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侯马市2020届高三历史联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0-04-01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东汉实行的尚书台制度起到了加强皇权和削弱相权的作用,但在东汉后期皇朝衰败的条件下,却导致外戚宦官挟主专权,这是东汉统治者始料所不及的。材料主要体现了(    )
    A、尚书台制度造成了外戚专权 B、宰相制度下不会出现宦官专权 C、东汉皇帝政治能力和素养较差 D、加强君主专制的消极作用明显
  • 2. 从武昌起义10月10日到11月27日50天内有14个省脱离清政府统治,宣布独立,清政府的半壁江山已去,最后清廷被颠覆。这时候在起义各省立宪派、绅商都不同程度的协助反清的运动,绝大部分省的独立都是革命党人和立宪派人共同完成的。材料意在表达(    )
    A、立宪派在辛亥革命中发挥领导作用 B、立宪派在推翻清政府斗争中作用大 C、清政府失去民心最终走向完全覆灭 D、武昌起义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 3. 日本华北军发表昭和十八年(1943年)度综合战果,敌大半为中共军…交战回数一万五千次,与中共党军的作战占七成五,交战的二百万敌兵力中,半数以上都是中共党军,我方收容的十万九千具敌遗尸中,中共党军约占半数。材料主要表明(    )
    A、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领导者 B、中共在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作风顽强 D、呈现了抗战中不同战场的历史地位
  • 4. 针对《共同纲领》的修改和定稿,民主建国会代表章乃器说:“分组讨论和大会报告轮番地举行,保证了大家都有充分的发言权,做到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做到了反复讨论,不厌求详,做到了多数起了决定作用,少数心悦诚服。”可见《共同纲领》的产生体现了(    )
    A、民主建国会作用大 B、直接民主的运用 C、民主协商的精神 D、阶级矛盾已经消除
  • 5. 2017年9月,中国8000人规模维和待命部队完成注册。截至2018年8月,中国共有2507名官兵在联合国8个任务区及维和部执行任务。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人员数最多的国家,也是联合国维和摊款第二大出资国。这体现了中国(    )
    A、主导了联合国维和行动 B、深化拓展新型区域合作 C、促进了世界多极化发展 D、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 6. 陪审法庭通过违法法令诉讼监督雅典的演说家,通过官员任职资格审查和卸任后的账目审查监督雅典所有的行政官员,甚至陪审法庭通过违法法令诉讼可以取消公民大会的法令。据此可知陪审法庭(    )
    A、在民主制中的地位提高 B、主要职能发生根本改变 C、仅仅负责雅典官员审查 D、成为雅典最高权力机关
  • 7. 它不是按照任何合乎逻辑的体制制定的,它是适应当时情况,即统一与联邦之间、君主制原则与主权在民思想之间的妥协产物。它是与( )
    A、《权利法案》 B、《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C、《1787年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
  • 8. 社会主义从乌托邦发展到科学的过程,是一个空想色彩日渐淡化、糟粕成分不断被剔除、科学内涵越来越充实的过程。这体现了空想社会主义( )
    A、必然会发展成科学社会主义 B、继承于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 C、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 D、比马克思更深刻批判旧社会
  • 9. 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而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这种裂变导致的对抗在世界层面展开。这种裂变( )
    A、体现了美苏的对峙与紧张 B、最终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 C、适应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 D、体现世界政治的单极特征
  • 10. 在古代家庭集生产与消费功能于一身,为维持生存或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农民有时会在既定的生产条件(土地、工具和市场环境等)下尽量开发自身劳动力资源,用辛苦的劳动投入实现较高的总产出,为此( )
    A、农民重视工具革新 B、农民实行精耕细作 C、农民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D、农产品的商品化增强
  • 11. 我们不能以一场战争的胜负作为洋务运动“失败”或破产的结论,联系甲午战后清政府实业政策的转变可以看出洋务运动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一个必经阶段。这意在强调( )
    A、洋务运动实现了既定的目标 B、洋务企业转化为资本主义企业 C、洋务运动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D、甲午战争后资本主义发展快
  • 12. 清统治者以稳固政权为首先目标,忽视了民众与外商的利益,没有优先考虑国计民生和国富民强,而是将一姓一族之私凌驾于国家民族至上,没有协调好统治者利益、私人利益和外商利益之间的关系。其评价的是( )
    A、君主专制 B、朝贡贸易 C、重农抑商 D、闭关锁国
  • 13. 新航路开辟后,亚洲运出的商品从香料扩展到丝棉织品、咖啡、茶叶等,美洲运出的商品从金银扩展到木材、糖、烟草等,从欧洲运出的商品种类从金属制品扩展到其他消费品。新航路开辟( )
    A、丰富了人民物质生活 B、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C、进一步拓展世界市场 D、使世界贸易体系建立
  • 14. 英国的棉纺织工业是一种新兴工业,没有受到封建行会的政府法规以及旧传统的束缚。除了竞争和个人利害以外,别无其他的控制。材料主要表达棉纺织业( )
    A、较容易开展工业革命 B、是英国重要工业部门 C、引发了英国工业革命 D、有利于工厂制的形成
  • 15. 20世纪50年代苏联共向中国提供了高达66亿卢布的援助,相当于16.5亿美元。另外,在苏联的带领下,东欧各国向中国提供的技术设备援助共计30.8亿卢布(7.7亿美元),在能源、冶金、机械、化学和国防工业领域,陆续展开了“156项”重点工程。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行为( )
    A、优化了中国工业的整体布局 B、利于扩大中国企业经营自主权 C、利于中国国民经济结构优化 D、加速了新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 16. 中国第一条铁路出现在1865年,由英国商人在宣武门外修建,不久被清政府拆毁。1876年,英国怡和洋行擅自修建了淞沪铁路,被清政府赎回拆除。铁路在中国的遭遇体现了( )
    A、中国近代化进程受阻 B、清政府愚昧落后思想 C、民众对铁路缺乏认知 D、清政府排斥英国商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满分52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中央派遣的官员到知县为止,不再下去了,县衙门与农民家庭大门之间的距离是交给地方的,所以构成了中央集权的专制体制和地方自治体制。中央所做的事是有限的,地方上的公益不受中央干涉,由自治团体管理。表面上看是自上而下的政治轨道执行政府命令,事实上政令和人民接触时就转入了自下而上的政治轨道,发挥效力的是绅士。自治团体的形成是由当地人民具体需要中发生,而且享受着地方人民所授予的权力不受中央干涉。

    ——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重建》

    材料二:光荣革命到议会改革之间地方政府自由发展,权力由王权和枢密院向地方和治安法官转移,形成了以治安法官为核心的地方自治制度。1832年议会改革后,地方治理也进入到民主化改革阶段,居民自治开始。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对郡治安法官进行了分权,被看作英国地方政府制度的起点。1835年市政法案确立了现代地方自治原则。1848年《公共卫生法案》对英国地方自治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城乡分别治理的地方治理局面。

    ——摘自陈国申《从传统到现代:英国地方治理变迁》

    (1)、根据材料一提炼材料观点并进行阐释。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中国与英国地方自治的不同点并分析英国具有这一特点的原因。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以来,中国商品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在明清之际引进原产于新大陆的作物以后,加快了经济作物的商品过程。在一经济作物集中产区,如太湖周围的三吴地区,原来虽然是粮食高产地区,但因栽种桑棉,还需要从外处调进粮食,这样促进了粮食的商品化。其他一些经济作物,像花生、烟草乃至甘蔗等,在其生产发展中也都有类似的情况。这样,在人口稠密的地方和贫瘠的山区都推广高产的玉米、甘薯等作物,以补救粮食生产的不足。全国作物的布局有了新的变化,在土地利用上,随着东北、西北的垦殖开发扩大了增产途径。传统的精耕细作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发扬。

    ——摘编自王思明《如何看待明清时期的农业》

    材料二:中国近代,各级政府开始设立管理农业的专门机构,颁发一系列专项经济政策和奖励章程,积极兴办农业学堂,农事试验场,促进了近代农业科技同传统农业技术的结合:同时又饬令开设商埠,发展外贸农业,使沉睡了几千年的自给自足经济开始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经济转化,农业经济领域的资源配置也越来越受到市场机制的影响,并成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部分。

    ——摘自任耀飞《中国传统农业的近代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农业发展变化和产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以及推动这一趋势的因素。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农业时代中国政治中心城市优先发展,主要与中国城市的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以国家政治为内核的聚集效应起着关键作用,同时也是农业社会经济形态所决定的。近代以来进入工业时代,经济中心城市优先增长规律正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主要规律,这一规律的形成主要原因在于工业革命以来,以现代工业、商业、金融为主体的城市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所占比重日渐上升,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居主导地位,城市成为国家经济和地区的经济中心,产生了巨大的聚集效应。

    ——摘编自何一民《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中国城市发展动力机制的转变》

    材料二:新中国因战后重建和恢复经济的需要,在1949到1957年,城镇人口以年均7%的速度增长。然而在1958年末起,城镇人口的增长受到政府严格控制。通过户口登记和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基本上是官方控制。因此城镇的发展紧密地依附于政府的工业化政策和政治发展进程。在最近30年,一个以市场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成为新的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动力。

    ——摘编自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中国城市发展规律的变迁并分析影响规律变迁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前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和原因。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到1912年,民国建立。清帝退位,传统的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被打破,一段时间内,中国人穿什么的都有,以样式论,有穿长衫马褂的;有穿中山装、西装的:也有中西服装混合穿的,颇为滑稽。退位的溥仪也穿西装,梳一头中分头,或金丝边眼镜,其实,在通商口岸的一些商人和市民早已经捷足先登,在服饰上近代化了,一些前卫的女性竞相脱掉保守传统老式服装,穿起了西式旗袍,配上瓢鞋丝袜,这是当时前卫和时髦的象征。就连有些村民也对洋货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洋布、洋伞、洋鞋充斥着农村市场。但那些远离口岸地区的人们,或许是习惯成自然,或许是无资添办,或许是出于对逊清的留恋,仍沿用旧服。

    ——摘编自张华《清末及民国服装习俗的变迁》

    从材料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