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2020届高三文综历史3月一模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0-03-26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项选择题

  • 1. 据《吕氏春秋》记载,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剪其发,磨其手,祈福于上帝,民乃甚悦,雨乃大至。这一记载的主旨是(   )
    A、商王权力受神权制约 B、殷商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 C、商汤灭夏乃以暴制暴 D、君王顺应民心方能功成名就
  • 2. 《史记》曰:“(汉)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解释说:“言封子弟境土交接,若犬牙不正相当而相衔入也。”这些史料说明汉初(   )
    A、承袭了秦的治理模式 B、刘邦极力稳固皇权的治国用心 C、郡国并行制度的实行 D、王国严重威胁中央统治的权威
  • 3. 表1 关中各州府客户占当地总户数的比值及全国的平均值(%)

    关中诸州府

    全国平均

    雍州

    乾州

    同州

    华州

    耀州

    邠州

    凤翔州

    北宋初期

    43

    19

    18

    41

    24

    29

    33

    42

    北宋后期

    (京兆府)29

    13

    15

    24

    10

    26

    31-34

    注:北宋的客户即佃农

    据表1可知,北宋时期关中地区(   )

    A、自耕农经济占据一定优势 B、土地兼并现象较为突出 C、商品经济的发展严重滞后 D、农业生产效率逐步提高
  • 4. 王阳明有诗云:“绵绵圣学已千年,两字良知是口传。欲识浑沦无斧凿,须从规矩出方圆。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在此,王阳明(   )
    A、强调继承古圣先贤的传统理念 B、批判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 C、主张弘扬蕴含于世俗中的善性 D、阐发了清静无为的治国方略
  • 5. 19世纪60年代以前,清廷认为迁居海外无异于“弃绝王化”,不仅禁止移民,而且对回国者严加制裁。1877年,清廷任命当地华侨领袖为新加坡首任领事,并于1893年正式解除了“华侨海禁”。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清廷(   )
    A、对地方控制能力不断下降 B、受制于列强政治裹挟 C、对华侨经济实力有所考量 D、不堪巨额赔款之重负
  • 6. 1918年,傅斯年在《文学革新申义》中说:“今等差已泯,群政艾兴。既有文言通用于士流,复有俗语传行于市民……。何若取而齐之,以归于一乎?”这表明他(   )
    A、推动新文化运动性质的转变 B、推崇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C、主张辩证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D、倡导文学的通俗性和国民性
  • 7. 1927年7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举行扩大会议,陈独秀主张农民协会的会员和自卫武装可应征加入国民革命军队伍,毛泽东提出农民武装可以“上山”或加入与同党有联系的军队中去,以保存革命的力量。这些主张(   )
    A、初步吸取了国民革命的教训 B、反思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C、推动了大革命新高潮的到来 D、认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先锋力量
  • 8. 中共中央曾发布文件称:“农民生活逐渐改善,他们正在改变着过去半饥饿的状况,部分农民已能够储存少量粮食备荒。……虽然粮食是增产了,但商品粮不能有相应的增加。”据此推断,国家随后(   )
    A、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 B、实施了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C、强化了人民公社体制 D、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9. 苏格拉底说:“你们解释我肉体机能是怎么组成的……但是你们不能解释是什么促使我要服从判决去赴死,而不选择逃离?生活中处处是这样的选择。至于一个杯子是什么组成的?太阳是什么组成的?其实并不特别涉及到人生的幸福。”这反映了苏格拉底(   )
    A、服从法律至上的准则 B、追求理性的人文精神 C、对自然法理念的遵循 D、倡导恬静自然的幸福观
  • 10. 德意志的文学家高特谢德(1700~1766)推崇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关于创作要服从理性规则、严谨和符合逻辑规范的观点,但对德国文坛滥用法语的状况极为不满,其周围聚集了一批以讲德语为荣的作家。上述情形(   )
    A、体现了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醒 B、背离了启蒙运动的理性精神 C、顺应了普鲁士统一德国的进程 D、加剧了德法之间的民族矛盾
  • 11. 1930年,梅兰芳远渡重洋,在纽约唱响《汾河湾》。众多美国人疯狂抢购戏票,五美元的票被炒到十六美元,创下那个年代百老汇的天价。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股票投机热潮的推动 B、民众的购买力得到提高 C、文化娱乐迎合了大众心理 D、美国人民仰慕东方文化
  • 12. 1932年,英国制定帝国特惠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帝国特惠制改称英联邦特惠制,其主要内容是英国和英联邦其他成员国在贸易上相互优待,提高从成员国以外国家进口货物的关税率。但是,1977年英国却废除了该制度。可解释该制度被废除的首选理由是(   )
    A、英联邦成员国民族情绪的激化 B、英国已渡过了滞胀危机 C、英国接受了加入欧共体的条件 D、世界政治局势相对缓和

二、非选择题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绵亘不断。商周时期,文告、法典等文书档案记录于兽骨、青铜器和简牍上。西周时,许多重要档案均“书之玉版,藏之金匮,置之宗庙”,以求得神灵和祖先庇佑。以后历代藏书之制莫不仿于此。东周时期,又出现了帛和石刻档案。《汉书》载:“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随着“蔡侯纸”问世,档案进一步发展。两宋时,律法规定档案要按期逐级上送;《大明律》则规定,“凡弃毁制书及各衙门印信者斩。若弃毁官文书者,杖一百”。中国历代档案典籍异常丰富,除史官修史可参阅库内档案外,其他官员学士“罕有窥其美富者”。

    ——据潘晓红《中国古代档案发展历史剖析》等

    材料二: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社会变迁,企业中的经济仲裁文件、公证文件等均被作为文书档案收藏。1907年,清廷创办了刊布谕旨、奏折等文书档案的《政治官报》;北洋政府时期则规定,各单位均可利用档案,外国使馆人员亦可,在近代,档案违法行为的处理包括申诫、记过和撤职等。当时有学者指出,档案学即用科学方法处理档案的学问,在欧洲也是近百年来发达的事。

    ——据刘迎红《中国近代档案法规发展演变动因》等

    材料三:1978年以来,温湿度和防火防盗电子监控、防霉杀虫、机械化修裱等技术和设备在档案事业中已普遍应用。随着社会发展,档案工作已实现了主要为历史研究服务的转向。1982年和1995年,我国先后创办了世界上唯一的国家级档案专业出版机构档案出版社和专业报纸《中国档案报》,为社会奉献了一大批档案宣传精品。早在1980年,我国国家档案局就加入国际档案理事会,并于1996年成为主席国。

    ——杨冬权《发展、提高、创新——新中国档案事业6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档案发展的思想文化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新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78年以来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启示。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2 李鸿章大事简表(部分)

    1847年

    在北京参加会试,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

    1853年

    回家乡参与帮办团练,抵抗太平军

    1862年

    率淮军调上海,升任江苏巡抚

    1863年

    设立上海广方言馆,培养外语和西方科技人才

    1865年

    任两江总督,创办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

    1872年

    创办轮船招商局,实行官督商办;提出“改土车为铁路”,未能实行

    1875年

    签订中英《烟台条约》;奏设开平矿务局,官督商办;开始组建北洋海军

    1879年

    在天津架设电报线;奏设上海机器织布局,采用官督商办

    1881年

    未经奏报修成唐胥铁路

    1894年

    奏修获准的关东铁路因经费被挪作慈禧太后寿辰庆典之用而停建

    1895年

    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赴日签订《马关条约》;被投闲散置

    1901年

    与十一国代表签订《辛丑条约》;病逝

    ——据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近代以来,对李鸿章的评价褒贬不一。读史之人不应该只关注其个人的功过荣辱,而应该透过其经历丰富的一生,勾勒出晚清中国社会的缩影与演进轨迹。整体把握材料信息,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朝初年,数次修律,“律以正刑定罪”。高宗即位之初,即颁布《永徽律》十二篇,又命长孙无忌等为律文作疏证解释,剖析内涵,成《律疏》30卷,与律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后将二者合并刊行,即《唐律疏议》,为现存最早而完整的中国古代法典。十二篇篇目包括名例律(总则)、卫禁律、职制律、户婚律、厩库律、贼盗律、斗讼律和拾遗补阙的杂律等,这一分类法源于北齐,影响直至明初。名例律首列为“十恶”,即常赦所不赦的十项大罪,具体包括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唐代法典尚有令、格、式三种形式,均起源较早,“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正邪,式以轨物程事”,至隋唐始并行而收互相补充之效。如唐太宗时颁行令30卷,1590条,后经数次更定,至开元年间整理为27篇,1546条。贞观时对唐朝建国以来累颁制敕进行删订,编为《贞观格》,以后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整理,于是又有《永徽格》、《开元格》等等。高宗永徽以下,又将格分为两部分,“留司格”存本部门行用,“散颁格”发至州县。

    ——据《新唐书》等

    (1)、根据材料,概括唐初法律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初法律制度改革的意义。
  • 16.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皮埃尔·德·顾拜旦,1863年生于巴黎,从小对体育具有广泛的兴趣,并积极涉猎古希腊文化。1875年至1881年,古代奥运会遗址不断被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来,他关注于此,并希望奥运会“神圣休战”传统能得到传承。留学英国期间,顾拜旦对当地的教育和体育事业十分赞赏,认为要让笼罩在战败阴影下的法国复兴,就应该“用体育唤醒法国”。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体操联合会等一批国际性单项体育组织相继成立。顾拜旦敏锐地察觉到近代体育的发展正走向国际化,但同时各体育组织之间也充满了矛盾和混乱。1892年11月,他发表题为《复兴奥林匹克》的演说,第一次正式提出创办现代奥运会的倡议。经过顾拜旦及其同事们的不懈努力,“复原奥林匹克运动会代表大会”于1894年6月召开。会议确定了现代奥运会的宗旨,宣告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成立。1896年至1925年,顾拜旦一直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任职期间,国际奥委会成员也由14个发展到40个。1913年,顾拜旦设计了国际奥委会会旗,它象征着五大洲的团结,以及全世界运动员以公正的比赛和友好的精神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相见。

    ——摘编自宋凤英《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顾拜旦创办现代奥运会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拜旦对于现代体育事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