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历史百日冲刺模拟试卷四

试卷更新日期:2020-03-20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东周桓王即位后,周郑交恶,桓王联合陈、蔡、虢、卫等国讨伐郑国,最后双方在繻葛开战,郑国将领祝聃射中桓王肩膀,但郑庄公未乘胜追击,仍遣使慰劳桓王。这表明当时( )
    A、分封制度得到了有效维护 B、诸侯争霸局面已经出现 C、兼并战争有利于国家统一 D、周天子的权威依然存在
  • 2. 下图为湖北随州出土的战国早期曾侯乙尊盘,装饰纷繁复杂。铜尊是用34个部件,经过56处铸接、焊接而连成一体:尊体上装饰着28条蟠龙和32条蟠螭;盘体上共装饰了56条蟠龙和48条蟠螭。铜尊颈部、铜盘内底都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该文物反映出战国时期(   )

    A、官营手工业的技术高超 B、青铜礼器开始刻有铭文 C、手工业发展的最高阶段 D、青铜器主要以礼器为主
  • 3. 隋唐五代陶瓷的艺术设计成就主要体现在装饰设计上,宋代陶瓷不再拘泥于外形与装饰上的新奇和奢华富丽,而是以功能为主,辅以朴素典雅的设计。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程朱理学逐渐盛行 B、皇权专制日益强化 C、制瓷工艺不断进步 D、海外贸易空前发展
  • 4. 朱元璋长子朱标因病去世,其他诸子中唯燕王朱棣的才能突出。于是朱元璋与大臣们商议:“燕王英武似朕,立之何如?”翰林学士刘三吾对曰:“即立燕王,置秦晋二王何地?”。于是朱元璋立皇长孙朱允炆为太子。这表明( )
    A、“立嫡大事皇帝一人独断 B、朱元璋的决策权受到朝臣的制约 C、燕王朱棣有夺嫡之心 D、朱元璋以传统方式调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 5. 山西票号,又称“汇兑庄”,是我国商品生产和流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从1853年至1863年,汉口、扬州、南京等地的票号相继撤庄。该现象反映( )
    A、银行制度取代传统汇兑模式 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C、清朝政府压制商品经济发展 D、社会动荡阻碍南方经济发展
  • 6. 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
    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 7. 1944年9月,中共中央认为:“目前我党向国民党及国内外提出改组政府主张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正式向国民党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废除一党统治,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这一主张的提出( )
    A、改变了抗战的被动局面 B、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凸显了民主革命的要求 D、加速了国民党政府的覆灭
  • 8. 20世纪50年代,越南劳动党主席胡志明在一次国际会议后说,“由于我国代表团的斗争,由于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代表团的帮助,我们取得了一个伟大的胜利。法国政府承认了我国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并且同意了从我们的土地上撤退法国武装部队,以及其他。”该会议( )
    A、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B、以“求同存异”推动友好交流 C、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打破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
  • 9. 学者陈国刚问道:“为什么以民主著称的雅典会将苏格拉底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判处死刑?换句话说,苏格拉底为什么会死于民主的审判?”最能回答他的疑问的是()
    A、苏格拉底的理性思想威胁了民主制 B、雅典陪审法庭的审判程序混乱违法 C、雅典直接民主带来偏激的暴民政治 D、苏格拉底坚持以死亡唤醒城邦民众
  • 10. 1917年4月18日,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外交部部长帕维尔·米留科夫照会其他协约国政府,承诺将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直到胜利结束。这一事件客观表明( )
    A、临时政府外交政策发生转变 B、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确立 C、革命已没有和平过渡的可能 D、社会主义革命成为历史必然
  • 11. 供给侧改革是目前我国经济改革的热门话题,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其内容是在生产领域去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在财政金融领域是大规模减税、削减开支、紧缩货币。下面选项与之相关的是( )
    A、出现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B、推行混合所有制 C、新经济造成我国经济结构失调 D、借鉴了美国供给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复兴”实践
  • 12. 1991年12月9日至10日,欧洲理事会成员国在荷兰举行会议,会议明确了经济和货币联盟的具体时间表,在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中,第一次表明了使欧洲共同体本身获得防务能力和防务手段的愿望。此时,欧洲一体化( )
    A、 促使政治宿敌法德两国走向和解 B、 构筑了与美国相匹敌的军事实力 C、 推动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开始出现 D、 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材料题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形成了行政城市层级体系,城市的行政地位越高,城市也就愈能得到发展。城市管理亦是如此,如国家重京城,既设有复杂的管理机构,又颁布了大量法律进行管理。而在基层社会组织中,则是以民间法形式实施管理的。大体上包括行会法、慈善组织规则及城市街坊组织规则和习惯法。城市是统治乡村的据点,并无自治地位,而城市在经济上也严重依附乡村,城市统治者兼管乡村和城市,使得城市没有独立的行政地位,城市基层组织与农村的基层组织也大致相同,也不存在西方中世纪那样完备的城市管理法。

    ——摘编自郭雪飞《传统到近代:中国城市管理理念的演变》

    材料二:晚清时期,伴随着开埠通商,中国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城市经济发展,人口增加,传统的城市体制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和维护国家主权的需要。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主张开办警政管理城市,还设立了商务局等经济管理机构。清末新政时期,警察机构开始在城市广泛设立。中央成立了商部,制定了商法,近代城市工商业经济的管理机构也开始建立,城市管理法律体系初步确立。张之洞、梁启超、张謇等在租界示范效应的影响下,积极推动地方自治。城市自治章程的颁布和实施,打破了原来城乡合治的管理体制。

    ——摘编自周执前《国家与社会:清代城市管理机构与法律制度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城市管理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时期城市管理体制发生的变化并指出其推动因素。
  • 1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北魏孝文帝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这种隔绝的局面被打破了。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以洛阳为阵地,复兴了北方的中原文化,为南北文化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官制律例礼乐文化的建构当中,南方文化充当着输出者的角色,经由士人北来等传播途径,成为北方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元素。……北魏孝文帝推行汉服,褒衣博带,而其时南朝服饰却是“小作冠帽,短制衣裳”。……另一方面,南方的声韵之学又深深地影响了北朝士人。

    ——摘编自杨柳《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后期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材料二:对于南朝北投者,拓跋氏尤能注重拔耀……这种情况与南朝统治者专重侨姓,排斥南人,而晚渡北人又被目为荒怆,备受排斥,北方各族更不予考虑者,迥不相同。

    ——摘编自周一良《魏晋南北朝札记》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当时南北文化交融的具体表现和显著特征。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发民族交融的主要因素及影响。
  • 15. 材料:二战后,苏联对东欧的政策可以概括成为“安全带政策”,这种政策在1943—1953年的斯大林执政时期是苏联对外政策的主要内容。它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当时特殊的战争环境下形成的,同时又与传统的沙皇俄罗斯扩张主义又是一脉相承的。二战后苏联在东欧建立缓冲地带,经历了这样的过程:首先,苏联帮助解放其领土并驻军在东欧;其次,帮助建立联合政府;第三,使东欧各国的政治发展符合苏联的战略需要。为此,1948年苏联把南斯拉夫从情报局开除;1944—1945年间苏联把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罗马尼亚的部分领土划入了苏联的领土。总之,这一政策对当时和以后的苏联历史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摘编自毕元辉《论1943—1953年苏联对东欧的安全带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安全带政策”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评价苏联的“安全带政策”。
  • 16.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张之洞(1837—1909),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任封覆大支的时间内,直接指挥中法战争,反对撤兵议和;中日甲午战争中,提出了“迁都、勤王、借款、购规”的正确主张;辛丑事变中,极力主张镇压义和团,通过外交造径解决争端。实业方面,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提出“图自级,脚外待,战利权,存中学”的主张,另外一件是以武汉为中心,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螺丝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就近代工业化企业,把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他力主广开新学、先后成立了自强学堂、武备学堂、农务学堂等,构建了一个由低等向高等、由普通向专业、由省域向州县的现代教育体系。纵观张之润的一生,毛泽东曾说:“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态记张之洞。”

    ——摘编自范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之洞发展民族实业的原因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张之洞的历史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