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白云区三校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0-03-13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横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凫水(fú) 争讼(sòng) 幽悄(qiāo) 无人问津(jīn) B、亢奋(kàng) 褶皱(zhě) 追溯(sù) 风雪载途(zài) C、潺潺(chán) 冗杂(rǒng) 磅礴(bàng) 黄发垂髫(tiáo) D、腐蚀(shí) 领域(yù) 灯盏(zhǎn) 金吾不禁(jīn)2. 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狩猎 邀请 鸡犬相闻 草长鹰飞 B、静穆 晦暗 人情世故 戛然而止 C、滑翔 羁拌 水尤清冽 窈窕淑女 D、雾霭 怅惘 海枯石烂 哀草连天3.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了三峡,江面宽阔,眼前豁然开朗。 B、这次的演出,集合杰出的艺人同台亮相,其精彩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C、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 , 而同学们还沉醉在老师美妙的故事中。 D、小伙伴们在花园里玩捉迷藏的游戏,不一会儿,大家都销声匿迹了。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了防止暴力恐怖案件不再发生,各地交通部门都加强了安全保卫工作。 B、临近期末,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都有很大的提高。 C、妈妈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于网络的害处,举了许多同学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例子。 D、当蒲公英随风飘舞时,令我看到它正以一种独特的美装点着这个世界。5.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人们已经认识到,家风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所以要向后代传递出正能量。
②古人撰写在门框上的“忠厚传家久”“持家尊古训”,就是一种传统的家风。
③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是古今家风的一种生动的诠释。
④家风就是家庭的门风,它是一个家庭的传统和文化。
⑤而今父母懂规矩,知书达理,有这样良好的文化氛围,后人自会获得很好的熏陶。
A、④②⑤③① B、④①②⑤③ C、④③①②⑤ D、④①③②⑤二、综合性学习
-
6. (题文)为了推进广州市“中小学生阅读素养提升”行动计划,广州市教育局组织开展了公益海报设计评比活动。下面为参赛作品,请欣赏这两幅海报,并按要求作答。(1)、甲、乙两幅作品,你喜欢哪一幅?请结合画面内容谈谈理由。(2)、结合你喜欢的那幅海报的内容,为本次活动拟出一条宣传口号。
三、句子默写
-
7. 古诗文默写(1)、下列选项中正确的选项是_________A、优哉游哉,碾转反侧。 B、扬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 C、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D、烟笼寒水夜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E、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F、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2)、上下句默写
① , 鸡犬相闻。(《桃花源记》陶渊明)
② , 君子好逑。(《关雎》)
③荡胸生曾云,。(杜甫《望岳》)
④ , 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⑤ , 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游山西村》)
⑥双兔傍地走,。(《木兰诗》)
(3)、理解性默写①《凉州词》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木兰诗》中描写战事频繁而惨烈,经历了长期战斗岁月而木兰最终英雄般凯旋的句子是: , 。
②同样都是对远行友人的劝慰,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与高适《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意境相似的语句是: , 。
四、课内阅读
-
8.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字(1)、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2)、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3)、伐竹取道,心乐之(《小石潭记》)(4)、钩画了了《核舟记》)(5)、诎右臂支船《核舟记》)
五、对比阅读
-
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1)、翻译下面句子。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记叙了渔人进出桃花源的经过,末段以历史上确有其人的刘子骥的“规往未果”印证了当时关于桃花源的传闻是真实可信的。 B、桃花源中民风淳朴,主要从热情好客、辛勤劳作等描写可见。 C、“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不仅表现了桃花源人对来之不易的安定生活的珍惜,也为下文人们找不到桃花源埋下伏笔,看似闲笔却匠心独运。 D、《桃花源》中与“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相近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六、诗歌鉴赏
-
10.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唐)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解释以下词语:涵虚,端居。(2)、全诗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七、现代文阅读
-
11. 阅读下面文段。
清明节的人文精神
邢莉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与二十四节气有关。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中说到:“清明之日,桐始华。”这里记载的节气不等于节日,节气是季节时序的标记。清明节气的重要特点是冬季即将过去,春天已经降临,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这个时候人的活动要与物候相对应,将社会活动的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学术界认为清明节的起源与寒食节有关。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各种说法。有的学者认为由春秋时纪念介子推起,推而广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后来,由于清明和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节是民间禁火的日子,渐渐地,清明就与寒食节合二为一了。现在寒食节在某些地区已消失,而清明节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清明祭祖,符合人们春祈秋报的心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祭祖敬祖的传统,尊重祖先,尊重祖先创造的优良传统,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这种传统已经积淀为一种民俗文化心理,成为人们的集体意识。
清明节的习俗又与现在消失了的节日上巳节有关。农历三月三日的上巳节有两个活动内容:一是人们在春天到来之时到野外踏青嬉戏;二是招魂续魄,召唤亲人的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回归。随着原始信仰的淡化,上巳节演变成了春游,上巳节消失了,这个文化因子却在清明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人们在节日里踏青郊游,尽享春光。或家族合欢,或交友团聚,总之在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凝聚力。
清明节的另一项民俗活动是插柳, 清明节又叫“插柳节”。插柳有多种形式:有的插在家里的门楣上,有的戴在头上。柳枝插在门楣上,其文化含义在于辟邪除灾,民间认为这样做是图个吉利。另外柳枝插在门楣上,还意味着家庭兴旺。而把柳插在头上,为的是求生保健,青春永驻。中国人喜柳爱柳,柳树是旺盛生命力的象征。
经过历史的演变,现代清明节主要的民俗活动是扫墓和植树。这是传统继承中的变异。但是无论如何变异,都存在着古老的文化因子。农历节日及其习俗是几千年文化积累的结果,民众习惯用它们来表现自己心中的价值,走过有意义的人生历程,这种价值与文化形态的契合是很难改变的。清明节是中国民众共享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保护和弘扬清明节文化,可以提升民众的文化认同意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财富。
(有删改)
链接一:
祭祖:清明节,是春季祭祖最隆重的节日。春天,民间多修补房舍,以防夏季雨漏。由活人联想到逝者,田间坟头经过风吹雨淋,往往塌陷低落。清明节上坟时,铲除坟头杂草,用新土将坟堆加高加固,称为整修阴宅,表现了儿孙对先人的哀思。
踏青:清明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体育活动的习俗。远足踏青中常见的活动有荡秋千、拔河、扑蝶、蹴鞠等。
放风筝: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在古人看来,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放风筝可以放走秽气。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会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风俗,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二:
扫墓祭祖主要是追寻先人,寄托哀思,给人的印象是悲伤的。其实,清明还有它的另一面——欢快踏青。墓间祭扫的悲情与春游兴酣的喜悦,是通过什么力量连结在一起的呢?
古时农历三月三日上巳节,主要风俗是踏青、临河洗浴,以祈求收获生命的力量,祛除魔鬼的作祟。自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祭祖之余,便兴致勃勃地郊游宴饮。宋元时期,清明游春宴饮之风更盛。上巳习俗被清明节吸纳进去,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清明、上巳两节前后相接,相距不远,清明郊外上坟时可顺便踏青;二是中华民族是个乐天知命的民族,人们视亲人之死为“归”,生死之间不是绝对的对立,“归”为“生”的延长或补充。清明节,人们要祭奠亡人,以通阴间;同时也需要迎春活动,以顺阳气。
(节选自叶瑞昕《歌哭悲欢里的清明节》,有删改)
链接三:
清明临近,合肥市文明办提出将在全市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活动。此消息一出,有市民认为不该把本属于逝者的清明节称作“我们的节日”;有网友则调侃该标语“穿越阴阳两界 ”。
……
哀与乐看似难以融合,但清明节作为华夏文明特有的文化符号,实现了两者的并存,这正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性格和特点。因此,对于清明节这样有着深厚传统文化积淀的节日,我们需要做的是分清清明节的各个内涵。如果这一节日能促使人们以实际行动去热爱生命,就会打消很多人对“我们的节日”的质疑,也能让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节选自周龙《清明节可以成为“我们的节日”》,有删改)
链接四:
为清明节申遗,是为古老的传统节日穿上现代的新衣,在当代社会中为传统节日中凝聚的人类情感争取新的释放空间和表现形式,发扬传统文化,建设当代文化,功载千秋!
(节选自袁园《由清明想到申遗》,有删改)
链接五:
(1)、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清明之日,桐始华”,古籍用简练的语言说出了清明的节日特点。 B、清明祭祖并郊游宴饮,始于唐代;宋元时,清明游春饮宴之风更盛。 C、清明节能促使人们以实际行动热爱生命,已经很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D、为清明节申遗,目的是使古代文化复原,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2)、下列关于清明节起源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清明节直接起源于冬季将过去,春天已降临,气温渐升高,适合于春耕春种的时节。 B、清明节的起源不仅与纪念介子推的寒食节有关,而且与已消失的古代上巳节也有关。 C、清明最开始是一个节气,后来因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渐渐合二为一,形成为节日。 D、古人在“插柳节”那天在门楣上和头上插柳祈福,这一习俗也是清明节的起源之一。(3)、下列对清明节所包含的人文精神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清明节拜祭祖先,为先人铲除坟头杂草,整修阴宅,体现了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 B、人们在清明节郊游踏青,亲朋好友欢聚游玩,密切了人际关系,有利于增强凝聚力。 C、中国人喜欢在清明节把柳枝插在门楣上或头上,是因为对旺盛生命力的向往和祈求。 D、人们清明节放风筝时,剪断风筝牵线,任其远飞,是为了寄托对先人的哀思与尊重。(4)、请结合材料说说济南邮政局以“链接五”的图案作为清明节纪念邮戳的理由。(5)、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链接三”中画线句子的理解。1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一九五六年十月三日晨
亲爱的孩子,你回来了,又走了;许多新的工作,新的忙碌,新的变化等着你,你是不会感到寂寞的;我们却是静下来,慢慢的回复我们单调的生活,和才过去的欢会与忙乱对比之下,不免一片空虚,——昨儿整整一天若有所失。孩子,你一天天的在进步,在发展:这两年来你对人生和艺术的理解又跨了一大步,我愈来愈爱你了,除了因为你是我们身上的血肉所化出来的而爱你以外,还因为你有如此焕发的才华而爱你:正因为我爱一切的才华,爱一切的艺术品,所以我也把你当作一般的才华(离开骨肉关系),当作一件珍贵的艺术品而爱你。你得千万爱护自己,爱护我们所珍视的艺术品!遇到任何一件出入重大的事,你得想到我们——连你自己在内——对艺术的爱!不是说你应当时时刻刻想到自己了不起,而是说你应当从客观的角度重视自己:你的将来对中国音乐的前途有那么重大的关系,你每走一步,无形中都对整个民族艺术的发展有影响,所以你更应当战战兢兢,郑重将事!随时随地要准备牺牲目前的感情,为了更大的感情——对艺术对祖国的感情。你用在理解乐曲方面的理智,希望能普遍的应用到一切方面,特别是用在个人的感情方面。我的园丁工作已经做了一大半,还有一大半要你自己来做的了。爸爸已经进入人生的秋季,许多地方都要逐渐落在你们年轻人的后面,能够帮你的忙将要越来越减少;一切要靠你自己努力,靠你自己警惕,自己鞭策。你说到技巧要理论与实践结合,但愿你能把这句话用在人生的实践上去;那末你这朵花一定能开得更美,更丰满,更有力,更长久!
谈了一个多月的话,好像只跟你谈了一个开场白。我跟你是永远谈不完的,正如一个人对自己的独白是终身不会完的。你跟我两人的思想和感情,不正是我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吗?清清楚楚的,我跟你的讨论与争辩,常常就是我跟自己的讨论与争辩。父子之间能有这种境界,也是人生莫大的幸福。除了外界的原因没有能使你把假期过得像个假期以外,连我也给你一些小小的不愉快,破坏了你回家前的对家庭的期望。我心中始终对你抱着歉意。但愿你这次给我的教育(就是说从和你相处而反映出我的缺点)能对我今后发生作用,把我自己继续改造。尽管人生那么无情,我们本人还是应当把自己尽量改好,少给人一些痛苦,多给人一些快乐。说来说去,我仍抱着“宁天下人负我,毋我负天下人”的心愿。我相信你也是这样的。
(1)、试对选文划线句子的进行赏析。(2)、从这封信中,你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父亲形象?请结合选文进行分析。(3)、尾段写道:“父子之间能有这种境界,也是人生莫大的幸福。”“这种境界”指的是什么?你在现实生活中有过这种体会吗》请谈一谈。八、作文
-
13.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的一生中,哪些东西可以丢?哪些东西不能丢?丢,有时会使人心疼令人惋惜;丢,有时又会让人畅快促人前行。丢,可能是失去,也可能是获得……
请以《丢》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③不少于600字。
-
-
-
-
-