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四单元达标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0-03-27 类型:单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
1. 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狡黠(xiá) 暮霭(ǎi) 咬文嚼字(jué) 铢两悉称(zhū) B、诘难(jié) 赋予(yǔ) 豁然贯通(huò) 卷有益(juàn) C、要诀(jué) 契合(qì) 信手拈来(niān) 无可比拟(nǐ) D、真挚(zhì) 譬如(pì) 心旷神怡(yí) 瞬息万变(shùn)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歌谣 凝望 不求甚解 狂妄自大 B、鉴赏 飘缈 胸有成竹 浮光掠影 C、海潇 寂寥 身临其境 轻描淡写 D、萌生 拘泥 目不忍堵 高谈阔论3. 下列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B、面对着太湖美丽的风景,清风吹来,让人觉得心旷神怡。 C、我的班主任是一个待人亲切、和蔼、慈善的好教师,对我们总是悉心照顾、吹毛求疵。 D、李可染是中国著名的画家,其山水画成就最高,每一幅画作都栩栩如生。4.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要以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实施精细化管理,为承办军运会营造良好环境。 B、举办世界智能大会,旨在搭建一个为世界智能科技领域共赢共享、交流合作的平台。 C、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促进亚洲文明的交流互鉴开辟了一条新路。 D、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也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5.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 B、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 C、阶梯教室里好像是班主任在开会。 D、面对青春时光,我们必须坚持一个信念:珍惜,珍惜,再珍惜。6. 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旦你的灵魂足够丰富和深刻,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高度,不再能容忍那些贫乏和浅薄的书了。
②一个真正的读者应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能够辨识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拒斥劣书,倾心好书。
③当然,灵魂的品质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读好书也是提高的途径,二者之间有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
④只要坚持这个标准,灵魂的品质和对书的判断力就自然会同步得到提高。
⑤这种能力部分来自阅读的经验,但更多地源自一个人灵魂的品质。
⑥重要的是一开始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所收获,能够开启你的心智。
A、④①②⑤③⑥ B、②⑥④⑤③① C、⑥④②⑤③① D、②⑤③⑥④①7.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A、“四书”指的是《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B、人们常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来概括唐、宋、元、明、清这几个时期突出的文学形式。 C、阅读《史记》《左传》《战国策》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事迹。 D、《谈读书》的作者是法国哲学家、作家弗朗西斯·培根。8. 名句默写。(1)、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定风波》)(2)、杏花疏影里,。(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3)、 , 半竿斜日旧关城。(纳兰性德《浣溪沙》)(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达词人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句子: , 。9. 综合性学习。余秋雨有一篇文章叫《读书的5个秘诀》。书中说,读书是件很快乐的事,可现代人读书却很累、很痛苦。读书的5个秘诀是:减肥(不要滥读)、抬头(读一流的书)、排序(对要阅读的书目排队)、“返己”(也就是返回,不喜欢读的书就不要读)、“脱敏”(对流行的书要谨慎选择,真正的好书不是那么容易流行的)。
余秋雨、培根和马南邨对读书都有自己精辟的见解。现在九年级(1)班要开展关于读书的主题班会活动,请你参与。
(1)、请你写出三种读书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2)、传统阅读与网上阅读都有利有弊,同学们对此议论纷纷。你认为哪种阅读方式好呢?为什么?(3)、在本次活动中,请你向同学们推荐一本你喜欢的书并说明理由。二、阅读理解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对本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此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境界。 B、开篇一“聊”一“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 C、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词中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 D、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突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2)、以首句中的“狂”字为例,简要分析这首词“豪放”的特点。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 濂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①尝趋百里外 趋:
②媵人持汤沃灌 汤:
③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敝:
④略无慕艳意 略无: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豪华的生活?(4)、从第①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有哪些?(5)、思索作者的求学经历,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所获得的启示。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不求甚解
马南邨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1)、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2)、围绕如何读书,作者主要谈了哪些观点?(3)、作者说“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此你有何看法?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读书的习惯
钱歌川
①人类的知识大都是从眼睛输入的,用耳朵听来的东西,毕竟有限,学生治学,固然要听,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在读。英国大学里有些学生终年不去听讲,学校里也让他们如此,而且多认为他们是优秀学生,考试起来果然比每天去听讲的学生成绩还要好,因为勤读胜于勤听,名师讲授,同学共享,只有自修,才是一人独得。
②古今的大学者没有不勤读的,囊萤凿壁,比我们现在的一灯如豆,还要不方便得多,但学问就是这样得来。苏东坡说:“读破完万卷自通神”,可见学问并不难,只在多读,你如果手不释卷,必然会有成就,甚至偶然翻阅,也就开卷有益。
③可是现在很少有人手上拿着书本。一般人买书,大都是拿来作装饰品的,永远陈列在书架上,很少拿到手中来读。这些书要他们去读,条件很多,第一得有明窗净几,其次得有清闲,再次得有心情;地方不好不能读书,时间不长不能读书,心情不定也不能读书。懒学生还有一首解嘲的打油诗: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很好眠,秋多蚊虫冬多雪,一心收拾到明年。
④阔公子有了明窗净几,又有的是清闲,但还是不能读书,因为他没有那种心情;穷小子终日忙于做工糊口,也没有时间读书。军人忙于打仗,商人忙于赚钱,政客忙于酬应,男子忙于做事,女子忙于说话,少年忙于寻乐,老人忙于怀旧,甚至闲人也忙于逛街,或坐茶馆,或凑热闹,似乎谁都不能读书。其实,他们并不是不能读书,而只是不去读书罢了。要读书谁都可以读,决不受任何限制,读书的条件,就在养成读书的习惯,其余皆不足道。
⑤我认为要读书决不可等待那种无尽悠闲的到来才开始,应该随时随地地利用空余的时间来读,把那种读书的习惯,织入我们的生活中去,作为我们日常工作的调剂品。那么,事也做了,书也读了,一点光阴也没有虚掷。
⑥利用余暇去读书是轻而易举的,大家之所以不这样做,仅是因为没有这种习惯而已。英国人在电车上读书的风气很盛,每天都要出外工作,起码有一个钟头在电车上,预备一本书专门在车上读,不过几天也就读完了,日积月累,一年读四五十本书,也不算稀奇。我们对于这种废时不去利用,实在未免可惜。
⑦英国人利用废时读书,不仅在有规律的电车上,即在饭馆菜馆中也是一样。至于在休假日,夫妇约好同出游玩,丈夫至多取一根手杖就可以出门,太太则不免要去戴顶帽子。可是每当那丈夫在楼下等着太太去戴帽子的时候,他照例翻开一本书来读,等他太太把帽子戴好姗姗地走下楼来,他手中的书,也就起码读完两章了。中国的丈夫却不晓得这样做,所以在楼下不仅独自等得心焦,而他太太一再地被他催促,也就老不耐烦,常常把一个快乐的计划,弄成不欢的结果。
⑧枕边有一本书,可以免得翻来覆去睡不着的苦,厕上有一本书,可以辟除恶臭,袋中有一本书,可以消解旅途的无聊。如果大家都有了这种读书的习惯,不仅国民的知识可以逐年提高,而且闲事也就不会有人爱管了。
(选自季羡林主编《百年美文》,有删改)
(1)、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观点。(2)、文中那些不读书的人,他们为自己寻找的理由:一是;
二是;
三是。
(3)、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4)、第⑤段中划线词语“织入”在文中是什么意思?三、写作
-
14. “人是奇怪的,有些对别人无所谓的事物,于己却珍贵无比且美好得不可思议。”请把这句话作为开头,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与校名,不得抄袭和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