途径得到的同时期大气平均温度对比,即可得到同时期大气平均温度与大气中CO2的浓度的对应关系.海水酸碱度和大气中CO2的浓度有关的科学原理是

    请在下列坐标图中,标出坐标轴的含义,并大致表示大气中CO2的浓度对海水酸碱度(用海水pH表示,海水略呈弱碱性)的影响关系.

    (2)、科学家也通过另外途径研究古气候时CO2的浓度变化与当时大气平均温度的关系.

    如比较古代植物叶片化石及近现代植物标本,发现很多地区较多同种近现代植物叶片单位面积上气孔数目减少.从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考虑,造成这种变化的可能原因是:(请写出两种).

    (3)、在生物圈中,你认为当前影响大气中CO2浓度变化的主要直接因素是:(请写出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